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机制不仅对教师,而且对整个中小学教育行业都有很大影响。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将打破传统意义上的教师“铁饭碗”,因此,很多教师对此不怎么欢迎,但时代的大趋势不可抗拒,中小学教师优胜劣汰的“退出机制”迟早会登上舞台。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竞争机制,保证教师的活力。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冲突和情感是无用的。今后,最好做扎实的工作,以免被淘汰。
就目前而言,中小学退出机制有两种,一种是提前退休,目前在宁夏、甘肃兰州市部分中小学校进行试点,规定教龄年满30年,或者距离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中小学教师,因身体原因或者其他原因不适合从事教学工作,可以申请提前退休,但总整体的施行情况来看,效果微乎其微。另一种就是打破铁饭碗,定期施行教师注册的退出机制,每5年一周期进行定期注册,分为“合格”、“暂缓注册”、“不合格”三种,一旦注册失败或暂停注册,就意味着退出教学团队,这是一条红线。无论是教学还是道德,都可能影响教师注册是否合格。
以前的一经注册终身不变将一去不复返,甚至某些地市试行破除教师职称终身制的限制,对不符合职称要求的,也要坚决予以清退,以空出名额,让给更为适合的教师。这就要求老师必须积极上进,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与时俱进,刻苦钻研,增强教学水平,提升教学效果。
对教师来说,退出机制的最大影响是产生危机感。他们的工作表现和职业道德将得到评估。因此,每个人都开始关注自己的相关表现。但是,教师的危机感不应该来自教师的退出机制,而应该来自学生对师德和教学能力的强烈要求。
有了教师“退出机制”,或许让一些优秀人才不愿意进入教师队伍。我们知道,教师之所以具有一定的招引力,是因教师有编制,工作比较稳定,并且教龄越长,职称越高,收入越高。而初入教职年轻教师,由于工龄短、职称低,收入十分有限,跟那些高薪工作相比,相差很大。因此需要保证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否则一些优秀人才也不愿意从事教师职业。
很多人将“退出机制”解读为“末尾淘汰”机制,认为此项制度的出台是为了鼓励教师的相互竞争,优胜劣汰,而我认为,“清退机制”是为激励整个教师队伍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打破教师“终身制”,清退不合格的教师,而非让合格教师人人自危,当然,这种清退标准也不单一以学生成绩为主要参考。
中小学教师实施教师“退出机制”,应该也是大势所趋,总之,教师的危机感不是来源于教师的“退出机制”,更应是师德和教学能力,而“退出机制”谋求的是适当的职业危机感,在整体教育稳定的环境下,激励教师改进教学质量,而非教育界的不稳定。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887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