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削藩运动、靖难之役,糊涂叔侄破坏了朱元璋精心打造的国防体系

削藩运动、靖难之役,糊涂叔侄破坏了朱元璋精心打造的国防体系

15年浴血奋战,朱元璋打下大明江山,一统中华,成了中国古代史上一位杰出的皇帝;32载励精图治,明太祖完成顶层设计,为后世子孙奠定了坚实基础,大明帝国扬帆启航。

殊不知自己前脚刚离开,不听话的子孙们就开始了窝里斗。爱孙朱允炆接班后掀起了“削藩运动”,逆子朱棣奋而起之“清君侧”,一场历时近4年的靖难之役把老朱的国防布局弄得面目全非,也给明帝国留下了致命后患。

封藩驻地,朱元璋设下国防大计

《明太祖实录》中朱元璋曾说“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

《明史·本纪·太祖》三年夏四月乙丑,封皇子樉为秦王,晋王,棣燕王,橚吴王,桢楚王,榑齐王,梓潭王,杞赵王,檀鲁王……二十四年夏四月,封权宁王,楩岷王,橞谷王,松韩王……

从洪武三年开始,朱元璋就将自己的儿子封为亲王,送到藩地,这些藩地或边防或要隘、重镇,一直到他离开这个世界,以朱家班为核心、“藩屏帝室”的国防布局已经完成。

要说分封制不是老朱的首创,也不是什么先进制度,而且古代历史上深受其害的不在少数。东周时期天子被诸侯们围攻,刘邦闹出了七国之乱,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这些都是分封制带来的祸患。

朱元璋算得上个军事家、政治家,他为何要开历史倒车,捡起这并不靠谱的前人“手艺”呢?首先,他认为只有自己的子孙们才是贴心人,他后期对开国功臣大开杀戒就是一个很好的印证;其二,他的个人能力确实不一般,对应分封制,他对藩王从军事、法律和思想上拿出了一整套的管理办法,确保hold住。

《皇明祖训》规定:“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既平之後,收兵於营,王朝天子而还。如王不至,而遣将讨平,其将亦收兵於营。将带数人入朝天子,在京不过五日而还,其功赏续後颁降。”

在军事上,朱元璋赋予他们无法跟国家抗衡的少量护卫亲兵,朝廷的驻地军队只有在国家危急且有天子之令的情况下,藩王才拥有临时统领权,如此安排藩王和属地之间就形成了一种相互制衡、彼此监督的态势。

《皇明祖训》又曰:凡亲王及嗣子,或出远方,或守其国,或在京城,朝廷凡有宣召,或差仪宾、或驸马、或内官賫持御宝文书并金符前去,方许启程诣阙……凡亲王有过重者,遣皇亲、或内官宣召。如三次不至,再遣流官同内官召之至京,天子亲谕以所作之非。果有实迹,以在京诸皇亲及内官,陪留十日。其十日之间,五见天子,然後发放。虽有大罪,亦不加刑;重则降为庶人,轻则当因来朝面谕其非。

朱元璋同时运用法律手段对藩王严加管束。这些不仅仅指违法乱纪之类,还包括对藩王日常行动等都有详细规定,这既是朱氏家法,也是大明国法。洪武二十二年,周王朱橚就因为没向父皇请假而私自跑回凤阳老家,被治罪迁往云南。

《明史·本纪·太祖》:二十一年九月丙戌,秦、晋、燕、周、楚、齐、湘、鲁、潭九王来朝。 二十六年九月癸丑,代、肃、辽、庆、宁五王来朝。

难能可贵的是,武夫出身的太祖在思想教育上也毫不放松,藩王就藩之前要进培训班,就藩后也常常被召回学习和接受再教育,他自己组织编订的《永鉴录》就是其中一本很好的教材。培训会上,朱老爷子会亲自跟他们紧紧螺丝,把把脉。

朱元璋如此苦心经营的国防布局到底是怎样的一张网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还没开始削藩运动时的建文元年藩王分封图,就能明白他的良苦用心。

我们细看这张图就能明白朱元璋的宏伟布局和战略意图。藩王分封形成了边防和都防两条线,而这其中最漂亮的乃是对大明威胁最大的西北和东北边防线,辽、宁、燕、谷、代、晋、秦、庆、肃九王死死地钉在关要之地,形成一条无缺的锁链,居中的燕、谷、代、晋可左可右,随时策应两端。

首都的防卫线也很有战略性。湘、楚王居左,齐、鲁、周王居右,对南京城形成翼型保护,远端威胁不大的西部蜀王、南部靖江王、西南岷王三边拱卫。

很多学者认为正是朱元璋的封藩制给明朝后期带来了沉重的财政负担,不上班却享受着优越待遇的朱氏万子万孙拖垮了大明,我们不否认明之亡有此方面因素,但从国家防御体系构建来说,明太祖的这一招可圈可点。

妄自削藩,建文帝破了爷爷的局

《明史·本纪·太祖》二十三年春正月丁卯,晋王、燕王棣帅师征元丞相咬住、太尉乃儿不花,征虏前将军颍国公傅友德等皆听节制……二十四年癸未,燕王棣督傅友德诸将出塞,败敌而还……二十六年二月丁丑,晋王统山西、河南军出;三月辛亥,代王桂率护卫兵出塞,听晋王节制……二十八年甲子周王橚、晋王率河南、山西诸卫军出塞,燕王棣帅总兵官周兴出辽东塞。

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朱元璋打造的这个国防军事平台,对外防御反击、对内平反维稳,其功效和能力在洪武时期就已经得到了检验。朱元璋心中想着子孙能够像自己一样以国为重,以江山社稷为重,更希望他们能够沿着自己的道路坚定、团结地走下去。

可惜历史上的朱元璋只有一个,能够像他一样既有军事才能,又懂治国之道的朱氏子孙基本不存在了。比如年轻的建文帝看不懂,齐泰、黄子澄、方孝孺三个书生老师也没能理解,他们就这样本着稳固皇权、坐稳皇位的思想,稀里糊涂地破了太祖布下的大局。

建文元年,在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卿黄子澄的指点下,文静的朱允炆壮起胆,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削藩运动。一艘艘“护卫舰”’被撤走,一段段边塞“城墙”垮塌。

《明史·本纪·恭闵帝》八月,周王橚有罪,废为庶人,徙云南……夏四月,湘王柏自焚死。齐王榑、代王桂有罪,废为庶人。遣燕王世子高炽及其弟高煦、高燧还北平。六月,岷王楩有罪,废为庶人,徙漳州。

第一个被干掉的是镇守开封的周王、建文帝的五叔朱橚,再度发配云南;接着齐、湘、代王的厄运也来了,湘王举家自焚,齐王、代王被软禁;西南守边的岷王第五个挨整。

而到了他四叔叔燕王朱棣那里,便碰到了硬茬,朱棣恼火了,太把叔叔不当爹了!于是一场更为壮阔的靖难之役代替了朱允炆发起的削藩运动,很多藩王忘记了自己的阵地,搅入了这场战争。

一个个昔日尊贵的王爷变成了平民百姓甚至是死人,一个个叔叔变成了叛军,藩王们已经丧失了“藩屏帝室”的功能,国防布局链一段段被斩断,朱元璋的伟大蓝图也因朱允炆的削藩运动而变成了废纸一张。

很多人觉得,如果朱允炆不削藩,他不会只干了四年就人间蒸发,朱元璋的这个国防布局也不会就此搁浅。从前面五个叔叔被干掉来看,他们多少还掌握着一定兵权,面对侄儿的削藩,却依然选择了以国为重、牺牲自我,这就充分说明朱元璋的“家教”在他们心中还是有分量的。

换句话说,没有削藩运动,朱棣不一定会反,叔叔们可能还像从前一样依法行事、依法镇藩。

靖难之役,明成祖拆了北方城墙

《明通鉴》卷十二:壬寅,燕师至大宁……燕师南还,宁王同行,宁妃、世子皆从,悉以三卫配北军,大宁城为之一空。

没有削藩运动朱棣会不会造反我们且不论,但他本是军伍出身,这种窝囊气他断然是受不了。侄儿不义,叔也无情,于是朱棣就不顾一切地拉队伍,逐渐形成了强大的反政府武装。

靖难之役更严重的就是如上述史料所载,朱棣为了壮大自己的队伍,解除被别人背后放箭的风险,不仅胁宁王共反,还以利为饵,将大宁所属、勇猛的朵颜三卫也拉拢带走了,整个东北边防几乎是空的。

如此一来,已经被建文帝破了局的太祖封藩镇国大计,又遇上靖难之役,就此彻底地支离破碎了。所谓的镇边之藩没了,守护都城的两个翅膀也断了。

《明鉴纲目·卷二》:三月,始以大宁地畀乌梁海(兀良哈)。改北平行都司为大宁都司,徙保定。以大宁地畀乌梁海,自是北边失一重镇。(自北平兵起,帝既诱执宁王权,乃选乌梁海三千人为奇兵,从战,数有功。及天下既定,遂割大宁地畀之,以偿前劳。由是洪武中所筑诸城尽废。)

上面史料记载的就是将朵颜三卫收至帐下,为表彰其在靖难之役中的卓越功劳,朱棣把大宁封赏给朵颜三卫作酬劳,这个位于辽东—蓟州—宣府弓形中心的防卫哨从此就不复存在了,朱元璋所筑诸城也就失去了意义。

没有了大宁这双眼睛,从关内再也“望不到”辽东了,只能越山海关过锦州绕道而行,大宁旁边的开平、兴和也变成了“悬空之寺”,朝不保夕。

靖难之役表面看是一场皇室内部围绕帝位展开的战争,但是这场战争给大明王朝带来的创伤永远无法愈合,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随时都在威胁着大明性命。

永乐盛世,繁华背后是致命后患

父皇没有让他接班,朱棣却从侄儿手中抢来了皇位,燕王变身明成祖,一段在明代历史上闪耀着光芒的永乐时代来临了。不用去否认永乐大帝创造的辉煌业绩,且让我们透过繁华,去看看那些致命隐患。

《明史·本纪·太祖》永乐元年春,辛卯,大复周王橚、齐王榑、代王桂、岷王楩旧封。

《明史·本纪·太祖》……徙封宁王权于南昌……辛未,岷王楩有罪,降其官属……六月壬子,代王桂有罪,削其护卫……庚子,岷王楩有罪,削其护卫。

朱棣刚刚即位对诸王做了一些表面工作,比如先后复周、齐、代、岷诸亲王旧封;但他坐稳江山后,很快就翻了脸,比侄儿还厉害地又实行削藩。周、齐、代、岷诸王再次遭到削夺,宁王迁南昌,谷王徙长沙……

如此一来,剩下的藩王没有了任何行政和军事权利,而且行动管束更严了,他们只剩一个显赫的身份和富贵,真的成了一帮无所事事、养尊处优的大明累赘。

《读史方舆纪要·卷十八》:明初,分藩置戍,所以东臂辽东,西肘宣府,使藩垣巩固,门庭无觊觎之隙也。永乐初,虽徙兴营等卫于内地,然城守犹存,三卫未敢侵秩。自土木之变,三卫益恣,辽河东西及三岔河北故地,悉为所据,蓟辽从此多事。

《明朝大历史》:然明之边患,太祖之防边深意,则由成祖坏之。当时惟以元后为大敌,视东北诸部蔑如也。

为什么朱元璋不将皇位给朱棣是有道理的,因为朱棣目光短浅。上述第一段史料,讲明了朱棣在靖难之役将大宁割让,“蓟辽从此多事”;第二段史料中,明清学杰出奠基人孟森更是直言朱棣不懂爹的心,坏了朱元璋的边防大局。

朱元璋分封诸子,“九王拱边”的国防布局就是御西北、东北之敌,而对东北尤为重视,燕王在北平、谷王在宣府、宁王在大宁、辽王在广宁、韩王在开原、沈王在沈阳六王镇东北,其用意显而易见。

朱棣不明白这些,只是将目光放在西北的元蒙上,他在任五次北征蒙古、不听话地攻打被朱元璋列为“不征之国”的穷僻安南,足可见他完全忽略了东北隐患。

他为了保障自己皇位安全,将东北五王撤回关内,同时以为迁都北京后,天子就真的能够永镇国门。殊不知割让大宁后的东北,没有藩王驻守的东北,一个吞噬大明的黑洞正在慢慢长成。这些虽然在军威强大的朱棣时期问题不大,但国衰兵弱之时,就可能致命,别忘了后来的土木堡之变、女真的壮大以及最后的大清入关,都是东北之祸。

尽管《大明风华》中明成祖、明仁宗和明宣宗如何携手打造出明初的繁华盛世,形象高大的后宫女人孙若微又如何绝妙、高超、审时度势地挽救大明于危急之时,但这一切无法掩盖繁华背后的那个黑洞。

大明王朝276年国祚说短也长,朱允炆和朱棣在历史上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他们不是朱元璋,更非完人,削藩之难和靖难之役带给大明的是福是祸?各家眼光不同,各人看法不同,小编一家之见,仅供参考。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024072.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