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二月二十四日,清朝出使英国的使团在上海登船时碰到了麻烦。因为前帐欠缴了100两白银,法国轮船公司派人通知他们必须补上。
虽是迂腐不堪,可大清国何时丢过体统?使团在外代表的是国家的颜面,又怎能抠抠索索,平白让人嘲笑?即便是江河日下的奥斯曼土耳其在使团出访时也是给足了经费,绝不许短缺扣留。其中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结果这还真不是清方的过错,轮船公司收款时少算了100两,事后才核算出来。离柜概不负责自然是不存在的,可也找不到前面经办的人,于是就为难上了现在的清朝使团。
轮船
好吧,这很“法国”。法国人的斤斤计较是出了名的,爱讲价,绝不肯吃一点亏。英国人就时常嘲笑他们没有商业精神,喜欢强买强卖。
为了不耽误时间,清朝使团迅速给出了解决方案:
1.写信请其他官员代付
2.法方去找上一次的经办人
张德彝
法方不许,其总办声称:“如果不缴清欠款,立马扣留使团持有的二等票一张。”这意味着使团有一位成员将会被留在岸上,丧失来之不易的出使公干机会。
100两银子,说多不多,说少不少。放到同时期的伦敦,不过是普通送报工人一个月半的薪水。在清朝自己的土地上,一大堆官员的信用(面子)居然抵不上区区100两银子?最后虽是付清了款项,难道心里就不膈应么?
白银
膈应又能如何?使团出使,坐商船并不稀奇。当时的商船普遍有着强烈的国家性质,火烧圆明园的英法联军也是做商船来的中国。可清朝使团,坐的是外国的商船。
福建水师、北洋水师先后全军覆没,清朝的海防体系走向崩溃。轮船招商局的核心又在内河,不坐外国船,就没的坐。受制于人,哪有什么资格讲条件?
甲午战争
仔细想来甚是可笑,拖着长长的辫子、身有异味的清朝使团居然还嘲笑其他国家的使团寒酸——为乞为窃。自我感觉良好,莫过于此。使团面子的大小,从来都不是看出手阔绰与否。清朝和奥斯曼土耳其,倒真是一对难兄难弟。
参考文献:《六述奇》
欢迎下方讨论,如有不足之处,还望指正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900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