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国家在大力普及高中教育,但或许未来的高中招生会苛刻,因为“义务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并非传说中的“义务高中”,根本不是某些想象中的“个个都能直升读高中”。一般真正能上正式高中的(公办)的人往往只占半数左右。普及高中教育,加大中考难度就是要让相当一部分人去读职中、中专、技校,甚至高价进私立高中。
我的初中是在县重点中学读的,当时是拔尖上的重点中学,高中班上66人,全考上了高中以上,而且还是重点高中,只有二人上的普通高中。
所以在我个人此生的读书生涯中,貌似小考就决定了高考,尤其决定了中考。八十年代不是义务教育,小考也是选拔性考试,没考上初中的也没得读。
我当时所在的小学,好像共有28人,第一年(应届)顺利考上初中好像只有4人,经过复读(再读个五年级),考上初中的又有2人。最终初中顺利毕业的只有我一人,另有三人复读(再读一年初三)考上了师范,真正读完高中,又顺利上了大学的只有我一人。
而我的高中就是直升。当时的县重点中学一中,有初中部,多数人的录取线比农村初中学生少20多分。
上了高中之后,才发现大学真是难考,真正感到竞争压力。其实上高中的人也不少,当时县里有五六所高中,而现在只有二所,全设在县城。
我们这里的初中都抓得都比较紧,全县招生只那么几千个指标,一定要跟着老师走,成绩保持在中上游,才可以上高中。成绩较好的,大约全县前500名才能上重点中学一中。而那些成绩不好的,要么读民办高中,要么就只能到技校或职中!好的学校,能读公立高中的比例大约只一半;一般稍差点的初中还不到一半!
现在大家都知道现在上高中比上大学还难——因为只要上了高中,基本个个都能上大学,如果大专也算大学的话,那考大学的几乎百分之百。当然许多人还是会说,高中三年很辛苦,比初中辛苦得多——是的,那是想考好大学的,尤其想上985或211的。
我们县里有近30所初中,县城三四五中及一所私立学校,学生多,资源优势明显,竞争比较激烈的,每年县里的前几名,基本出自那里。最看好的中考成绩县前500名,县城四所初中就占据了半壁江山。
但现在的情况不一样了,由于近年来的高中均衡招生,让许多农村初中学子有了上高中的机会,否则更多的人会被县城初中的学生直接碾压。还有一些小型初中,船小掉头快,成班率也不高,一个班四五十个人,一个学校四五百个学生。学校把最好的资源全倾注在初三毕业班学生身上。有学校还分重点班,更有优势:平均分、这率那率容易上去。
并且初中老师和高中老师不一样,初中老师很负责,会把能上的和可能上高中的同学看得很紧,重点培养,一个都不放松。
高中老师虽然就很随便,你想学就学,不想学就拉倒,老师大多数都不会管——除了各班前十名还有现在的初中属于义务教育,是不能复读的。初中的孩子们太可怜了,小小年纪心智尚未成熟就可能稀里糊涂地就被淘汰了,把一些大器晚成的学生拒之门外。从这个角度来说,中考对初中学生太残酷,中考只有一次,不允许学生犯错,也即几个特别好的学生会被老师重点培养,其它成绩差的基本就自生自灭。
高中一放松,学生又没有自觉性,学习习惯也不怎么好,成绩即使平平,上大学也并不渺茫——只是要上好大学难也要更加刻苦。也由于大学招生名额一直在往上走,大多数高中的升大学率都能达89%以上!
现在的中考,因为高考一直的在改革,自然也就波及到了初中。再加上如今的中考政策的变化,也导致中考难度不断增加,无形之中增加了学生备考的难度——中考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淘汰一半左右的学生,择优生上高中。
所以真正的一线老师没人会再说中考是小考,尤其是我们初中的孩子年纪不大,可能体会不到中考的重要性,这就需要老师家长的足够重视了,不要让我们的孩子稀里糊涂地被淘汰出局!
如果只简单说考高中比考大学更难,现在或许是这样。但以前并不是这样的。八、九十年代,考大学的比例相当低,时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那时的大学生都是国家包分配,大学考得越好,分配得越好。所以这话题要搁以前,大家一定都会觉得高中还是比大学容易上!
在“读书无用论”、“阶层固化论”大行其道的今天,无数人用亲身经历告诉大家:读书,并通过中考、高考真的能够改变命运。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897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