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时候,总是觉得未来的人生会是一片光辉灿烂,那种乐观和憧憬,是生而为人的一朵花,跃跃欲试地盼着明天的阳光。
可是慢慢长大,却纷纷淹没在人群中,我们中的大多数碌碌无为地生活着。
更有人到中年,前有狼、后有虎的双重夹击,曾经期盼的人生历险,变成了始终拖着沉重疲乏的脚步,淌在泥泞的路上,偶然抬头眺望,却仿佛看不到尽头。
直至人到老年,虽有了空闲,可心有余而力不足,曾经豪言壮志挥斥方遒的梦想,如同萧瑟冬季的枯叶,再不复曾经在枝头的生机勃勃。
杭州西湖 鸿雪径
人生从来就是一个很大的命题,王侯将相的一生或被史册记录,留下他们的只言片语;贩夫走卒的一生,泯灭于历史的尘埃中,却也曾在某个时空下,存在他们独有的喜怒哀乐。
今天要讲讲苏东坡的几段人生经历,先以他的一首诗开始:
人生到底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跖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东坡雕像
(一)早年便惊才绝艳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公元1037年出生于四川眉山。
有道是“川人出川惊海内”,公元1057年苏轼与其弟苏辙跟随其父苏洵进京应试,二子均中科举。
尤其苏轼得到了文学大家欧阳修的极力称赞,众所周知,苏东坡文风豪迈洒脱,而当时文坛大多延续后唐以来精致而过于雕饰的风格,是苏轼的作品像是一阵清新自然的风,令人眼前一亮,心中豁然。
时年二十岁的苏轼,科举高中并得名士重臣赏识,才气逼人、一时无两。
至此他的人生之旅,像是长江奔流东行的水,畅快淋漓,恣意洒脱,所有年少的憧憬与幻想,在宋仁宗和宋神宗初年的平和世界中一一实现着。
直到其父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回乡守孝三年后,再次还朝致仕,已是神宗朝开始了王安石变法。
眉山 三苏祠
(二)中年被贬黄州的成全
公元1079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当时给他定罪的新党力求置其于死地,可这样一个才名声造天下的文豪,自然有更多的人为其求情。
与苏轼政见一致的臣属上书宋神宗,与苏轼政见相左但爱惜其才华的大臣也向皇帝上书,连宫中的太后与皇后也顾惜苏轼的才华而进言宋神宗减轻罪行。
就这样苏轼被贬到了偏远荒寂的黄州,任黄州团练副使,那是一个职位低微、薪俸微薄的官职。
不难想象当时的苏东坡心底的失意与落寞,可是清贫的生活,并没有过的枯燥乏味。苏东坡好游山玩水,好美食,好作诗文。
《赤壁赋》书法片段
黄州的水与月,一如往常的沉静寂寞,乐观的苏东坡却已经安然的找到了享乐的方法。
在《后赤壁赋》中,不难看出他的天性乐观,苦中作乐,“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于是客提供了鲜美的鱼做菜肴,苏轼的妻子拿出珍藏的酒。这个始终乐呵呵的天真诗人,便带着酒与鱼,孩子般开心的和朋友游赤壁去了。
偏远的黄州,那远离帝都的漫长岁月里,仕途不顺、壮志难酬没有毁灭掉一个伟大的诗人,反而成就了独一无二的苏东坡,他的千古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均是在黄州写就的。
据说苏轼在黄州每有佳作寄给好友,作品流传到千里外的京都,便会争相传唱,连皇帝也期盼着能看到他的作品。
对月饮酒
(三)老年的一波三折
公元1085年,年幼的宋哲宗即位,旧党重新执政,苏东坡被重新启用,他先后在常州、杭州任职。
尤其在杭州时,千古风雅的杭州,遇上千古的大文豪,无数的佳话名篇在此诞生。
在政务上,苏轼为了疏浚西湖,将挖出的淤泥建成长堤,后人称为“苏公堤”, 慢慢“苏堤春晓”更是成为西湖胜景之一。
苏堤春晓
可是惬意的生活并没有过多久,因为政见不和,苏轼曾替新党说话,指出旧党的弊端。从而新党、旧党均不喜他,在新党又重新执政后,他再次被贬至惠州,后又在暮年再被放逐到儋州。
年迈的诗人在荒凉的海角之地,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人生。
苏轼在儋州办起了学堂,附近的百姓仰慕他的文名,很多人前来学习受教,更有很多人不远千里专程前来听学。
公元1101年,苏轼被朝廷召回,可是他却没能再次踏上京城的土地,时年六十五岁的苏东坡,北归途中病逝于常州。
文如其人,同他诗文中的洒脱豁达一样,苏东坡走完了他辗转曲折却也恣意洒脱的一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897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