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挝经济十分落后,在长期的殖民统治下,经济得不到发展。老挝独立后一段长时间里,经济发展仍十分缓慢,国民收入年均不到200美元,被联合国列为最不发达国家之一。老挝华侨在印支三国中人数最少,华侨华人在老挝经济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促进老挝城乡商品的流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为老挝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很大贡献。
老挝华侨华人90%以上从事商业和中小企业,以首府万象为龙头,分布在下寮湄公河沿岸的几个主要商业城镇。上寮的华侨华人则以农业生产和边境贸易为主。1957年老挝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克服资金困难,颁布实施鼓励外侨投资的条例,向外侨投资提供若干优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华人经济的发展。当时老挝仅有的100余家小工厂,几乎都是华侨华人所经营。城市的商业如粮食店、百货店、餐馆等,多半也是由华侨华人经营。
1975年以后,老挝当局对华侨华人采取一系列强制性政策,没收华侨华人资产,封闭华人商店和工厂等,不仅破坏华人经济的发展,而且给老挝的经济发展带来重重困难和负面影响。
1987年后,老挝政府实施新经济政策,华人所经营的工商业逐渐恢复,万象的商业闹区,华人开设的商店就有近500家,华侨华人经济开始回升。90%的华侨华人仍从事商业,其经营的主要行业有服装、钟表、食品、杂货、餐馆、旅店等;开办的工厂有肥皂、碾米、木炭、皮革、水果、糖果以及机械等。另外,也有经营进出口、批发、零售等小型工商业,规模不大,但均自成系统,产品销售遍及全国,并向泰国、越南、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等地区扩销。部分回流的老挝华侨华人也陆续回原居地投资,其中不少人已成为富商,对当地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实施改革开放、掀起海外华人在老挝投资的热潮,当地华商也开始与外商合资经营,寻求拓展规模和领域,如开发木材及锯木业等。泰国华商占有天时地利优势,由于泰老两国政府签署合作协定,使不少泰籍华商公司与当地华商合作,投资纺织业、生产化学肥料、种植橡胶树、经营酒店业等。有华资背景的盘谷银行、农民银行也先后在老挝开拓金融事业。泰国的资金在老挝外资中居于首位(20世纪90年代中期)。其他地区的华商也以独资或合资方式共同经营投资项目。如继盘谷银行、农民银行之后,澳洲、曼谷、香港、台湾及老挝华商与老挝政府先后集资1000万美元创建万象商业银行(1993年2月开业),其旗下所投资的项目有老挝芭莎大酒店、友谊大桥免税店、法国标致汽车、万象国际开发公司等,并准备投资500万美元筹建全老挝最大的酒店和商场。另外,澳洲悉尼华商家族集资2000万美元在老挝投资地产业及建立购物中心。据老挝工商总会统计,在老挝投资的台湾厂商共有27家(至1998年),经营行业有银行、成衣、纸业、塑胶、建筑工程等,而以木材加工业为最多,其家具厂所生产的家具回销台湾和销往日本、韩国。还投资饭店旅游业等。来自中国、新加坡及中国的台湾、香港地区的资金在老挝外资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956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