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说法:广义指孩子6岁之前的教育;狭义指孩子0至3岁的教育。3至6岁孩子进了幼儿园,就称幼儿教育了。今天我们所说的是狭义的“早期教育”。说到早期教育,就想起师范老师讲的《狼孩的故事》,在百度上搜到了,分享如下:
1920年印度传教士辛格在一个巨大的白蚁穴附近,发现狼群里有两个“狼孩”。辛格把她们送进了米梅纳普尔市孤儿院。据辛格讲,这两个孩子刚回到人类社会之初,具备狼的特点,有明显的动物习性:吞食生肉,四肢爬行,喜暗怕光,白天总是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夜间则在院内外四处游荡,凌晨一点至三点像狼一样嚎叫,给她穿衣服,她却粗野地把衣服撕掉。他目光炯炯,嗅觉敏锐,但不会说话,没有人的理性。辛格牧师夫妇俩为使两个狼孩能转变为人,作出了各种各样的尝试。其中一个阿玛拉到第二个月,可以发“波、波”的音,诉说饥饿和口渴了。遗憾的是,回到人间的第11个月,阿玛拉就死去了。另一个卡玛拉4年后掌握了6个单词;将近5年的时间学会了两脚步行,但快跑时又会用四肢。经过5年,她能照料孤儿院幼小儿童了。她为自己想做的事“例如解纽扣儿)做不好而哭泣。大女孩卡玛拉一直活到17岁。但她直到死时还没真正学会说话,智力只相当于3、4岁的孩子。
这个故事曾被心理学家用来解释好多心理学现象,其中之一就是人一出生,就开始向他们身边的人学习了,而且早期学的那些东西,以后还很难改变。这些人不限于父母,家里只要孩子能看到听到的人,包括他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哥哥姐姐、还有保姆都是他学习的“楷模”。
1、早期教育,既要注意“身边人”的负面影响,也要发挥家里老人的教育优势。
常言道:家家都有曲儿唱,一家跟一家不一样。因此,根据自家实际情况,必要时,孩子爹妈一方真要回家抱娃。上世纪我们就听说日本女人大多一结婚就先放下工作,先回家专门相夫教子。这些年我国也十分普遍了。如果老人靠不住,为了孩子,这是应该的。
如果老人能够带孩子,那是好事,孩子爹妈可正常上班。一个小家庭,面对两对老人,究竟让谁带孩子。小两口是孩子的监护人,有权也有必要作出选择。实际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对于孩子来说,都一样亲,他们对孩子的爱也都是一样的。那凭什么选择呢?就看谁对孩子的教育有利,通俗的讲,谁不良习惯少,谁就领。有个网友说,最好的教育就是以身作则,很对,小孩上了幼儿园,他们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除了有爹妈的影子外,还有领他长到三岁的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的影子。
和老人共同教育孩子,比单方面教育稳妥得多。目前,受社会转型期、外来文化和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有些观念人们不一定一下子就能把握得很准确。再说,人都一样,往往认为老人说得对的时候,自己也就变老了。老人说的话,不一定必须照办,但一定要思考。
老人在带孩子的过程中,也能起到教育作用的。我儿子的一篇作文这样写道:“小时候,我一直和奶奶呆在一起,奶奶教我画被巾上喇叭花。阳光从玻璃窗上射进来,洒在屋子里,我盘腿坐在弹簧垫上学着,感觉时间过得好快。”大家知道,孩子尽早画画,动手动脑,利于身心成长。我家孩子的画画这个爱好就是他奶奶启蒙的。
我的孙子现在两岁三个月。这家伙一月前开始说假话了:他在自己的小马桶上小便,之后我们就拿到厕所去冲。他往往也跟去看,觉得用水冲马桶好看、好玩、有刺激。于是他谎称小便,可只挤一点就拉着大人去冲马桶。我发现后,觉得这现象显然不好,于是如果发现他尿得少,我就偏不冲或偷着去冲,就是不让他的“阴谋”得成。这样坚持了一周多,孩子再不乱喊“尿尿”了。看来对待这小家伙,也要斗智斗勇!对于这类事,老人就有诸多优势,孩子爹妈往往就没有这么多精力和心思了。
2、早期教育,要注重锻炼孩子的多个感觉器官
一次去和亲戚一块吃饭,一个亲戚推着个刚满一岁的小孩,吃了奶,也没睡着,大眼睛忽闪着,真的乖,不哭也不闹,一直在推车里躺着。其母亲大谈她的育儿心得和经验:就是从小不给她惯坏毛病,不要缠我,自己的觉自己睡;除了吃奶,她就自己躺着,也不让别人抱。
实际这样做是不对的,我甚至怀疑她把婴儿要多睡眠,理解成多躺着了。人的大脑是从出生起与外界环境不断接触中得到发育的。而人与外界环境的接触,是通过眼、耳、鼻、舌、皮肤等感觉器官进行的。早期学习和丰富的环境刺激,可以促进脑细胞复杂功能的形成。因此,从孩子出生第一天起,就要创造适当的环境和条件,给予适当的刺激,锻炼其各种感觉器官。
一岁以内婴儿的活动,需要接触大人。婴儿只有通过大人才能获得新的感受。因此,当孩子睡醒、吃饱后,母亲应以亲切的语言和温柔的动作接触孩子感管,使他们的情绪愉快,以促进感知、动作和语言等方面的发展。
3、早期教育,要尽早注意孩子的语言发展。
三岁前孩子的语言发展速度是令人吃惊的。我家孙子主要我两口子带,每晚和节假日他父母都教着说话,可还是会说出他奶奶有时和客人聊天时说的方言;我们如果有事有病,他姥姥带几天,他又能冒出来几句他姥姥说的方言。婴幼儿的语言是模仿成人发展起来的,因此,成人在孩子面前讲话,尽量要用普通话。
尽早教孩子说话,对孩子神经系统和心理发展都其重要的意义。语言的发展,能使孩子丰富知识外,还能尽快发展他的思维。因此,家长和带孩子的人,都要在孩子开始“牙牙”学语时,利用多种途径,尽量提供给孩子标准的发音。
4、早期教育,要让孩子得到爱。
爱是婴幼儿必需的精神食粮。对于大多问题少年,专家都会找到几个主要原因,其中最多的,就是爱的缺失,并且是从小缺失。当然,这多指特殊家庭,离异家庭。因为孩子从小缺少爱护,他就缺少了自信,缺少了安全感。长大就不相信别人,也不相信自己。胆小怕事,不善于交流。身心最容易出问题。
做父母的就应该关心孩子,给予温暖,不时爱抚一下,亲热一下;当孩子对父母发出笑声,发出话语,伸出小手,父母都要给予积极地反应。这种家庭环境长大的孩子,身心发育就比较好。因为,大人的爱抚和温暖是一种良好的刺激,能使孩子的大脑的兴奋和抑制趋于自然和协调,进而促进脑的发育和智力的提高。
我们上师范时,同学都是六零后,弟兄姊妹都是好几个。出于专业的好奇,同宿舍的几个人对全班同学进行了一番非正规的研讨,得出了两个有意思的结论:一是,孩子能考上学的家庭往往连着好几个,有的家庭却一个都考不上。这好解释,就是家庭教育和环境问题;二是,一家一个孩子很突出,其他都考不上,究其原因,是父母谁也顾不上,是一个人得了爷爷或奶奶的偏爱。这种情况往往是老大,因而农村人常说:小儿子,大孙子,老太婆的命根子。我们的那个结论当然不全面,考上师范的人,不能代表身心发展好,身心发展好的人也不一定都考学。但也能说明了一个道理,爱是孩子发展的必须品。
写在后面的话:
我是个从事中小学教育的老教师,也研究过学前幼儿教育,对于早期教育的确是个门外汉。只所以写了上文,是因为我第二次参与了早期教育,属于带大儿子又带孙子的人。这个经历,让我自然接触和关注了一些有关早期教育的话题,有了有话要说的感觉。所写上文中,肯定会有诸多不妥之处,敬请在留言处提出改进意见。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955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