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移情,是打造精彩语句的软实力

移情,是打造精彩语句的软实力

在生活当中,小孩子经常会和玩具一起聊天,吃饭时喂饭给玩具吃,睡觉的时候,抱着玩具一起入睡。我们大人一般会认为:这是小孩幼稚的心理引起的。

其实我们成人也会经常做类似的行为,成人并没有完全摆脱这种心理习惯。这时你肯定表示质疑,我们成人不至于这么幼稚吧?实际上,这并不是一种幼稚的行为,而是一种正常的情感需求。

这种现象就是近代德国美学家讨论最激烈的移情作用,这种移情作用到底是什么?对学生的写作能带来什么启示呢?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这本书中告诉我们想要的答案,虽然这本书不是直接关于写作的,但是这本书中关于移情的观点,对学生写作带来很大的帮助。


01 移情究竟是什么呢?

朱光潜认为,移情作用是外射作用的一种,是指把我的直觉或者情感外射到物的身上,使知觉和情感变为在物的。

先来看看知觉的外射。事物的许多属性,都不是他们本来就有的,它们大部分是起源于人们的自觉。本来只是人的自觉,因为外射作用,于是变成了物的属性。比如说桌上有一个桃子,我们一般认为桃子的属性是红香甜等。

其实严格说来,这种看法,是不准确的,因为桃子的红色源于人的视觉;香起源与人的嗅觉;甜起源于人的味觉。严格地说,应该这样表达:我觉得这个桃子是红的、香的、甜的。正如心理学家研究的结果:事物的属性都是由自觉外射出来的。

再看看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外射。我们对自身以外的人和物的了解,都是源于“设身处地”和“推己及物”。我们每个人都只能直接地了解自己的情感,意志,而想要了解旁人旁物的内心世界,就只能凭自己的经验推测出来。

如《庄子·秋水》: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倏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这个道理,可以类推到一切的旁人和旁物。如果没有根据自己的经验去推测,旁人旁物的情感是无法了解的。

又如我们在欣赏一池莲花的时候,当欣赏到凝神忘我时,我们一般会把自己内心的正直高洁的品质,转移到莲花身上,那么莲花也就变成了自己,是自己的一个化身,这就是情感的外射,把自己的情感外射到物身上,也就是所说的移情作用。

正直高洁的荷花是人自己的化身

心理学家研究,结果发现:移情作用虽然是外射作用中的一种,但是移情作用与外射作用有一定的区别。首先在外射作用中,物我不必统一。在移情作用中,物我同一。

比如,在外射作用中,我觉得桃红,我虽然把自己的知觉外射成桃子的属性,但是我却没有忘记,我和桃子是两种不同的事物。

但我在凝神残花的时候,感觉残花内心忧愁,忧愁是我把自己的内心移情过去的。我在凝神移情的时候,甚至忘记了我和残花是两种不同的事物,相反残花成了我自己的化身,我和残花似乎相融成同一个事物。

其次,外射作用由我及物,是单方面的;移情作用不仅是由我及物,而且也可以由物及我,是双方面的,比如我看见暮春的残花,自己的内心也会陪着残花惆怅起来。寒冷冬天时,阳光把热量撒向大地,自己的内心也会跟着温暖起来。

02 移情作用的发展历程

移情作用的经历了一定的发展过程。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艺术对于人的目的在于他在外界中寻回自我。”这句话已经暗示了移情说。

德国的美学家洛慈在他的《缩影宇宙论》进行进一步阐述:

“凡是眼睛所见到的物体,无论它是如何微琐,都可以让想象把我们移到他里面去分享他的生命,这种设身处地地分享情感,不仅限于和我们人类相似的生物。或者钻进蚌壳里分享他的一张一翕那种单调的生活况味。就是和我们不相干的事物,我们也可以外射情感给他们,使他们别具一种生趣。”

到了德国著名心理学家、美学家、慕尼黑大学教授利普斯这里,移情作用就变成了美学上一条最基本的原理。也就是说,移情说发源于立普斯,立普斯被称为美学上的达尔文,他的移情说是以几何形体所生的错觉为依据。他的学说包含在《空间美学》这本书里。

移情说是以几何形体所生的错觉为依据

朱光潜借用立普斯“多利克式”石柱的事例,来分析作者对移情作用的看法:

希腊的神庙建筑大都是用石柱来建成的。从物理学来说,石柱承受重压,顺着地心引力,应该看起来是下垂的,可是“多利克式”给我们的感觉却往往是耸立腾飞,这是为什么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弄明白物体本身和物体形象之间的区别。比如石柱上下粗细相同,就物体本身来说,他的粗细是上下一致,可是从物体的形象来说,他的中腰却看起来比上下更细弱,因为石柱的中腰再受重压时,最容易弯曲或者折断,于是发生错觉。

所以希腊的建筑家在雕刻石柱时,往往让石柱的中间比两边更粗一点,来克服这种的错觉。也就是说本来就中间更粗的物体本身,但他的形象看起来却是上下粗细一致,这种形象被立普斯称为“空间意象”。

同样的道理是,石柱让我们觉得它耸立腾飞,并不是由于它的本身,而是因为它的“空间意象”。

利普斯自己的话是最好的说明:“石柱耸立的动作,是谁发出来的呢?不是石柱本身,而是石柱所呈现给我们的“空间意象”。

石柱所引起的耸立腾飞,是我们把自己的感受移情给石柱。所以说移情作用是以观念为媒介来认识外界的事物。

03 移情背后隐藏的意义

神话和宗教的产生与移情的关系也非常密切。用作者原话是:“各民族的神话和宗教大半都起于拟人作用,这就是推己及物”。

自己觉得一切的举动,都有灵魂意志或心做主宰。便觉得外物也是这样,于是就认为风有风神的主宰,水有水神的主宰,路有路神的主宰,山有山神的主宰。再推广一下,就觉得整体宇宙的运行,似乎也是心灵意志的呈现,宇宙应该也有一种神在主宰,于是就产生了多神教。

老子也曾经说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李白也持这种看法,曾经说:“谁挥鞭策驱四运?”不管怎么样,神都是人创造的,宗教信徒凭借移情作用,为宇宙创造出一个灵魂,把人和自然的隔阂打开,把人和神的距离缩小了。所以这神和宗教都是移情或者拟人作用的结果。

神话和宗教的产生与移情的关系

移情作用对文艺的创造,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文学家的传记笔录里,经常有描写移情经验的文字。法国女小说家乔治·桑在她的《印象和回忆》这样说:“我有时避开自我,俨然变成一棵植物,我觉得自己是飞鸟,是树顶,是云。蜥蜴跳跃时,我也跳跃,萤火和星光闪耀时,我也闪耀,总而言之,我所栖息的天地仿佛全是由我自己伸张出来的。”

法国小说家福楼拜是写实主义的大师,他的文学描写大多极其客观,但也会用到移情作用。

他这样描述自己写《包法利夫人》的经过:“写书时把自己完全忘去,创造什么人物,就过什么人物的生活,真是一件快事。我骑马在一个树林里,当着秋天的薄暮,满树林都是黄叶,我觉得自己就是马,就是风,就是他俩的甜蜜情侣,就是使他们的填满情波的眼睛眯着的太阳。”

04 移情,是打造精彩语句的软实力

既然移情作用对文学的创作如此重要,那么,作为学生在写作时,如何运用移情作用使文章生动形象?这就需要用到“拟人手法”。

文艺心理学家把“移情作用”称为“拟人作用”,拿人作为物的标准,把人的生命迁移到物的身上”,于是,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便具有了人的感情。法国心理学家德拉库瓦教授把移情作用称为“宇宙的生命化”。这里对拟人作用,与我们写作文时用到的“拟人手法”其实就是同一个意思

唐代诗人杜甫,感时伤世,心情苦闷时,看到了花,用了拟人的手法,于是就觉得花和他一样伤心,于是有了“感知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句。

宋代的苏轼被贬为黄州时,觉得自己被贬职与奸邪小人有关,于是看到天上的明月,用了拟人的手法,也认为月亮跟他同命运,想要发光却被乌云遮住。于是就有了《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中的“月明多被云妨”的诗句。

朱自清要表达自己对美好的未来,充满希望。于是,春天在他的心中,一切都是充满生机的,便有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地张开了眼……太阳的脸也红起来的。”拟人手法运用,把春天的欢喜写得妙趣横生,把春天的生机写活了,便产生了一篇优美的散文。

作家诗人们,在写作的时候,巧妙地运用了拟人手法,然后就给我们来了美妙的千古名句。

所以学生在写作时,应该像杜甫、苏轼等作家学习,尽量采用拟人的手法,让拟人的手法成为打造精彩句子的软实力。

如果想要表达自己的欢喜心情,可以这么说:路边的大树都在扬眉带笑;如果想要表达自己的悲伤的心情,可以这么说:花鸟云儿黯然伤神;如果表达和同学离别的时候,依依不舍的心情,可以这么说:蜡烛在垂泪。总之,景物的心情,随着我们的心情而定。

相信学生们能够借助移情作用的含义,掌握拟人手法的内涵,并能够运用拟人手法,写作时,打造出精彩句子。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894971.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