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帝国是封建王朝中最后一个朝代,康乾盛世是他末世之景。
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1911年,在这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中,盛世之景,少之甚少,每个朝代创建的盛世,都有几代开明的君主,经过多年的努力,才迎来短暂的盛世之景。同时也代表着一个朝代的强盛,使这个朝代到了他的巅峰时期。盛世之国,繁荣昌盛,黎明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呈现出一片歌舞升平的盛世之景。康乾盛世也是如此。
清朝是一个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他们经过后金到清王朝,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实现了民簇统一。他们从塞外来到内地,就像一群丛林狼来到平原。由于环境的改变,有些不适应。为了更好的发展,为了滾固国家的统一,他们重用汉人,融入汉文化。沿袭汉人的政治,统一思想。尊儒重教。才得到有利的发展。在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有作为的帝王,一代又一代的努力下。开创大清帝国鼎盛时期。这几代帝王,开疆扩土,滾固地方政权,抵御外民簇侵略。发展农耕生产。提高经济收入。加强内部政治管理。使国家安定团结。国富民强,使黎明百姓享受这个美好的太平盛世。
可是这个盛世之景,并不长。到了道光年间就衰败了,这是为什么呢?乾隆死后,他后面几个皇帝并不是什么庸主,他们不像明朝后来几个奇葩皇帝。炼丹的炼丹,做木工的做木工。清朝道光和咸丰都是励精图治的勤奋皇帝。为了改变国家内忧外患的局面。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为了发展这个没落的王朝,心力交瘁忧郁而亡。都不能使这个国家起死回生。那我们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当然一个王朝正常发展,需要的不仅是内部发展,还要实行外部发展。只有双相结合。才能使一个王朝走得更远。才能使他走在世界前沿。乾隆时期,他延续他祖父及父辈的政策,鼓励开荒,扩大种植面积,重视商业发展,给予宽松政策,采取一些体恤民情的措施,来发展金融机构。使国内经济提高,康乾盛世空前绝后。他所做的都是国内经济发展。他没有注意到西方国家发生着变化。
- 也就在乾隆后期西方国家发生着巨大的改变。文艺复兴后,工业革命在西方国家如火如荼,发展迅速。一个个强大的帝国悄无声息地屈起。人类的文明不在是农耕时代的文明。科技的创新蒸蒸日上。国外的工业发展,航海技术的进步。还有一些先进的科技领域,都在萌发中进行着。而乾隆时期,还在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出口货物的种类进行限制。对国外的工业革命,对国外的人才交流,不去理会。为了自己的一点小成绩,自鸣得意。
其实,西方国家科技创新和工业革命的发展,在那个时期就抛弃大清帝国这首巨轮。落后就要挨打,这就是现实。在以后的数年中清政府处处挨打,遭受欺凌。
- 从公元1800年到1900年,在这百年当中,清政府已经衰败了。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纷纷呼应,为了不断地镇压农民起义军,清朝统治力量受到严重的削弱,而外部的鸦片战争又应用而生。
- 不能说道光和咸丰是两个无能的皇帝。他们在当时,社会弊端就已经出现了,积重难返。内忧外患日益严重。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朝军队惨败,签下丧权辱国的条约。割让香港领地,开放广州海岸口,进行他们的鸦片贸易。割地赔款,有一次削弱清朝的势力。加快巨轮的损耗。一个盛世王朝是经受不了三番五次的削弱。清王朝就这样一步步走到这个尴尬的境地。
- 一个国家在强大不是用你国家的势力来衡量,只有站在对方的势力上来权衡。西方国家经历工业革命,科技发展以及航海业的推进。把封闭国门的清政府永远地抛在身后。西方国家的坚船厉炮已经在海面上横行霸道。闭门造车的清政府,在狼群里形成了一块肉。敲开国门的日子还能远吗?
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起义军威胁着京城,英法联军在天津登陆,迅速地攻占了皇宫,咸丰帝逃跑掉。侵略者火烧圆明园。皇帝没有办法,只有回来,同侵略者们谈判。又签下丧权辱国的条约。
大清帝国真正被压垮的原因,来源于国外势力太强大。清政府太软弱。遭遇群狼的欺凌。每一次战争失败,每一次割地赔款,造成国家赋税加重,民不聊生。咸丰皇帝也想改变这个弱势局面。经过一系列的改革,想力挽狂澜。无奈太平天国运动和英法联军入侵。摧毁他所有的希望。在内外交迫中忧愁成疾,刚过而立之年就死了。
清王朝的权柄落到慈禧太后手中。好大喜功,顽固守旧的慈禧太后,又一次把大清帝国这艘巨轮,带到了一个万却不复的境地。中法战争的失败,甲午战争的失败,大清王朝已经穷途末路。
大清帝国在外国势力种种威胁下,丧失主权,领土被列强瓜分。国内爱国人士纷纷起来反抗。在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腐败懦弱的清政府,大清最后一个皇帝溥仪,在公元1912年正式退位。结束了他封建王朝统治。帝国的巨轮因此沉没,另人深思。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026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