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川大周鼎“自白书”事件后,北京大学法学院陈兴良教授引述了“邓曦泽”的话指出,虽然中国高校里“能讲好课”和“能搞好科研”的教师都不多,但教学和科研可以并行不悖。教学是传播知识,而科研是生产知识,相比之下,可能生产知识的科研更重要。“邓曦泽”还认为相比文科系列,理工科的授课想讲“出彩”是很难的。另外,像川大周鼎这样讲课优秀的教师毕竟是少数,仅是个案,不具有典型意义。
对话人物
刘建永:本文作者。
周鼎:1975年生于四川崇州,历史学博士、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2014年12月23日凌晨,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师周鼎在“人人网”发表《自白书》。当日晚上,再次发表《自白书二》。12月24日晚上,周鼎又发表了《难忘的一天》,谈了自己对前一天的感受。“自白书”里对高校里的教师职称评聘等众多问题提出批评,并称“高校就是衙门,教学变成报账”。《自白书》和《自白书二》发出后在网络上引起大量转载,并演变成一桩公共事件。
上图:周鼎与本文作者刘建永在四川大学体育馆碰头。拍摄:刘建永
“刘兄,我这儿真的没料了”,12月27日,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师周鼎在电话里一听到长江商报记者的采访要求,就有些焦急。自他2014年12月23日凌晨在“人人网”上发布“自白书”之后,帖子在网络上被疯传,该事件迅速在全国引起轩然大波。找他的记者络绎不绝,让他有点难以招架。
事件的发酵显然也让校方颇感压力。12月24日,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相关领导提前找周鼎“谈了话”。12月25日,周鼎在QQ上告诉长江商报记者,26日学校层面的领导还要找他“谈话”,一切等“谈话”结束再说。而那几天里,出于一些方面的考虑,周鼎基本停止了与媒体的接触。
然而周鼎还是“火了”,校内校外很多学生对他表示支持;也有很多人到学校打听他,请他喝酒;也有商人邀请他去给产品做宣传;也有企业家给他打电话,表示如果他在学校干不下去了,就去他们企业继续“干事业”。
媒体“很坏”
即使在此前并不排斥媒体的日子,周鼎也是有所选择,比如他相对更倾向于选择一些在“价值认同”、“气质”等方面与他所认为的“相趋一致”的媒体,如澎湃新闻、南方都市报等。而对显得有些“官方化”的媒体,则排除在外,如中央电视台。在接受媒体采访的同时,周鼎也保持着一定的“低调”,如不上“镜头”,也不接受“电话连线”,既不露脸,也不露声。
周鼎极力避免将自己“标签化”,他自称不是哗众取宠之人,也不是“反体制的英雄”。他谨慎地将言论限制在可控的范围内,仅就事件本身和“自白书”的内容做阐述,批评的是整个高校体制里的弊端,如“职称评聘”、“学校衙门化”等,虽身在川大,又不特指“川大”。既不“放大”,也不具体针对校方。在“人人网”所传播的“川大周鼎语录”里,他毫不隐晦地称“怕被请去‘喝茶’,所以还是让它(有些话)烂在肚子里好了”。
让他始料未及的是“自白书”的传播范围有如此之广,之前,他在人人网里的“胡言乱语”最多也只是有几个学生转一转而已。成为“红人”之后,周鼎发现,大多媒体关注的还是他个人和事件本身,如“发帖的原因和动机”、“对职称评聘有何看法”等,而对教育体制方面的问题关注度却还不足,甚至连他之前写过的几篇他认为还很不错的文章都没有媒体理会。
与此形成照应的是相关方面的领导在“谈话”时就告诫过他,“媒体很坏”!尽管,当学校有宣传的需要时,却又担心媒体不关注。周鼎认为这是“屁股决定脑袋”,校方找他“谈话”时,领导对他表示“理解”,周鼎也客气地回应“给学校添麻烦了”,然而他又固执地加了一句“但我没有错”。
2015年1月3日,长江商报记者登录周鼎的人人网主页,惊讶地发现,周鼎主页上2013年10月20日之后的所有帖子都找不到了,包括“自白书”。
争议未了
周鼎的“自白书”一出,从四川大学到网络上,很快就引起激辩,支持者有之,批评者有之。有人批评周鼎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评不上副教授就出来“乱叫唤”,如徐州师大“陈青松”发贴称,“自白书”实际上否认高校有一批既能讲好课又能做好科研的老师,这是不客观的,他又称“在批判体制的同时,更要从自身寻找原因。”
网友“黄秀清”对周鼎“自白书”里的一句话——“一个相信讲好一门课比写好一篇论文更重要的人今夜死去了”,作出回应,“他早就该死了。”
中科院“赵燕”表示,“大学老师不宜高估自己精彩与否的授课对学生的影响”,她认为,在大学里能给学生带来决定性影响的大学老师基本没有,大学其实是整个环境对学生本身产生影响,而不是个别课程和老师。她又强调“越是大师,课可能讲得越烂”。
四川大学中文系退休教授冯川在微博里对周鼎表示了认同,“(有些教师)之所以不愿发论文,是因为交钱发论文与他做教师的良知冲突。不应该将论文的发表视作评判教师讲课好坏的条件。”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周裕锴表达了相反意见,他认为“高校教师好不好还是要用科研成绩说话”。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谢谦则认为,“教学科研不是对立的,问题在评价机制。”
周鼎称,“我不仅是一个教师、一个学者,更是一个人。”无论学术水平、道德、能力等高低与否,他都有发言的权利,尤其在还不认为自己很差的前提下。一个上过央视“百家讲坛”、课堂里连过道都坐满了学生、由于选他课的学生过多以致学校系统都崩溃了的老师,再差又能差到哪里去呢?有人追问。
四川大学方面对事件方面的解释是“学校行政层面跟老师交流不够,产生了误解。” 12月26日,四川大学网站发布了《四川大学关于开展 “卓越教学奖”评选表彰工作的通知》,通知里称对经过师生评议的讲课优秀的教师,将给予最高可达100万元的奖励。
继续做自己的事
12月29日,长江商报记者在四川大学体育馆地下室的一家茶馆里,如约见到了周鼎。
周鼎表示,希望公众把注意力彻底转向高校本身的改革去,而不是他个人,今后他不会为了职称而刻意去做什么,也不会借此去做与他能力和身份不符的事情。他又称,通过这件事,以后“要有榜样的态度”。
对话节选
刘建永:“自白书”事件对你有没有影响?
周鼎:肯定有很大的影响,这个事情迟早会过去的吧,现在学校推出了一个“卓越教学奖”,本来原计划早就要推出来的,但刚刚我这个事件出来,使得这个奖项的性质会被很多人误解,这对学校来说肯定是一个影响。大家还以为是危机公关,其实它是预定的一个计划,当初在“卓越教学奖”准备推出来的时候(这个事件未发生以前),肯定是很大的一盘棋,肯定是一石惊起千成浪。结果碰上我这个事件发生了,大家认为这是危机公关,对此学校非常恼火,毕竟人言可畏。
刘建永:最近这段时间找你的媒体多吗?
周鼎:太多了,《华西都市报》说已经拿到了学校的授权要采访我,我说不接受采访。他说我们现在已经采访学校了,谢校长已经同意我们采访你,我说那就够了,校长说的都是对的,我没有任何意见。他们(说)必须要把当事人双方都找来谈一谈,我说没必要,领导一句挡一万句。
刘建永:是否担心这件事过去之后你会被“边缘化”?
周鼎:本来我就是边缘。科研导向里拿科研成果说话,科研成果不多那你就边缘了,就这么简单,学术界开会我永远坐最后一排。大人物当面就把我的发言直接打断,“你就不要讲了,时间到了”,如果我是大人物我才可以继续讲。
刘建永:川大刚刚出台“设立‘卓越教学奖’”这一措施,这对你今后评职称是否有利?
周鼎:我不关心这些事情,昨天我和《中国青年报》的记者说了这个事情,如果一个老师是为了一百万去上课,他就不配拿这一百万,一个老师如果不是为了一百万去上课,他该怎么上还怎么上。就像当年办奥运会刺激拿金牌中奖是同样的道理,的确有匹夫之勇真的就上去了,可拿了奥运金牌又怎么样呢?整个中国的体育上去了吗?中国足球解决问题了吗?没解决!老百姓是不是有更好的体育锻炼条件呢?中国人的体育素质是不是上去了?都没有!这些都是噱头。
刘建永:你的家人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
周鼎:压力太大,想来都是一群普通人,突然发现到处都在传这个人的消息,在很多人点赞的同时也有很多人在骂你。骂我的内容我不看,但是家人会去看,看一次家人心里就紧张一次。我将近四十岁了,生活早就已经固定,全家人都希望我平安无事。
刘建永:名气会不会成为新的枷锁?
周鼎:名气不是我的枷锁,如果很多人都在看着你的时候,因为曾经这些人的言论感动过你,就意味着你要对这些人的言论负责,他们相信你就要往这个方向去做。我觉得不是一种想当名人的心态,而是尽管你千般不愿意,万般不愿意,但是你还是变成了一个公众人物,你的名字已经成为一个事件的代名词,你还得对别人感恩,回报这个社会。以前我是无名小卒,现在是有名小卒。经常有人调侃我是鼎鼎大名,我说错。从小到大,鼎鼎都是我的小名。因为我叫周鼎。
我这样做并不是把我的位置抬高了,相反我看见了我确实有影响力,影响力不是真的很大,但是它确实存在。我写字以来都低估了我的影响力。我以为只是网上平时的吐槽而已。在网上我说过很多类似尖锐的话,无非就是几个学生在网上转一下,这个事件就一下子整大了,从这个事件里我获得的东西由压力变成动力。我们绝望的呐喊是没有用的,我在乎的是我骂人的权利,但是骂完以后还是要做事情,对此我看的很清楚。
刘建永:以后有可能会继续写“我的自白书三”吗?
周鼎:该写还会写,目前我需要拿出一个体现我学识、思考的像样的东西,拿出能够真正给这个社会以贡献的东西,而不是作为人们街头巷尾、饭后谈资的东西。所有的东西都会过去,只有对人类思想文化做出真正贡献的人,他们创造的财富才会被人们永远记住,这就是我努力的方向。
刘建永:迄今为止,你对自己的哪一方面比较满意?
周鼎:就是我的《中国文化课》,还有我自己在受到重重约束之下写的文字,这些字很普通,很多人不看,但是我觉得那些都是我才华横溢的证明,写的不多,但是我自己很骄傲,随便一篇都可以放在语文课本了,远远比那些大家写的好多了。那是我个人认为学识和才华结合的东西,我问心无愧。
我不是一个哗众取宠的人,我是一个堂堂正正的历史学博士,我自认为是一个真真正正的读书人,读了那么多年的圣贤书,所为何事?就为了今天在该骂的时候敢骂一句,该去淡然的面对名利的时候依然淡然处之,这就是我自认为自己厉害的地方。
原载于《长江商报》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892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