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书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读书却成了一种奢求。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奔波在生活给我们设定的轨道上,周而复始,难有片刻的歇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名史佳作瀚如星海。华夏历史上下千年,厚重沧桑。读一本史书,可见世事之勾陈,亦如明镜可正衣冠,可明智识理。因才疏学浅,不足、疏漏之处望君指正,共享读史之妙趣。
周桓王即位后,周郑关系进一步恶化,继“周郑交质”之后,郑庄公又派祭足带人割取温地的麦子,接着干脆把洛邑周边的庄稼也给割了,桓王十分恼怒,这个过程被称作“周郑交恶”。
公元前719年春夏之交,宋、陈、蔡、卫四个诸侯国联手攻郑,围困郑国都城新郑东门,这次战役史称“东门之役”。
东门之役的背景很有意思,当初宋国国君宋宣公认为自己的儿子与夷性格暴戾,贪财好色,不适合做一国之君,便将君位传给了自己的弟弟宋穆公,宋穆公在位九年,把宋国发展得井井有条,报答了哥哥的信任,然后在临终时又将君位传回了与夷。
这并不是一个政治成熟的行为,因为宋穆公之子公子冯远比堂哥与夷更得民心,更有威信,更有能力,更适合做一个国君,但宋穆公坚持要传位与夷,关键是宋穆公也知道与夷不是个好东西,怕他当了国君对公子冯不利,便凭着自己和郑庄公的友好关系,把公子冯送到郑国居住。这件事一时之间传为佳话,老百姓都认为宋穆公仁义道德,但这个行为却给宋国的老百姓带来了灾难。
前文说过郑庄公一直想称霸诸侯,公子冯的到来给了他一个很好的契机,公元前719年初,与夷即位后,发现大臣们对公子冯念念不忘,老是拿自己和他比较,心里非常不安。而就在这个时候,传来了卫国政变的消息——卫桓公去洛邑觐见桓王,他的弟弟州吁与大臣石厚合谋,借饯宴之机杀死了桓公,州吁自立为君,首开春秋诸侯国政变之先河。这件事让与夷感到如芒在背,如鲠在喉,生怕哪天身在郑国的公子冯也效仿州吁谋夺自己的君位。于是,尽早除掉公子冯成了他的工作重心。
于是,宋、卫两国一拍即合,又纠集了鲁、陈联手攻郑。四国军队在宋国集结,然后穿过郑、宋两国之间广袤的无人区,突然从东边杀入郑国。当时郑国的主要兵力都放在西北部用来防御周王室和卫国,根本没料到四国联军会在东边发难,但是郑庄公临危不惧,他敏锐地发现四国联军的主力是宋和卫,鲁、陈两国纯粹是凑热闹的,于是,他将公子冯秘密转移到了南边的城邑长葛,再派人告诉与夷:您要找的人并不在这儿呢!
与夷一听公子冯跑到长葛去了,那还打什么新郑啊!于是便带领宋国的军队脱离联军,向长葛扑去。州吁得知此事后,差点没气背过去——与夷这个蠢材,郑国人说什么你就信什么啊!于是,他也带兵主动撤出了郑国,陈、鲁两国一看,两位大佬都走了,我们也走吧!
声势浩大的“东门之役”,仅仅持续了五昼夜便草草结束。郑庄公连消带打,轻而易举地瓦解了四国联军。九月份,卫国大臣石碏联合陈国国君陈桓公杀死州吁,拥立卫桓公之弟公子晋继位,是为卫宣公。次年,趁着卫国内部尚不稳固,郑庄公为报“东门之役”之仇,发兵攻卫,一度打到卫国国都朝歌近郊,卫国的属国南燕反击郑军,郑庄公派大夫祭仲、原繁、泄驾率三军北上迎战,同时又命世子忽、公子突率军暗中迂回至南燕军背后,两面夹攻,大败南燕军。接着,郑庄公又以帮邾国雪耻为名,发兵攻打宋国报仇,宋国抵挡不住郑庄公的兵锋,幸好有齐国出面调停,郑庄公表示要尊重齐国的意见,暂时与宋国修好,这才罢兵休战,同时,郑国还与鲁国达成了同盟。
朋友的朋友也是朋友,郑国同时与齐鲁交好,齐鲁两国也于公元前717年在艾地(今山东省沂源县西南)会盟,标志着齐鲁两国正式建立友好联盟。
公元前716年,曲沃庄伯去世,其子继位,史称曲沃武公,晋哀侯为了翦除曲沃开始发兵,曲沃武公奋起抗击,使得晋国陷入了大宗与小宗之间的内战之中,同年,鲁国征伐邾国,拉开鲁、邾两国之间的连年战幕。
公元前715年,郑庄公跟周桓王闹矛盾,便私自将位于鲁国边境,但是却由郑国管理,用来供周天子祭祀泰山的专用田“祊”调换给了鲁国,换取了许田,因为许田的面积比“祊”大,所以郑庄公还赔送了一块名贵宝玉,史称“郑伯以璧假许田”。“璧假许田”这件事说明郑庄公实际上已经完全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了,但周天子还没招,因为郑庄公表面功夫做得依旧很足,公元前714年,郑庄公以宋国不朝拜周天子为由,联合齐鲁,代周天子发令攻打宋国,宋国大败,其间北戎攻郑,也被世子忽设伏挫败,郑庄公的小霸主地位正式形成。
第二年,滕侯和薛侯朝见鲁隐公,却因为上朝的排列次序而发生争执,史称“滕薛争长”,最后滕侯凭借正统身份压倒了庶姓薛侯。鲁隐公调停完滕薛两侯之后,又接受郑庄公和齐僖公的联合,一起去攻打许国,三国联军围困许国国都三日,郑国大夫颍考叔英雄善战,奋勇先登,第一个杀上城头,正要亲手砍下许庄公首级,平素与他不合的郑大夫子都怕他拿了头功,背后一箭将颍考叔射下城头,颍考叔怎么也想不到前面死战的敌人都伤不了他,却因为身后战友的暗算而送了性命。
这就是成语“明枪易躲暗箭难防”的由来。
许国失败之后,郑、齐、鲁三国瓜分许国的大部分土地,胜利班师,鲁隐公回国后,同年十二月,公子翚(huī)来见隐公,他是隐公的叔叔,鲁国的重臣,在多次战役中立下汗马功劳,因此权势很大,也很得隐公信任。他屏退左右,低声对隐公说:“主公为君多年,国家安定,百姓富足。但是现在,世子允已经长大了,依我看,最好还是趁早把他除掉,您继续当您的国君,也封我当个太宰,岂不是皆大欢喜?”
在这里要说明一下鲁隐公为国君之前的故事,他是鲁惠公左媵声子的儿子,成年以后,鲁惠公帮他求娶了宋国的姑娘仲子,但是仲子来到鲁国之后,鲁惠公贪恋仲子美貌,自纳之(抢儿子的女人,这爹做得也够奇葩),生下公子允。
因为仲子是鲁惠公的右媵,地位是比鲁隐公生母要高的,所以公子允才是第一顺位继承人,但公子允实在是太幼小了,所以鲁惠公去世之后,鲁国大臣一致推举鲁隐公继承君位,鲁隐公非常疼爱自己的弟弟(或许是因为喜欢仲子而爱屋及乌?),一直表明自己只是代替弟弟执政,一旦弟弟长大,就会还位给他。
这样的哥哥,谁不爱呢?
公子翚不爱……
鲁隐公听完公子翚的话,又惊又怒:“你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我早就找好养老的地方,马上就要传位给允弟了。你给我把这些阴谋诡计烂肚子里,我就当没听到!”
公子翚心凉了:这个胸无大志的玩意儿!
他害怕公子允听到这个事之后对他不利,于是就诬陷隐公想要除掉公子允。公子允听信公子翚的谗言,便让公子翚去杀隐公。
鲁隐公当年还没有继承君位的时候,曾与郑国人战于狐壤,大败被擒。郑国人将他关在尹大夫的家庙内,尹大夫有尊家神名曰钟巫,鲁隐公烦闷时常常祷告于钟巫之前,祈求尽快返国。恰好尹大夫在郑国郁郁不得志,便与鲁隐公一起逃归鲁国。鲁隐公只当是钟巫显灵,于是,立钟巫庙于城外寪(wěi)邑旁侧,四时祭祀不绝。
公子翚一直找机会杀隐公,很快,机会就来了,鲁隐公又去寪邑祭祀,祭祀完了之后,寪大夫热情相邀,当晚,鲁隐公就下榻于寪氏家里。寪大夫也是公族近亲,与鲁隐公本就是光着屁股长大的,关系老铁了,以前每次祭祀之后都是在这里休息,此次不过是沿袭旧例而已。但是这次,出大事了——夜半更深,鲁隐公正做好梦之时,两个黑衣人两剑穿胸,鲁隐公就这么死翘翘了。随后,寪大夫一家也被公子翚扣上谋害国君的罪名,陪着隐公一起去了。
鲁隐公这个人是个非常有意思的人,他的心地真的是很宽厚,对待家人更是情深义重,但他作为一国之君,内心实在是过于单纯了,而且他的治国水平也只能说一般,最后,他还是公认的“礼崩乐坏”的鼻祖——鲁隐公五年春,他不顾大夫臧僖伯苦口婆心的劝阻,大老远地非要跑到边境棠地去看捕鱼,按当时礼法,打鱼是贱业,身为诸侯王去看这个热闹,何况还是不远万里跑到边境去看热闹,简直是大大的掉价儿,“非礼也”;当年秋天,隐公又主持了鲁太子生母陵寝的落成典礼,在典礼上跳了个六佾(yì)之舞(执羽的舞者八人一列为一佾,六佾就是六列)。
按周王室礼法,这个典礼比去看打鱼还不成体统:第一,隐公只是摄政,鲁太子亲娘不是他的娘,他不该主持这个典礼;第二,这个舞跳得也不对,天子八佾,三公六佾,诸侯四佾,士大夫二佾,隐公身为诸侯却搞了个六佾,就是僭越,因此《春秋》里记录“初献六羽,始为六佾”,这个“初”和“始”两个字都是讥讽隐公带头开始不守规矩。从此,礼崩乐坏,到后来连鲁国的大臣都敢在自家院子里跳八佾之舞了。
--END--
作者:光明闪蝶
编辑:曲中闻
▎本文为【光明闪蝶】原创撰文 | 授权【曲中闻】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下一期:华夏简史之周•繻葛之战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934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