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没有公众号、知乎的时代,我也喜欢年末在qq空间盘点刚过完的一年。但是,我从来没盘点过具体收获了什么——诸如找到好工作、收入提高等等。
反倒是喜欢回忆过去一年认识了哪些重要的人,跟谁又一起玩了,去过哪些地方……
大概,这就注定了我的事业总是不温不火。又或者,那些现实的成就,并不足以让我觉得弥足珍贵?
所以,在这一年最后一天,我非常想写的,依旧不是这一年基金账户里又多了多少收益,在知乎又写了多少文章,得了多少个赞,涨了多少粉。
时间长了,这些东西都像过眼云烟,但真实的触动,却会长时间伴随着。
而今年最大的触动,就是进一步懂得了谦卑。
1、
这个时代非常讲究“圈层”,即跟学历、财富地位等相近的人社交、谈恋爱。
这本身没有错,也很难避免,但长期如此,会失去很多乐趣。这几年我发现,那些学历、收入都不如我的人身上,其实时时都可以有让人触动的地方。
比如,有的人喜欢无时不刻赞美别人,但一点都不像在恭维。那种发自内心的语气、神情和动作,让人无比坚信他们就是真心的。
这种特质,跟学识无关。没有一颗善良的心,发自内心热爱生活,并被世界温柔以待,不可能这样懂得欣赏别人的美好,又真心地赞叹。
还有一些人还不到20岁,较早接触社会,但不世故,又可以跟比他们大十岁以上的人长时间相处,谈吐得体,全程不尬聊。
你可能会说这没什么,但别说我十几岁的时候做不到这一点,就是二十多岁刚工作的时候,见人也总是没底气。那会单位有些老家伙,就给我私底下起了外号,叫“曾哆嗦”。
还有一些女生学历不高,却相当努力,不仅仅努力工作,还在业余生活尽力挤时间学摄影、钢琴、健身等业余才艺,并且已经有当代女性独立的人格:不把人生希望寄托在婚姻上,而是专注于提升自己获得价值认知。
相比之下,有一些高学历的女生却只想做安逸的工作,下了班从不提升自己,等待嫁个“好”对象,然后过有房有车有存款的“幸福”生活。
当然了,后者也只是一种个人选择的生活方式,没什么不好,但对我个人而言,明显是前者更让我感受到生命的活力。
跟这些人接触多之后,我才明白,大家不过是把时间花在不同的地方而已。我在读书的时候,他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增加自己生命的厚度。
并且,我是真的很羡慕他们这种情商。在这方面,我感觉自己分值很低。
我中学的时候,基本是两耳不闻窗外事,所以连约会可以干什么都不知道,这导致我喜欢女孩子的时候,居然连表白的欲望都没,因为根本不知道两个人在一起了可以做什么。
而那些不怎么爱读书,混得比较多的,虽然成绩不如我,却比我社会经验丰富,人情达练多了,生活体验也鲜活地多。
这时候我才后悔,当初把太多时间花在追逐成绩单的排名上,以至于在生活方面完全是个白痴。
2、
说了这么多,我可不是想说“读书和生活经历没有高下之分”这种和稀泥的话。争论哪个高低,本身没有意义。
关键在于,过多地投入到一件事物,必然会造成另一方面的缺失。
读书可以开阔视野,在时间和空间上几何级数级地延展生命的体验,但是,这种体验本身是被剪辑过的、隔离过的,不如生活经验来的真切;可光有生活经验,必然视野受限,造成一定程度的狭隘,就像匍匐在大地上的爬行动物,无法从高空中看到事物的全貌。
在《红楼梦》里,荣国府上下看到刘姥姥,就像看到大熊猫一样新奇,因为刘姥姥是真正跟大地亲密接触的,有旺盛生命力的人。她比贾母年纪大,身体却很硬朗。相比之下,荣国府的贵族养尊处优。贾母却需要人搀扶着才能走动。
正因如此,刘姥姥一直被当作一个完全正面的形象看待,仿佛她是给那些“堕落”的贵族布道的传教士。
问题是,刘姥姥难道不也因为贫穷而造成自尊上的缺失吗?因为穷,她才会像乞丐一样,去跟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要钱;因为穷,她才会用作贱自己来卖力配合演出……
作者如果单纯要批判贵族生活,就不会花了不少笔墨,精细刻画贾府的贵族品味。
带刘姥姥逛潇湘馆的时候,贾母便对软烟罗的四种颜色如数家珍,什么雨过天青色、秋香色、松绿色、银红色(又叫霞影纱)。那纱做了帐子,糊了窗屉,远远的看着就和烟雾一样,所以叫做‘软烟罗’。
听贾母这样娓娓道来,你只觉得这是美的享受和教化,为她的品味而赞叹,绝不会觉得作者是在批判她。
那几回中出现的茄鲞,也很有象征意义。那玩意又切碎、又用鸡油炸、还用切碎的鸡肉脯子合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豆腐干子、各色干果子,拿鸡汤煨干,又用鸡油炸,用拿香油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磁罐子里封严……
这样精细加工后,茄子已经面目全非,刘姥姥这种庄稼人都吃不出是茄子了。
一直以来,很多评论者都把茄鲞当作贵族生活不接地气的象征。这样讲不能说有什么错,但作者的本意,绝不是要把贵族生活的精致、品味和教养完全否定。
作者这样对比,更多是更多是提供了一面镜子。那不是照妖镜,单方面通过刘姥姥的原始生命力,照出贵族生活的虚伪和堕落。双方是互为镜像的,彼此的生命都因圈层的局限而造成某种缺失。
这就是平衡的问题,既要像鹰一样展翅高飞,又要像大象一样坚实地行走在大地。
3、
一个人能够跳出自己的圈层,体验到比自己低层次人的鲜活生命状态,便会这样由衷的为自己缺失,对方又拥有的东西而赞叹。
所以,刘姥姥离开荣国府的那一天,双方都心满意足,意犹未尽,刘姥姥说她把古往今来没见过 的、没吃过的、没听见的都经验过了;而贾家贵族们见识了他们另一种淳朴、自然、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她们又是给银子,又是给衣服等,有几分出于炫耀,但更多是真心诚意的,不像头一次给20两银子,就像在打发乞丐。
因为财富、学识而有优越感的人,要么是书读得还不够多,要么是生活经历的层次还不够丰富,就像鹰只飞在高空,对大地上的爬行动物就有一种睥睨的优越。
人在积累知识的过程中,心态大概会发生两次的转折。刚开始,你一无所知,就像坐在洞口被封的井里的青蛙一样,暗无天日,因无知而感到自卑。
随着井口被打开,你会开始自以为看到整个天空,于是变得狂妄。这种现象,你在互联网上一定很熟悉。有些喷子并不是完全不学无术,也是有一定的积累的,问题就在于书读得太少,想得又太多,总要以自己有限而浅薄的见识去反驳别人。
《汝人识字》中,那个学到“三”就以为自己会写所有数字,然后写万字整整花了一万画横的中二孩子,嘲笑的就是这种人。
有一天,你书读得越来越多,就像爬出井口的青蛙一样,看到一望无际的地平线,开始为自己遗忘的浅薄、无知和狂妄羞愧。原来,天地这么大,穷尽一生也无法望到尽头。
感受到知识的浩瀚,生活层次的丰富,就会意识到自己的渺小,从而由狂妄变得谦卑。
《红楼梦》之所以伟大,就在于真实地刻画出了众生相,到了写谁是谁的地步。曹雪芹把贵族生活铺陈地格外真实,但对刘姥姥、贾芸这样的底层、市井人物也刻画地惟妙惟肖。
薛潘会把唐寅说成“庚黄”,作诗时会说出“一根jb往里戳”这样的话。这不是曹雪芹式的语言,而是薛潘式的语言。
并且,曹雪芹一定是真切地体验过当时欢场的细节,才能写得这样身临其境。
也确实,曹雪芹博览群书,体验过大富大贵,又在家道中落后过着流落街头、颠沛流离的生活,才能把《红楼梦》写得包罗万象,既有对富贵荣华眷恋、批判和悲悯,也有对底层人物的关怀。
一个有着精英式优越感的半吊子作家,写出来的绝对是简单二分法的东西,对喜欢的东西赞美,讨厌的东西又厌弃,这样的作品是很难有人文高度的。
像潘绥铭这样的性学专家,为了研究性产业,还去田野调查,在ktv、夜总会以及桑拿房等地方一线接触性工作者、嫖客,如果带着优越感去看待对方,如何能够写出有深度的分析?
4、
如果能够抛下先入为主的成见,去欣赏每个人的优点,自己也会感到更快乐。因为,你对美更敏感了,欣赏能力提升,便增加了更多的愉悦感。
我这几年进一步发现,其实女孩子各有各的美好,有的端庄,有的爽朗、有的可爱……并且,一个人其实很难兼容大多数的优点,就像含蓄和爽朗其实是互斥的。
如果你的心够宽大,就能够享受到更多的美好。
可是,读书时的美感教育,却总是要分出个高低。比如,那会有很多文章批判女性的浓妆艳抹,眷恋田园牧歌时代女性的淳朴与自然。
但我最近在想,有技术的浓妆,其实也非常美,为什么不能让世界有参差多样的美,既有天然的,也有精雕细琢的,这样我们不就可以欣赏到更多的美好吗?为什么一定要追捧一样又贬低一样呢?
就像贾府的茄子一样,你吃腻了纯天然的茄子,便可以尝试下这种精致的吃法。多尝试后,你的生命体验才会丰富。没人规定茄子只能有一种吃法。
所以,2020年开始,我希望能看更多的书,同时减少用圈层去筛选接触的人的习惯。
要做到这样很难,需要很长时间的修养,毕竟,我们用标签筛选人,其实是为了用经验减少思考和探索的成本。这本质是一种生存技能。
但没关系,修养本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学识和经历丰富后,我相信自己是可以慢慢达到想要的境界的。
你的2019年,又有什么样的收获呢?可以在评论区跟我分享下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962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