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 > 印度强奸犯“养成”记——他们的犯罪“种子”在出生前就种下了

印度强奸犯“养成”记——他们的犯罪“种子”在出生前就种下了

一名女子沦为性暴力案件中的受害者,愤怒的人群走上街头,抗议示威……这一幕已经成为印度现代社会的经典场景。

本月早些时候,在印度南部城市海得拉巴,一名妇女遭到轮奸并被杀害,这一恶性案件引发了印度全国的抗议活动。2012年的那一幕似乎又重演了,当时德里的一名女学生在一辆黑公交上被轮奸杀害,也引发了全国性的抗议,还发生了骚乱。

示威抗议似乎成了印度社会应对强奸事件的常规做法,示威者往往要求制定更严格的法律以加大对强奸犯的惩罚力度,他们甚至要求判处强奸犯死刑。示威者中自然少不了受害者的亲属,他们往往高举标语,给受害者冠上“国家女儿”的称号。

但是,抗议过后,很少有人从深层次反思印度社会强奸案高发的根源,他们不会想到,他们要抗议和反对的,其实应该是他们数千年来遵守并践行的封闭家庭背后的文化价值观——男尊女卑。

作家兼国际贫困、性别与发展问题独立顾问迪帕·纳拉扬说:“在印度的家庭中,女孩从小就被当做空气一般视若无物,女孩不应该要求任何权利,如果你有要求,你就出了问题,你就是个坏女孩。”

-01- 父权制家庭,男人以为自己是国王

普通印度家庭对男孩的偏爱甚至在他们出生之前就已经开始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印度孕妇根据胎儿性别进行选择性堕胎的做法已经严重扭曲了印度社会人口性别的自然比例,造成男性人口大大多于女性。

一些专家说,选择性堕胎的行为近年来有所减少,但是对于女孩来说,重男轻女思想可能导致她们分配到的家庭资源和医疗资源较差,从而导致女婴死亡率高于男婴,有些地方甚至有针对女婴的杀婴传统。这就更加剧了印度人口男女比例的失调程度。

已经在世界银行、联合国和其他一些非政府组织工作超过25年的纳拉扬说:“在有些家庭中,如果生下的是女孩,几乎没有什么庆祝仪式。但如果生下的是男孩,家人不仅会击鼓庆祝,还会购买昂贵的糖果分发给亲戚朋友,告诉每个他们遇到的人家里生了个男孩。”

纳拉扬对美国有线新闻网说,这一切都是在“爱”的名义下完成的,并非某家某户有意为之,一切纯属下意识的做法。在印度,人们管这叫“适应文化”。

印度家庭的这种下意识的做法让男孩从小就受到了不良影响。纳拉扬说:“男孩从小就没被教育过要和别人平等对话。他们的需求总能得到满足,从来没有人对他们说‘不’,他们唯一听过的‘不’字,就是大人告诉他们‘男孩子不要哭泣’。如果要求得不到满足,那么所有的怒火都会发泄到姐妹等女性家庭成员身上。在一个印度家庭里,你总能听见男人的怒吼声和女人的哭泣声。”

纳拉扬认为,印度妇女的心理健康是一个完全被忽视的领域。

实际上,全球因自杀死亡的女性中,36.6%来自印度,她们中的大多数身上都有这几个共同的标签——已婚、来自经济较发达的邦、年龄在35岁以下。

但是这种完全由男性主导的家庭对男性也并不全是好事。纳拉扬说:“父权制让他们飘飘然,他们以为自己是国王,但实际上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本事不大,脾气不小。于是,你会看到在印度,男人很难为自己的行为道歉,他们总以为自己永远是对的,和上帝一样。”

-02- 61个强奸犯,没人对自己的行为后悔

一名女性访问了被拘禁在印度最大监狱的61名强奸犯。

玛德胡米塔·潘迪博士来自印度,现在是英国谢菲尔德哈兰大学的犯罪学讲师,她在德里的蒂哈尔监狱进行博士课题研究时只有22岁。2012年那起臭名昭著的轮奸案的案犯被捕后就关在这所监狱里。

潘迪告诉美国有线新闻网,在针对女性的性暴力犯罪的讨论中,与施暴者的对话往往被遗漏了。

她说:“很多强奸犯发现,和我的谈话对他们有很好的宣泄作用。如果你都不打算谈论它(罪行),你又怎么可能反思自己的行为?”

潘迪说,她在2013年-2017年之间访问了关押在蒂哈尔监狱的61名强奸犯,他们看上去和普通民众没什么区别,他们还分享了自己对于性别分工的看法,其中最普遍的观点就是“男主外、女主内。”

他们特别愿意聊聊他们和母亲以及姐妹之间的关系。

潘迪表示,在她访问过的所有强奸犯中,只有少数人与母亲的关系不佳,大多数人都把母亲放在很神圣的位置上,因为很多人的成长过程中缺乏父亲的参与。

-03- 印度需要性教育

很多强奸犯都有姐姐妹妹,但他们大多与姐妹关系不佳,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是家里最重要的孩子。他们的母亲因为终于怀上了他这个男孩而兴高采烈,甚至因此而获得了在家里先吃先得的特权。

潘迪说,她访问过的强奸犯中,没有一个对自己的行为表示后悔,他们自称为“囚犯”而不是“罪犯”,他们甚至经常指责受害者。潘迪认为他们根本就不了解自己行为的性质,她倡导使用“恢复性司法”,在这些强奸犯长期服刑期间对他们进行性教育,那么未来他们可能成为印度社会风气的改革者。

尽管采访的这些人普遍来自社会底层且没有学历,但潘迪强调,这并不能表明针对妇女的暴力行为与阶层有关,那些有特权背景的上层罪犯很可能拥有逃避司法惩罚的财富和手段。

潘迪认为,预防犯罪可以在学校进行。“我们需要教育机构引入某种形式的全面性教育。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有更多的关于性暴力的意识。我们需要告诉人们正面的信息,告诉他们大男子主义是有害的。”

-04- 更多家庭暴力被忽视

潘迪说,对于日常生活中“女性厌恶症”的零容忍也很关键。“发生强奸案后,人们往往会产生极大的愤慨。但在印度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妇女经常受到各种各样的歧视和虐待,这个时候,人们的愤慨在哪里?”潘迪认为,正是对这种歧视虐待妇女行为的习以为常,鼓励了更多的极端犯罪。

有些罪行就是发生在家里的。根据印度国家犯罪记录局2017年的数据,强奸罪案中93.1%的受害者是施暴者的邻居、亲戚或未婚妻,更令人吃惊的是,印度没有将婚内强奸认定为犯罪。

2016年对家庭暴力的研究表明,印度31%的已婚妇女遭到过丈夫在身体、性或者情感上的暴力。更糟糕的是,根据世界银行提供的数据,近45%的印度妇女认为,丈夫有权利殴打妻子。

这就是印度的问题所在,在家庭的范围以外,人们会谴责针对妇女的性暴力事件,但是在家庭内部,人们认为这一切理所当然。

纳拉扬说:“人们不会把别人可怕极端的行为与他们在家里、办公室和大街上看到的日常行为联系起来。这种联系的缺失就是印度强奸案频发的根源。”

人们在示威游行时经常要求判处强奸犯死刑,但死刑也不能解决问题。

潘迪说:“这些强奸犯会被绞死,人们会感到政府已经履行了指责,然后回去睡觉。要不了多久,就会发生另一起强奸案。”

-05- 预防强奸要从娃娃抓起

纳拉扬说,集体的愤怒会刺激变革。

她说:“示威抗议使得人们有了一个开始谈论性暴力的机会。2012年德里黑公交轮奸案发生前,人们甚至都无法开口说出‘强奸’这个词。这起案件发生后,人们开始破解对于‘强奸’一词的耻辱感。”

“这实际上是人民的运动,手无寸铁的人们走上街头抗议,这是非常勇敢的举动。”

民众的呼声开始传递给一些领导者。最近,德里首席部长阿文德·凯里瓦尔宣布,德里当地政府将会要求所有学校的男生签下承诺书,不对女生以及社会妇女犯下罪行。他还鼓励学校男生的母亲和姐妹与男生加强交流,警告他们不要做错事。纳拉扬强调说,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这说明已经有人意识到,预防强奸案的发生,必须从娃娃抓起。

在联合国的性别不平等指数中,印度在所有有统计数据的162个国家中排名第125.

强奸案发生后,人们如潮水般涌向街头,表达自己对暴力伤害妇女的愤慨。但是当潮水散去,街道空空荡荡之后,他们能将这份愤慨带回到自己的家中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886863.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