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骄兵必败古来如此,轻视对手酿苦果贪婪最终反遭损失

骄兵必败古来如此,轻视对手酿苦果贪婪最终反遭损失

前言:战国时期战事频繁发生。产生战争的原因各自不同,有仇恨引发的,有因野心引发的,也有因轻视对手引起的。虽然各自原因不同,但都遵行着战争的历史规律进行。其中,以少胜多背后都有相关因素,因轻视对手而失败,则多次出现。今天我们来品味其中的一场战斗,体会这中间的经验教训。这就是鄗代之战。

战前形势地图

战前情境

公元前264年后,秦国国君听取远交近攻战略,不断对韩国用兵。韩败后想割让上党,换取秦国息兵。但上党郡主拒绝降秦,暗地里将上党17城献给赵国,换取赵国抗秦。赵国最终同意。之后秦国恼怒,发兵急攻赵国。赵国赵孝成王中了反间计,用纸上谈兵的赵括换下只守不攻的老将廉颇,导致45万赵国精锐尽失,赵国因此势力快速衰弱。这就是著名的长平之战。

此战过后,赵国在诸侯国中的地位快速滑落,并导致几个诸侯国想对赵国落井下石,也想来咬上一块肉,想割一块赵国的土地。其中,燕国是典型代表。

不久后,赵王做寿,燕国趁机派宰相栗腹到赵国来,名为贺寿,实为探听赵国虚实,好为侵占赵国做准备。

栗腹果然不负所望,很快探听出了赵国的"实情"。他回去向燕王喜报告,称,赵国多数的劳力壮男,都在长平之战中让白起给灭了,内部多数都是孤儿寡母,并没有什么力量来保卫他们的国家。此时,如果趁机出兵赵国,赵国会被我们燕国吞并。

栗腹的建议受到其他人的反对。大将乐毅的儿子乐间反对得最为激烈。他向燕王报告说,赵国自从胡服骑射改革后,军力发展很快,底子很厚,虽然在长平之战中受到了一些损失,但百姓常年同秦国打仗,很有战争意识,战斗很勇猛,对赵国用兵,我们燕国不仅讨不到便宜,而且会失败。这本是实际情况,金玉良言,但燕王喜想到赵国的大好河山眼看唾手可得,哪里听得进乐间的忠言?燕王最终决定,对赵国动武。

燕王喜幻想拿下赵国

战斗展开了,过程简单但却不单纯

公元前252年,燕王喜派主战派,也就是宰相栗腹率领60万大军,并配备二千余辆战车,兵分两路,趾高气扬地杀向赵国。他命令他的部下也是燕国另一重要将领,名叫卿秦,领一部份兵发向代城这个地方,而他自己则带领主力部队攻打鄗城。

此时赵国正沉浸在长平之中的痛苦中,全国上下从赵孝成王到普通士兵,都在积极反思失败,也想着要报仇血恨。赵王更是认真总结失败教训。赵国一听竟然有邻居要来落井下石,全国上下顿时义愤难消,都要把这口气发到燕军身上。

赵王已经认识到自己用人方面的错误,他派廉颇为主将,与大将乐乘组成前线领导班子,带领重新组建的,也是赵国仅能组织起来的人马,共25万人前往抵抗60万燕军。

老将廉颇

这显然是一场以少打多以弱打强的保卫战。赵军能守得住吗?这不必担心,因为有廉颇。

廉颇仔细研究了双方的强弱点,明白燕军虽然声势浩大,人多势众,但作战将领实则是平庸之辈,并无过人之处。且燕军是支骄兵,部队轻敌思想严重,这就决定他们打仗全靠人多,没有什么计谋。再加上燕军长途行军而来,士卒疲惫之极,正是强弩之末。这些弱点正是赵国可以利用的。

廉颇与副将乐乘相商后,让乐乘率领一支五万的人部队,去代城抵抗到那里的燕军。主要的目的是拖住攻代燕军,不让他们有机会回援。这样,廉颇亲自带领其余20万大军打击燕军的主力部队,也就是攻击鄗城的燕国主将栗腹。

廉颇率兵杀到,两军对垒。这里没有过多的计谋,全凭上下复仇(虽然复仇的对象不对,但所有侵略都是打击的对象)的勇气,同仇敌忾的意志。赵军快速杀入燕军军中,士卒以一当十,不惧生死,奋勇冲杀,杀得燕军人仰马翻,死伤无数。

燕军此前只知道赵国青壮年人口已被秦国白起杀尽,已经没有战斗力了,哪里想得到他们会这样勇猛有力?这下轻敌瞬间吃了大亏,军心快速动摇,抵挡不住廉颇的猛攻,快速崩溃。

燕国战车整齐,仍然失败

此时,老将廉颇一枪将燕军主将栗腹挑于车下。燕军见主将被杀,顿时溃不成军,大败而逃。

攻击代城的燕军听闻主将栗腹被杀,部队被歼大半,顿时也军心大乱。乐乘趁机发动进攻,一举俘虏了攻代燕军前线主将卿秦。代城之围得解,燕军大败溃逃。

廉颇乘胜追击,打入燕国境内,直捣燕国国都蓟城。

这燕王喜还沉迷在占领赵国的大片土地的幻想里,不想赵军已兵临城下,顿时手足无措。想逃,城已被围,无路可走;想战,无兵无用。最后只得割地求和,白白损失了五座城池才换取廉颇退兵。

赵军追杀溃败燕军

结语:鄗代之战以这种戏剧化的方式结束了。看了整个过程,不禁让后人感慨万千。这一战士表面上看很平凡,没有此前各大战那么多精彩的谋略,也没有杀人如麻的场景,凭的是一股保家卫国的热血忠心。但这种看似简单的战斗,却蕴涵着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那就是视死如归的保卫家园的不怕死精神。也正是因为这样,廉颇带领的赵国勇士们才能在人数处于绝对劣势,且刚输完了长平大战实力严重受损的情况下,取得如此辉煌的战绩。

这也是鄗代之战廉颇能以少胜多的根本原因。当然,此战取胜,与老廉颇敏锐的洞察力是分不开关系的。没有他精准的判断力,带兵直接攻杀燕军,想必赵国即使最终得胜,也不会这样干脆利索。

对于燕国,轻敌是失败的根本原因。事先没有研究清楚,就盲目出兵,而战前只凭人多,没有良好布置,最终失败正体现了兵法大忌,即骄兵必败

另一方面,燕国看不清楚主要的威胁并不是赵,而是秦。他这种落井下石式的贪婪,换来失败时,并没有任何一个诸侯国来帮忙,已失去了战争的道义性和正义性。燕国最终的失败也符合军事理论常识。

笔者认为,鄗代之战给了后人深刻的经验教训,正义能唤醒人们心里的正能量,最终战胜非正义,也就是天道使然了。中华民族正是在这种大逻辑下行走在光辉的历程里,在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的热血中,永不熄灭地焕发着生机盎然的光芒。

大军围城,燕王割地

注:本文插图来源于网络,如有冒犯,删!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950787.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