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四季,患者的心里总有一个执念“进补”。仿佛患病的人总是虚弱的,急需补药的。管他是糖尿病还是脂肪肝,痛风还是高血压。
进补几乎是人类的本能,或许是因为我们的身体还是停留在那个资源匮乏的时代,大脑只要搜索到能量就会迫切地发出“获取”和“储存”的信号。
从鹿茸到野山参,从海参到虫草,甚至不停地有病人问我,能不能吃三七粉?
许多其实有特定功效的中药材,早已登堂入室,成了市场上的“馈赠佳品”。曾遇一患者,取药后折回三次,问了不下十种各类中药材和保健品,只想知道,吃了到底能不能延年益寿。
慢慢富足的资源加上老龄化的社会就这样促使进补的观念深入人心。
然而,每个人的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都大不相同,怎么能用一种方法来解决所有人的问题?习惯于简化问题来提高处理问题的速度是进化的结果,但反面却是让人太容易入歧途。
传统中医就认为,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就不适宜服用肉汤进补,而应该以米汤之类调养脾胃,助人体自身脾胃功能慢慢恢复,药物才能更好地被吸收和利用。
哪怕是人人都认为有进补功效的“膏方”,也不完全以补为主。在服用膏滋类药物之前,如果你的消化功能不是特别好,经常发生便溏,或者便秘,经常乏力,胃口不好,那么请不要着急进补,而是请先调理肠胃的功能,服用一些“开路方”。
什么是“开路方”,顾名思义,为膏方开道路的方子。为什么要开道路?因为人体也需要断舍离,一味进补反而会起到损害人体各项机能的反作用。
因此,开路方要么主要是一些以“通”和“消”为目的的药物。帮助人体减轻负担;要么是一些“健运脾胃”的药物,激活身体,主动排出不需要的负担。
有补有消,有进有退,有升有降,维持平衡和谐才能维护好健康的体内环境。
养生的本质并不在一味地补,而是调。使体内的各个器官可以做好各自的本职工作,和平共处,互为补充,共同发挥作用才能达到目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976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