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里,有个远房侄女焦灼地找到我,求我帮她女儿图图走后门转学。
我问她为什么转学。她带着哭腔对我说:“图图没法儿在班里待下去了……”
原来,图图升入小学五年级时,换了个班主任。班主任教英语,恰好图图妈妈也教英语。图图回家后告诉妈妈说:妈妈,我们老师笨死了!满口“马家沟英语”!于是,教初中的图图妈妈便不断地帮助女儿纠正发音。后来,她索性自告奋勇地帮那个讲“马家沟英语”的班主任录了一套课外英语读物——要知道,图图妈妈的口语,在学校可是一级棒呢!
图图妈妈让女儿把U盘带给了班主任,还郑重地附了一封信,表示身为同行,她愿意与那位老师携手共进。想不到,自从图图妈妈对班主任老师“示好”之后,图图的厄运就开始了——班主任让同学按座次回答问题,轮到图图时,班主任就叫停;图图上课时把手臂举得高高,老师就跟没看见一样;最令人气恼的是,放假前图图问了老师一个问题,老师居然说:“我回答不了你的问题,你回家问你妈妈去吧!”
听了侄女的叙述,我笑着对她说:“看得出来,这个老师,自尊到了不可理喻。我要是她,就会欢天喜地地请你当我们班的特聘英语辅导员!可惜她不是我。她被你戳到了痛处,却又不能找你去泄愤,只好把图图当成了发泄的对象。你考虑过她的感受吗?她每天辛辛苦苦工作,可眼皮子底下就有一个时刻瞪着眼睛挑她毛病的人。并且,在她看来,图图绝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是图图未出场的战友啊!你们娘儿俩联手,把这个可怜的小学英语教师打了个落花流水。”我把国际教育大师多湖辉讲的一个故事讲给了侄女听——
一位植物学家的儿子拿着一株不知名的小草去请教老师,但老师不认识。于是,老师和颜悦色地对孩子说:“你父亲是一位著名的植物学家,不妨去问问他吧!老师也想知道小草的名称呢。”
第二天,孩子又来找老师,说:“爸爸说了,他也不知道小草的名称。他还说,老师您一定知道的,只是您一时忘了。”
说完,孩子顺手把爸爸写的一封信交给了老师。
老师打开信,上面详细写明了小草的名称和习性。最后还附了一句话:“希望这个问题由老师亲口告诉孩子,这样更为妥当。”
你看,这位家长多么高明!他不惜降低自己的身份来捍卫老师的尊严,他巧妙地帮助老师塑造起了在孩子心中的高大形象。其实,这位家长也是在聪明地帮助自家的孩子呢!“亲其师,信其道”,孩子崇拜自己的老师,孩子就能从老师那里收获老师的“全部能量+”。
最后我对侄女说:“你不妨拿自己与这位生物学家家长做一下比对。你先打倒了图图的英语老师,继而又伤害了图图——图图每天在课堂上受到的冷遇,不都是你亲手送给她的吗?当然,图图的老师也应该拿自己与虚心承认自己说不出小草名称的老师做一下比对,显然,图图的老师输了胸襟也输了品德。最后,我们来看这两个事件的核心人物——图图和那位植物学家的孩子。图图因为妈妈太能干,所以在学校里度日如年;而植物学家的孩子因为爸爸太能干,所以在学校里大受欢迎。能干不是错,但用能干去鄙薄甚或挑衅他人,就出了大问题。”
我说过,家长与老师可以是——敌我关系、雇佣关系、契约关系、盟友关系。选择了敌我关系,孩子就充当了炮灰;选择了雇佣关系,孩子就沦为了消极服务对象;选择了契约关系,孩子就成了冷冰冰条款上一个冷冰冰的存在;唯有选择了盟友关系,方能形成老师、家长、孩子三方皆赢的大好局面。
(张丽钧/文 刊于燕赵都市报2019年12月30日第13版)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894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