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子产论政宽猛》
大家都是凡人俗人,为什么有些人被推崇至“圣人”的位置?
原因之一,是因为他们拥有总结社会规律的能力,看得通透。
就好像一个数学家,在无数的数字组合中,推算归纳出一条万试万灵的公式,从此以后,人们只需要记得这个公式,就能解决所有合乎条件的问题,大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而文科圣人们,总结出来的则是精神层面的公式,或者说是为人处事的公式。
这个文科公式却不如理科公式那样好运,能够马上实现自身的价值。
因为就算你明白了世间所有的道理,也不代表你做得到过得好,或者说基本上都做不到,一生都徘徊在欲望与现实之间。
一般人与这个文科公式最为亲近的一刻,就是在后悔时揪心的说出那句:“早知道我就……”
今天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关于“早知道”的故事。
圣人说破嘴,都抵不过凡人的一个念想。从这个层面上看,圣人是无力的,凡人才是有力量的那个。
本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说的是郑国执政大臣子产的政见,第二部分是孔子对这个政见的意见。
夹在两大圣人中间的,就是凡人郑国大夫子太叔。
那年,郑国执政大臣子产,身患重病,自知时日无多,奈何朝中找不出一个够水平的接班人,没办法,也只能矮子里拔将军,找来子太叔,为接下来的工作划重点:
等我去了,必定是你接我的班。有一道必考大题,你记一下答案:
唯有德者
能以宽服民,
其次莫如猛。
只有那些拥有高尚德行的人,
才能够以仁德来治国,以宽政来服民。
而德行不够的人,在他受限的能力里,
治国最好的方法则是严峻的猛政。
而你就是这个德行不够的人,所以最好是用猛政。
圣人说话就是不费劲,有什么说什么,你就是不太行,那就在这个不太行的现实上使用最行的方法,把成功可能性最大化。再好的东西,如果你驾驭不了,也只是个累人的坏东西。
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
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
为什么说在这种情况下,残忍的猛政比温和的宽政,更好呢?
因为宽政好比海水,猛政好比烈火。
火势太烈,光是靠近都难受,更别说去触碰了,民众看到就害怕,自然会离得远远的,所以很少人是被烧死的。
水性太柔,泡个澡既能舒缓身心又能清洁污垢,民众看到就喜欢,拦不住就要去玩耍,所以淹死的大有人在。
居安思危能保命。
劝诫完子太叔,再过几个月,子产就逝去了。子太叔正式接班。
可惜他没把子产的劝诫当回事,不忍猛而宽,不忍心施行猛政,实行了宽政。
但是他的道行还不到那个层次,结果法不成法,规不成规,郑国内的盗贼越来越多,无法无天,聚集在萑苻(环符)那里危害百姓。
这里的萑苻,也叫萑蒲,意思是长着很多芦苇的沼泽之地,因为植被又高又密好藏身,所以成了盗贼的藏身之所,慢慢的就代指了盗贼本贼或盗贼本营。
有两种读音,分别是(环符)和(环蒲),都可以,看你用的是苻字还是蒲字。
子太叔的“不忍”让人气愤,不看时宜的同情,可能是最大的残忍。
不是什么人都可以“不忍”。
首先,要看看你有没有“不忍”的资格。
一位女友的前男友,两人同单位不同部门,他看到她工作忙碌,曾经对她说过这样的话,以表达自己的心疼:“我都不舍得支使你干活,怎么还能让别人让你干活呢。”
他说他“不忍”,可是我想问,他凭什么“不忍”?
第一,他不是老板,不能减少她的工作量;
第二,他不是同事,不能分担她的工作量;
第三,他并没有要拿钱出来养她。
没错,他说“不忍”,也只是让女友偷懒别干活,而不是“辞职回家我养你”之类的。
并不是说男人就应该拿钱出来养女朋友,而是想说,他解决“不忍”的方法,与他自身的利害无关。
如果女友听了他的话,不好好干活,在工作中出现错误,被领导责备,甚至是被辞退呢?都不会伤害到他自身的利益。
仅仅是嘴上说一句“不忍”,就能为善良加分,太好赚了。不用负责任的同情,真的太容易了。现实生活中,总是有这种自以为善良的人,用自己的“不忍”来阻止你努力拼搏。
这是没资格“不忍”的,那么在有了资格之后呢,就要考虑,你的“不忍”有没有益处。
子太叔“不忍”,以至于国法威严荡然无存,盗贼越来越多。
盗贼的人数为什么会越来越多?自然是以前的好人或是半好半坏的人,自愿或被迫的都彻底投身于盗贼行业当中,用拼命的方法来讨生活。无论是盗贼还是平民,都没好日子过。
所以子太叔的“不忍”,是有害无益的。
真真是“善人的包容是畜牲的乐园”,可见没有头脑的善良,相当于作恶。
这时子太叔才来后悔:
吾早从夫子,
不及此。
早知道我就听子产的话了,
也不至于到今天的田地啊!
多么熟悉的“早知道”啊。
想起《窦娥冤》里昏官拷打窦娥的那段,昏官说“人是贱虫,不打不招”,一直觉得挺有道理的。
并不是说他冤枉窦娥严刑拷打是有道理的,而是觉得,人性确实是贱的,说的好听点,就是倔。
不撞南墙就不回头,不见棺材就不掉泪,不拖到最后一天不写作业,不花到最后一百块不知道省钱,分手了才后悔没好好爱,人走了才悔恨没尽孝,躺医院了才有锻炼的觉悟,妻离子散了才明白家里的每一顿饭都弥足珍贵。
不等到盗贼泛滥危害国家,都想不起子产的警告。
当初人家都面对面把答案给你砸过来了,可惜个人理解能力有限,再详细的解题步骤,都能看成一个“略”。
凡是能够在说出“早知道”之前就真的能做到的人,都是圣人了。居安时思危,是非常大的能耐。
那么子太叔的“不忍”宽政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调动军队去镇压萑苻的盗贼。
尽杀之。
盗少止。
想起朋友说过的一句话,很经典:有钱时乱花,没钱时乱省。倒是挺适合这个故事的。
宽,百姓苦,猛,百姓苦啊!
别轻易的说“不忍”,别简单的去同情,如果于他人无益,那么还是忍着吧!
不是宽政不好,不是德治不对,而是大家都没发展到那个道德段位,就别老拿精神力量来忽悠人了,还是规规矩矩搞法治吧。
以上就是与子产政见有关的部分。
人才实在是太贵重了。在一个岗位上,某个人能力太强,把水平拉了上去,一旦他离开了,后继无人,登高跌重,势必会摔得更伤。所以做好工作交接和职能培训,非常重要。
以下是孔子对子产政见的评论。
孔子说:
子产这套宽猛相济的治国之法,真是好啊!
怎么好法呢?
政宽 / 则民慢,慢 / 则纠之以猛。
猛 / 则民残,残 / 则施之以宽。
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猛了调宽,宽了调猛,
怎么感觉这老折腾人呢。
又到了引用《诗经》的时间。孔子用《诗经·大雅·民劳》的选段来分别论证了宽政、猛政、和政。
孔子说:
《诗经》曾经曰过:
民亦劳止,汔(气)可小康,
惠此中国,以绥(随)四方。
施之以宽也。
民众辛勤劳作,实现安康生活,
中原百姓被赐福,四方都得以安抚。
这就是实施宽政的情况。
我们今天所说的小康社会,就是从这首诗里来的。
“汔”的意思是接近、差不多的意思,如果直译,很难表达通顺又对应句式,在“期盼”和“追求”之间犹豫,想着过犹不及,不及犹过,我选择译为“实现”,哈哈,真是美好的愿望。
特别喜欢“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这句,发挥良性影响力,能让绝大部分人安稳幸福。
毋从诡随,以谨无良,
式遏寇虐,惨不畏明。
纠之以猛也。
不放纵言行诡诈之人,管束心存歹念之人,
一定要遏止盗贼的暴行,只因阴狠不畏光明。
这就是要实施猛政的情况。
最后那句“惨不畏明”的翻译有几种,“恶毒是不害怕美好的”、“歹徒是不畏惧法律的”,还有就是翻出来读都不通顺的。
我想无论是哪种翻译,都在说明一个现实,那就是别跟坏人谈善良和光明,菩萨的仁慈和正午的烈日都无法感化他们。还是来点实际的吧,猛政才是他们的正解。
到底是有多深刻体会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真理?着实是厉害。
一宽一猛,还要有一和。
柔远能迩,以定我王。
平之以和也。
安抚边远,使之亲近,从而实现国家安定。
这是实施和政的情况。
柔,安抚。
远,边远民族。
迩,亲切接近。
这个“柔远 / 能迩”,查到的翻译一般有两种。
一种是翻译为,安抚边远地区,使之亲近王室。
另一种是把“迩”翻译为近处的人,与“远”远方的人来对应,四字翻译为:安抚远方和近邻。
如果“迩”与“远”对应,那么“能”和“柔”也一定是对应的,代表的意思也应该差不多,可是“能”却没有“柔”安抚的意思。
所以个人觉得,这个“迩”不是和“远”对应的,这里不能翻译为近邻,而应该翻译为亲近,实施和政使得远方的人都与王室亲近无二心。
最后来个总结。
不竞不絿(求),不刚不柔,
布政优优,百祿是遒(求)。
和之至也。
不争抢不急躁,不刚猛不柔弱,
只要实施国政平和从容,那么天下的福禄都会聚集过来。
这就是和谐的极致了。
文末,听到子产已逝的消息,孔子泪流满面,给了子产一个名垂千古的评价:
古之遗爱也。
子产他是古人仁爱之风的继承人啊,可惜了了!
说来也有趣,孔子欣赏的子产,却与孔子不是很合,两人对于公布成文法的意见就是对立面。孔子欣赏的晏子,也与孔子悖。
如果他们玩头条,孔子发的长文,只怕子产、晏子这些大V是不会转的。
子太叔的宽政闹剧,与中国成文法的建立过程相似。
孔子等人认为德治比法治要高尚的多,自然要选择德治,却忽略了最重要的部分,民众是有私欲的,不是人人都像他一样,读书就能饱腹,更别谈摸不到抓不着的道德约束了。
宽政固然是好,只是执政者与百姓,大家都是凡俗人,懂怕火,不懂怕水。
如果你只是一个火技能掌握者,那么能把火玩出花来,就已经是最高境界了。水性不好就别去趟了。
不过,执政者真正的能耐,不是除地方祸害,而应该是保一世平安。水技能的终极奥义,任重道远。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987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