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富裕,是毋庸置疑的。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之一,香港今年的人均GDP高达30万人民币,排名世界第20;而北京的人均GDP为14万人民币,差距可谓相当明显。正所谓罗马非一日建成,或许很多人不知道香港在《南京条约》签订之初,亦受多方嫌弃。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说过,由于英国在19世纪迫切需要一块毗邻中国大陆的贸易中转站,以便更为方便的向清朝倾泄鸦片,赚取白银和丝绸,瓷器。为此不惜了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并使用"坑蒙拐骗"的方式从清政府手中骗取了香港岛,然而正当他们雄心勃勃准备把这里建设成东亚贸易中心的时候,一连串的问题几近令他们当场放弃。
首先就是环境改变所带来的问题。截止《南京条约》签订之前,根据当时官方统计整个港岛人口约为五千至七千之间。到了英国人接手之后,香港开始吸引当时同英国东印度公司有外贸关系的广东华人、原本旅居在澳门的欧洲商人以及传教士们慕名而来。于是到1842年年初的时候,港岛上零零散散的小渔村已经发展出了一个拥有两万左右人口的热闹小镇,并建有各式政府建筑和道路,甚至还有监狱、妓院、赌场等特殊场所。
殖民者确实给香港创造了大量淘金的机会,然而其特殊的政治地位也让这里成为了"三不管"地带,换句说就是英国犯罪者的天堂和庇护地。因此不仅欧洲亡命之徒以冒险家名义登陆该岛,这里繁华的商贸环境同时吸引了大量南洋的海盗聚集在香港岛周边。毕竟香港岛环境既然对英国商贸船队来说是优良的港口,那么对于海盗来说更是不可多得的天然老巢了。以致于当时港督办公室和大型英资公司都曾遭到过小偷的光顾,而英国商船在外海被海盗截胡更是家常便饭了。
再加上虽然《南京条约》已经签订,但是当时广东官员并不承认英国人在香港的管辖权和司法权,岛上居民常常要分别向殖民地政府和广东政府缴纳赋税,这对于留居香港的华人来说无疑是一份非常大的负担。所以当时有报道评论说,"英国人对香港开发了两年,这里连个像样的华人都找不出"。
这些困难在当时无疑是直接宣布英国人妄图把香港建设成东方贸易重镇的美梦破碎。1844年殖民地政府长官蒙哥马利就向英国政府报告说,"香港的气候、地势和贸易条件都太差。即使这里深水港条件优越,但不论如何香港日后能够成为贸易中心的希望都非常渺茫。英国政府英国立即放弃这个岛,没有任何理由要为它花费一先令"。
唱衰香港不仅在香港本土上非常流行,甚至当时伦敦的音乐剧院都有流行歌唱到,"要去香港的话,千万别找我",以此嘲笑那些投资了香港却血本无归的英国公司。
除去环境因素以外,当时广东政府官员亦有目的性的禁止中国商人到香港去和英国人进行贸易,1857年在任的两广总督叶名琛甚至下令献上英国人首级者可赏白银。当时的香港和广州街头上也到处张贴有呼吁国人抵抗英夷的海报。为此发生了广州十三行英国人商馆烧毁事件和香港英资办公室被毁被盗,以及殖民地英国官员被杀事件。
很显然英国人对此时的香港是极为失望的。在之后我们谈到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因素的时候,总会说英国曲解中美《望厦条约》,援引最惠国待遇向清政府提出全面修改《南京条约》的要求,于是联合法国在1856年10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但从实际上来说,我认为"香港建设失败"同样是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关键因素之一。
自第一次鸦片战争打开中国这座古老大国国门的时候,这块散发着浓浓奶油香味的蛋糕就吸引来了全世界帝国主义侵略者的觊觎。正所谓先来的人有肉吃,后来的只能吃汤,同明朝人打交道的葡萄牙人割据澳门,同清朝第一个打交道的英国人割据香港,之后清政府也意识到了割地的严重性,只租借不割让。所以其余各国剩下的只能喝汤,这更显得香港的重要性和稀罕程度。说白了,也是英国人狗屎运好,趁着东方巨龙没睡醒的时候硬生生给讹了块肉去。
所以对英国人来说,投资香港已经花费了巨大的精力和金钱,况且不可能从清政府口中再另外拿一块地,既然如此,只能再次发动鸦片战争,以谋求更大的利益。而《望厦条约》不过就是因为香港建设失败的借口罢了。
1860年10月24日,英国和清政府在北京签订《中英北京条约》作为《南京条约》扩充,英国不仅使得香港地界从香港岛扩大到九龙半岛,更获得了准许英国在华招募华工出国的条款。而这条再加上鸦片的输送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最终成就了香港繁荣。
上文我们提及《南京条约》使得中国通商口岸增加,导致广东外贸垄断地位被破坏,而广东本身在茶叶以及丝绸生产上就比不过长三角地区。现在长三角也有通商口岸了,大家有了更好的选择,自然就没有外商再去广东买茶叶和丝绸,这最终引发了广东省出现大量的失业人口。几近同一时间,英美法等部分地区废除了农奴制度,美国加州又发现黄金,加上西部铁路大开发,用工荒开始严重拖延美国的发展速度。在这个背景下,1849年第一批华工乘船经香港前往美国。
对于华工非法出国打工,清政府自然是有意要阻止的,毕竟出去的都是劳动力。然而等到1850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并迅速席卷两广地区的时候,大量内地难民和商人为了避难逃往香港,香港不仅经济开始复苏,更多的华工亦从香港中转前往南洋以及美国。清政府开始有心却无力。《中英北京条约》的签订无疑是打破了这层窗户纸,清政府再没有理由去阻止英国从内地招募华工,再经由香港送输到全世界。
相信去过外国华人街的人肯定会很好奇为何华人街绝大多数都是广东人为主,倒真不是因为广东人会出去拼,在这点上实际广东人差后来居上的浙江人和福建人都很远。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太平天国席卷两广期间,广东是离香港最近的内陆省份,大量广东籍华工通过香港前往北美和南洋各地矿区。说白了,这都是历史原因啊。
而大量前往香港作为中转的华工,他们不仅仅以此为中转站,更是建立了以香港为中心的海外贸易航线。逃难的当然也不只有华工,不少两广富商亦前往香港避难,给当地带来了巨额的资金,而有些未出海成功的华工亦留了下来,开始补充香港本地的劳动力。
有资本有劳动力,香港终于不再是那个令英国人垂头丧气的小渔村,随着各帝国主义对清政府的侵略加深,整个中国的市场逐渐被打开,英美法德日等国终于把触手伸进了更为广大的华夏腹地。而英国人则先从印度运到鸦片到香港,再而销往广大的中国腹地,此时的清政府已经完全没有能力阻止了。从1842年到第二次大战结束,英国在国际联盟的压力下禁止销售鸦片为止,鸦片一直都是香港英殖民政府最大的税收,没有之一。
英国人一直自称是因为自己的建设才令香港繁荣,但不管是卖华工出洋还是销售鸦片,香港每一栋高楼的背后,说白了还不是从中国向外流的白银和鲜血?
人为的建设固然重要,我们并不否认,但是一座城市的崛起,99%还是历史进程的原因。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005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