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凉时期的粟特人
张轨担任凉州刺史后,凉州处于人口流入的状态。一方面是来自中原的汉族难民,另一方面是来自西域的移民。
根据斯坦因1907年在长城烽燧下发现的7封粟特文书来看,有相当多的粟特商人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了河西地区,以姑臧为中心建立大本营,并前往长安和洛阳贸易。
除了贸易和战争之外,河西地区还有一部分宗教移民,比如西晋高僧竺法护的祖先是月氏人,属于因为传播佛教而东来的月氏人......这都证明了当地还有从西域迁徙而来的外族移民。
相比之下,有商业社群组织和情报网络,而且有独立的祆教信仰的昭武九姓粟特人是一个更加独立的力量,更富有组织力和独立性,后来凭借出色的贸易和语言天赋以及军事才能,这些人还在本地政治中获得了一席之地,粟特人经常性旳为包括前凉在内的北方各国政权当使团和外交大使,以及官方贸易人员。
而当地信佛的龟兹和月氏人则和后来中原的黄白混合人群羯族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以上的两个群体因为有较为成熟的西域文化,区别于汉人。面对外界的外族入侵,他们很可能会变成不安定的因素。
值得一提的是,张轨统治期间,凉州地区发生了粟特人反叛的事件。
在前凉时代,曹氏,康氏,史氏的粟特人已经出现在了河西地区。
一些后世史料追述到张轨后期有史、康二姓粟特人进出河西走廊。比如《梁书》卷一八《康绚传》云:“其先出自康居。初,汉置都护,尽臣西域,康居亦遣侍子待诏于河西,因留为黔首,其后即以康为姓。晋时陇右乱,康氏迁于蓝田”。粟特史、康二氏在永嘉之乱时进出河西,与西晋末五胡入华的时代形势及前凉初粟特人的活动背景是相契合的。
308年,张轨患染风疾,口不能言。以他的次子张茂摄理州事。
凉州境内的敦煌张氏与粟特裔曹氏、武威贾氏、西平麹氏与田氏等当地豪族,趁机联合起来企图取代张轨,以实现河西地区的本地化统治。曹祛因在朝中为尚书侍郎,能方便地向晋怀帝上奏,请求另派凉州刺史,取代病重的张轨。他自己也迅速回到河陇,出任西平太守。
在这场反张轨的斗争中,河西豪族集团的首脑人物是敦煌大族张镇、张越兄弟。面对河西大族的联合逼宫,武威太守张琠遣儿子张坦赴京为张轨上表请命。经过了两次战役之后,张轨击败了叛乱,并粉碎了曹祛的余党的第二次叛乱。消除了凉州汉人政权从内部被外族演变的可能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925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