首页 > 教育 > 清华北大博士争当中学老师,我为什么感到忧虑

清华北大博士争当中学老师,我为什么感到忧虑

最近关注到一则新闻,武汉华师附中公布了超豪华的教师录取名单:拟录取人员一大半来自清华、北大,绝大多数是博士。

2019年,清北博士纷纷奔向了更多城市的中学教师岗位,发展成一种社会现象

不是每类博士都有鹰的血统

博士的种类和性质又各不相同,无法将整个博士群体笼统地纳入讨论范围。

我想说的,是此类事件中媒体关注的焦点群体——顶级高校(“中国常青藤”的C9)的理工类专业的博士,他们被中学安排的岗位也多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

博士总体上分为两类:学术型与职业型。

在诸如医学、法律、金融、管理、社会工作等领域,聚集着职业型博士,在未来职业规划上,他们更偏重实践,并非要从事纯粹的学术研究。

而在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等)领域内,聚集着学术型博士,以进入学术圈为培养目标。

破壳难飞的学术雏鹰

不可否认,我国的科研生态饱受诟病。接连爆出的论文造假事件,学阀门派对科研项目的侵蚀,让广大博士群体见识了科研水深,不愿继续趟了。

清北博士当年付出的心血,也一并付之东流了吗?

教育界和劳动力市场马上做出补偿——博士的前方关上了门,又在一侧打开了窗。

基础教育过分突出精英筛选职能,保证了一定的公平性,代价是中国青少年集体让渡了十几年的光阴,以至后面既要补齐人生课,又要学好专业知识,全都压缩几年的大学教育内。

而扭曲的社会评价体系,执迷学历层次,超出了对专业性的考量。实际效果是延长筛选阶段,把本应止步于高考的分流环节,后推到硕士乃至博士考试。

很多人顾不及审视自己的资质和兴趣,就急匆匆的奔向下一个筛选关口。真是拿青春,去换一张纸了。硕士高不成低不就,索性一口气读到博士。

学霸们自有一套成熟的时间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傍身,习惯性做听话的“好”孩子,基本能够暂时掩盖内心的不满,攻读完不那么热爱的专业。

能力不对称的博士们

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科研和教学所需的能力模型不一样,不是一路优秀就能当教书育人的大材。同样的时间内,清北理工类博士朝着一个钻研方向单点突进,北师大博士在积淀教师的专业素养,无论是外显的教学方法,还是内在的教育心理学、教育信念和教育品格。

学历层次和学科背景固然重要,真正决定一个中学老师水平的,是投身基础教育的本心,这与学历层次、智商高低无关。

不难发现,博士到中小学任教的热潮,多半原因还是收入和就业难问题,是否发下大愿教书育人,犹未可知。

人各有志,当然有人渴望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享受与学生相处的感觉。

寻找人生方向需要不断尝试,本科和研究生阶段预留了足够的试错时间,为什么熬到博士毕业后才醒悟呢?

经费分配两极分化,“无功不封侯”的学术评价体制,使众多具备科研潜力的年轻人在跑道上疲于奔命。尤其是外人眼中虚无缥缈的基础研究,主要源于人类的探索本能,始终摆脱不了徒劳无功的嘲议……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037016.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