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高中是人生学习的关键时期。是否能在高考中挤过千军万马的独木桥,高中阶段的知识积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古诗词恰好又在高中语文科目中,占有相当分量的一席之地。
古诗词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历经数千年,方才积淀下来的珍贵财富。高中强调学习古诗词,不但是让学生们领略经典文学艺术的美感,更是对民族文化的重要传承。
千年前的孔圣人,提倡儒学治国治家。他将学校从贵族阶级普及到民间,让平民百姓也能有平等的教育机会,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播开了先河。“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是儒学中最根本的道德思想。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作为晚清时期的儒学代表人物曾国藩的一首诗。这首诗流传颇广,也多次出现在如今高中教育的书本和题卷中,曾经让很多学子抓耳挠腮,百思不得其解。
我们先来品一品这首诗。
《忆弟二首》其一
清 曾国藩
无端绕室思茫茫,明月当天万瓦霜。
可惜良宵空兀坐,遥怜诸弟在何方。
纷纷书帙谁能展,艳艳灯花有底忙?
出户独吟聊妄想,孤云断处是家乡。
这首诗为七言律诗,是曾国藩遭弹劾闲赋期间,因忧虑自己的弟弟而作。诗中充满了离开职场的落寞,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该诗的首联从环境入题,描写了在半夜的时候,因为无心做事而在房间里走来走去的动作,和思绪却依旧纷乱繁杂的状态。“无端”二字,看似未讲明白为何会在屋内来回踱步的原因,但道出了曾国藩心烦意乱的真实状态,与“茫茫”二字相呼应。
颔联点题。想到如此美好时光,自己只能一个人在此虚度,而自己的弟弟们却不知道在哪里,他们的境况是好是坏也不得而知,不免担忧起来。“遥怜”一词形象地表达了自己与弟弟们天各一方,作为大哥,理应牵挂着他们的心情,长兄对小弟的情感跃然纸上。
而颈联话锋一转,又回到现实。用面前的书籍和摇曳的烛光,突显自己遭遇朝廷停职调查后糟糕的心情,以至于连书也读不进去了。曾国藩作为晚清文学家,却无心读书,说明了对弟弟们的担忧,以及当时影响自己的事件的严重程度。
尾联将主题进行升华,由目前的境况引出自己对于家乡的思念。可是自己正处在特殊时期,回家的愿望并不实际,故而用了“妄想”一词。此处有感于为官的艰辛,有想要退休回归故乡的念头,“孤去断处是家乡”也成为了百年来的经典名句。
曾国藩作为家中长子,有姐妹和弟弟各四个。受儒家学派的影响,“孝”和“悌”是曾国藩一直坚守的治家准则。弟弟们小时候的学业,长大后的为人为官,曾国藩认为自己作为长兄,有责任对他们进行教导。他甚至认为,弟弟们成为栋梁之材,自己才算尽到了对父母的“孝”。反之,则是大不孝。
纵观历史,曾国藩却又是一个不乏争议的人物。他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治家之道,却同样教导出了残暴贪婪的弟弟曾国荃。在其他大臣数次弹劾曾国荃时,曾国藩却极力袒护,以保其弟无忧。
而曾国藩这首诗,也刚好抒发了他心乱如麻的思想情感。作为血脉相连的骨肉手足,哥哥照顾弟弟实乃人之常情。而在国家大事的是非对错面前,不能坚守国法军纪,则是罔顾国家安危的不义之举。
亲情,是人类情感中最重要的一种。因为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才会让人在痛苦和失落时,更能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而与家人间的守望相助。也理所当然成为了合乎于情理的事。曾国藩的这首诗正是写在如此复杂的背景之下,会成为高中学子们的难题也就不奇怪了。
对于这一点,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一起讨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024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