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转不出去的店子和忽然增加的流动档,是否存在某种关联?

转不出去的店子和忽然增加的流动档,是否存在某种关联?


酒店倒闭大甩卖藏着多少无奈


身边忽然多了这样的流动餐饮档


网络订餐被指为街边餐饮店的杀手

单位附近两个早餐店关门了,身边忽然增加了一些流动餐饮摊档,叫卖武大郎烧饼、肉夹馍、手抓饼、鸡蛋灌饼等全国各地特色美食,守在人流密集的路口,五颜六色的档招透着诱惑。

偶尔放下小车穿街走巷,看到店子或居民集中的路口,多了三三两两歇着的三轮车,车主聚在一起闲聊,打量着来来往往的行人,等着一声召唤。

知道身边多了一些灵活就业人员,都是些讨生活的人。

曾经跟一些流动档主聊过,背后往往有一个亲带亲、乡带乡的农民群落,一家人跟着离开家乡,向一座城市聚集,卖苦力的,收废品的,卖鱼卖肉卖菜的,经营流动档的,各行各业都有。听到流动档主自称“走鬼”,心底掠过一丝不安。

忽然想起家旁边万科·朗润园五星级兴文市场旁边,守着西出口的“乐丰源”,黄金周时大门紧锁,玻璃门上贴出“旺铺转让”,至今两个多月了,依然门上一把大锁。玻璃门上广告语“水果就要新鲜吃”“生活和水果都可以很新鲜”,还在诉说“乐丰源”的理念。

旁边的“杭州小笼包”,7月底在门口贴出“旺铺转让”,操作间玻璃窗碎了一块的地方依旧碎着,门口红纸黑字的“旺铺转让”先是褪色,而今干脆脱落了,留下一点残迹。

在社区店跑马圈地的风口,一些店正在悄然退场。

最让人唏嘘的是家楼下的“靓菜到家”,11月开业,当月关门,新接盘者连蓝绿色的店面装饰都没有换掉,直接贴上新的招牌,大约对这崭新的店面装饰有了期待,正好为自己的39元“自助小火锅”代言。

将转不出去的社区店与忽然增加的流动档连起来读,感觉两者之间存在某种联系。想起家乡邻居曾到家乡城市应城一中门口经营流动餐饮档,说对面一排许多饮食店关门了,店主转投流动档,因为交了门面钱竞争不过流动档。

家乡邻居说流动餐饮档是一个被默许的行当,城管向每个档主收取每月100元。家乡邻居做了一段时间流动餐饮档后放弃了,说一个月只赚3000块钱左右,劳神费力不值得。

家乡邻居的流动餐饮档不做了,自己身边的流动餐饮档却多了起来。

连日来,开车出小区门,见到三个流动餐饮档守在路口,这里是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是城市的文化地标,带着浓厚的文化气息,似乎与流动餐饮档气氛不宜。

这里以前来过流动餐饮档,叫卖早餐,但居民并不买账,摆了一两次,档主就转往别处了。只是这一次,流动档主似乎相约而来,看不出打一枪换个地方的意思,像是做好了长线坚守的准备,要培养小区居民吃流动早点的习惯。

想起那些街边餐饮店,往往是夫妻店,早晚开门迎客,似乎没有休息日。到了寒暑假,就有祖孙模样的两代人前来,守在店里帮忙。等开学了,祖孙模样的人消失,想必他们是留守者,需要继续孩子学业,假期是一家人团圆的时刻。

问过一些店主,知道开个店,一个月能赚万元左右,夫妻两个守着,累是累些,比打工自由一点。但尽量不请员工,因为请来的员工要轮班,请不起。

他们抱怨,更大的压力来自店租,家附近的社区店,50多平方米的店,月租六七千元,相当于每平方米月租过百元,还要负担水电等开支。

家乡有开餐饮小店的乡邻,说餐饮行业不敢休假,因为成本摆在那,休假损失的都是利润。有的店主春节放假,将店子临时租给店里的人,春节继续开着。

家乡许多人经营送气营生,多在武汉、昆明、贵阳等省会级城市,常年跟餐饮店和流动餐饮档打交道。偶尔跟他们聊天,他们说今年餐饮行业不好做,一些客户做着做着就倒闭了,有的开业后看风向不对立马关门。在他们看来,餐饮是一个低门槛行业,投入不大,接手一个铺子就能连同技术一起受让,进入餐饮业的人也多,竞争越来越大。

公开信息显示,中国餐饮门店数量超过800万家,从业人数超过3000万人次,餐饮业成为国民第三大产业。《中国餐饮报告2018》显示,餐饮行业闭店率高达70%,餐厅平均寿命只有508天。

心里知道,餐饮高闭店率背后,是一个个餐饮人的梦圆梦醒,藏着流动餐饮档生生不息的行业基因,毕竟,民以食为天,每个人都绕不开一日三餐。

2019-12-07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999704.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