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大明宫为何而建呢?修建之时又有怎样的故事?

大明宫为何而建呢?修建之时又有怎样的故事?

公元618年,在华夏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唐朝建立。唐朝建立不久,唐高祖李渊的次子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如愿地坐上皇帝宝座。公元634年,唐太宗主持修建大明宫,大明宫是当时最辉煌壮丽的宫殿,被誉为“千宫之宫”,“丝绸之路的东方圣殿”,它有着“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宏伟气魄,也见证了“云想衣裳花想容”的绝美爱情,更经历过“渔阳鼙鼓动地来”的战火烽烟。大唐二百余年的起伏兴衰都映刻在了这座宫殿的一砖一瓦之上。战火和尘埃带走了昔日盛京,而今的人们只能望着半埋于泥土中的断井颓垣,遥想纵横千年的盛世繁华。那么,大明宫究竟为何而建?它在修建之时,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大兴宫的建造

今天的我们想要了解唐朝已经消失的宫殿,是需要一些想象力的,毕竟时间隔得太久了。首先我们来看一看唐朝是什么样子。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大致的意思是我唐朝在天下的中央,什么突厥,匈奴,吐谷浑,高昌,百济不过尔尔,我李世民打仗的本事天下是能看得见的,沙漠是我的后花园,流沙是我的小池塘,在黄帝面前不听话的,在唐尧面前不臣服的,在我大唐的时候,都得听我李世民的话。天子无戏言,李世民敢这样说,十有八九他是做到了,那么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熙熙攘攘的长安城里,各国商贾,名流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在丝绸之路上的驼队伴着清脆的驼铃和商队一起风尘仆仆,远方的海面各色商船浩浩荡荡,沿海的港口壮丽而繁忙。大唐盛世实至名归,它有着雍容华美的大气,海纳百川的胸怀,礼尚往来的文明和从容不迫的自信。唐朝如此发达,我们今天如此希望梦回唐朝也就不难理解了。

在大唐盛世的首都,长安城里面有一座非常辉煌的宫殿,叫做“大明宫”,它既是国家权力的所在,更是大唐盛世的象征和见证者。这座大明宫占地达到了3.2平方公里,相当于我们今天看到的北京故宫的4倍以上。如此庞大的体量,突出在长安城的北城墙以北,而且它还不是规则的矩形,所有的一切都跟我们对于古代皇宫的认知是不一样的。

在解释大明宫这样不合逻辑的现象之前,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其实在长安城里面,曾经先后出现过三组宫殿群,也被称作“三内”。太极宫最早就有的,它是前朝隋朝的宫殿,被称为“西内”,而兴庆宫被叫做“南内”,它位于城市的中南部,这个兴庆宫其实是唐玄宗李隆基在登基之后,为感念兄弟之情,将他之前的藩邸改建而成的,剩下的一个就是“东内”的大明宫了。刚才讲到大明宫体量非常大,而且它的平面还是不规则的形状,又在城市的外围。很显然,它不是在城市规划里面一开始就安排进去的,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们得回到长安城里出现的第一座宫殿太极宫,实际上是前朝隋代的宫殿大兴宫,只是改朝换代之后,换了一个名字而已改成了太极宫。相当于整个长安城来说,太极宫所在的位置其实并不是最高的,那么在隋唐长安的时候,它的夏天是非常炎热的,极有“湫湿”之感,太极宫里面让人感觉并不是很舒服,用今天的话来说实际上并不宜居,那为什么太极宫还要选址建造在这里呢?其实隋代的大兴宫的建造是和都城的建造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隋代建过三个都城,先是建的大兴城,后来又建了洛阳城,是隋炀帝即位之后为了控制中原和江南的经济,与此同时,他又建了江都城,也就是今天我们所理解的扬州一带。到了唐代之后,把这个大兴城就改成了长安,把洛阳改成了都城,也就是我们今天知道的长安叫做“京”,洛阳叫做“都”,或者把长安和洛阳并称“两京”,同时唐代视并州,也就是今天我们所知道的太原这一带为北都,因为这是他们的发迹之地,后来又把今天的陕西的凤翔定为西都,今天的四川的成都定为南都,以凑成“五都”之数,但其实后面的这三都并没有得到比较大的宫城建设。隋代建大兴城的时候,代北周也不过只有一年,而这个时候中原尚未统一,江南也未平定,将都城选定在关中的传统基地,其实是杨坚担心自己的政权立足未稳,但是这个时候中原和江南的经济文化已经远超关中地区了,也就是以关中作为统一全国的基地还行,但是如果作为统一全国之后的都城却出现了很多先天不足。早前的北周时候,周宣帝就下令建设洛阳宫,其实他就是为了全国统一后的形势所考虑的,但是周宣帝死后,杨坚就下令禁止了洛阳宫的建设。很快杨坚决定在汉长安的东南建设他的新的都城。

天才设计师宇文恺

公元581年,杨坚受北周静帝禅让为帝,建立了隋朝,以汉长安城为都,然而这只是权宜之计,这座自汉兴以来,已历数百年之久的旧都城已不再适合新的大一统王朝的需要。首先,汉长安城历时已久,城中宫宇,供水,排水严重不畅,污水往往聚而不泄,以致生活用水多受污染,水质咸卤,难以饮用。其次,汉长安城北临渭水,都城有被水淹的危险。据《隋唐嘉话》记载“隋文帝梦洪水没城,意恶之,乃移都大兴”。出于以上的考虑,隋文帝决定另建新都,于是一个在规模上史无前例的大兴城开始筹备。那么这座背负重要使命的大兴城究竟是如何地雄伟壮观?杨坚又为大兴城的建设做了哪些工作呢?

这么杨坚就是隋代的开国皇帝隋文帝了,他要把大兴城建成超越以往任何朝代的任何都城,体现了他统一全国的决心,而把新都选在关中的传统基地,则是担心自己的政权立足未稳,不敢过度扩张的原因,这也是他的谨慎之处。还有一个事情,也可以说明他的精神,他立国八年之后,才开始出兵平陈。隋文帝建国的第二年“嫌长安城制度狭小,又宫内多妖异”,其实说的就是长安都城残破,不宜人居,宫室朽败,不合体制,决定放弃汉长安城。


在汉长安城的东南方建设他新的都城,大兴城的兴建是以重臣高颎主持的,具体的操作是由将作大匠刘龙和太子左庶子宇文恺完成的。大兴城的兴建,遵循了隋文帝的方针,先筑宫城,次筑皇城,次筑外郭城,也就是由里到外有三圈城,一层一层地往外扩的,这么一个建设的过程。而且大兴城的建设还做到了就地取材,它的宫殿,宗庙,官署很多都来源于原来的汉长安城里面的旧的宫殿,官署的建筑材料,甚至还利用了历史上的一些旧材。比如说大兴城里面的太庙,就是用的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秦的太庙的旧材。隋文帝立国刚一年就要迁都他怕引来非议,所以由他的重臣李穆和他的亲信庾季才出面建议。比如庾季才就建议道:

汉营此城,经今将八百岁,水皆咸卤,不堪宜人

庾季才的意思就是说汉代经营到长安城到今天已经快800年了,它的水都咸了,根本就不适合人的居住,其实就是为了说明汉长安城已经非常低破败了,需要重新去建设一个新的都城。从居住的条件提出了迁都的这么一个建议。

除此之外,隋文帝在此建都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这个时候他已经统一了中国的北半部,也占据了云贵川的大部分地区,而南朝的陈也只是局限于武昌以东,长江下游的局促之地,并且政权日益朽败。也就是说中国经历了三百多年的动乱分裂之后统一的形势已经形成了。那么隋文帝要建设这么一个无比恢弘的都城,其实是为了适应全国统一之后新的形势的需要,所以在建都诏书中,他以群臣献策的方式把三国以来所建设的各个都城,包括建康,洛阳,都说成是“末代之宴安”,表示要建设一个能够继承姬周,刘汉传统的宏大的都城,并且隋文帝还亲自表明要亲自过问都城的建设过程,他要求:

公私府宅,规模远近,营构资费,随事条奏

就是说所有关于大兴城的兴建的,无论是什么样的宅子,什么样的房子,每一件事情都要一条条地向皇帝去汇报,奏陈。在隋文帝的诏书当中,也明确了新选址的考虑,《隋书》当中是这样记载的:

龙首山川原秀丽,卉物滋阜,卜食相土,宜建都邑,定鼎之基永固,无穷之业在斯

龙首原这块地方一直没有得到开发建设,可以说是水土滋润,非常适合建设新的都城。可是在龙首原这片广阔的土地上并非一马平川,整个呈现出了东南高,西北低的地理态势,甚至从北往南之间还有6条,高6米的高坡横亘在这块土地上面,这个成为了城市规划者首先必须面对的规划难题。大兴城的兴建史称“制度多出于高颎”,只不过“高颎虽总大纲,凡所规画,皆出于恺”,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高颎是整个的负责,负责大兴城建设的施建方针,但是具体的规划,设计以及操作是一个叫做宇文恺的人来完成的。

青年才俊宇文恺,多次得到皇帝重赏

宇文恺这个人他的父亲和他的哥哥都热衷于军事,他的父亲于文贵在小的时候读书,没看几页就会跟老师说,男子应该以武力保卫国家,读书无用,后来他也确实成为了一代名将。宇文恺的大哥宇文善官至大将军,二哥宇文忻在17岁的时候就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

可以说宇文一族将星云集,而宇文恺出身于这样的将门世家,反而对行军打仗毫无兴趣,他喜欢静静地读书,而且特别了解历代的宫室制度,善巧思,能做的很多很有意思的工程工作。比如说相传比例尺就是由宇文恺来发明的。那入隋之后,宇文恺也得到了隋朝的两位皇帝,隋文帝,隋炀帝的大力的赞赏。很多的皇家工程都是由他主持来完成的,并且多次得到了两位皇帝的重赏,可以说宇文恺是青年才俊,一点也不为过,有几件事情可以说明。

首先一件事情就是宇文恺在规划大兴城的时候,才刚刚28岁。后来隋炀帝北巡的时候,为了像戎狄显示自己的威严,特别命令宇文恺为他建造了一个大帐,据说这个大帐可以容纳下千人。宇文恺还为隋炀帝造过一个观风行殿,就是像北朝贵族喜欢坐的,用牛拉的那种“帷屋”。据说这个行殿里面,可以坐下数百名的侍卫,而且这个观风行殿下面还有轮轴,方便这个观风行殿的安装和拆卸。

这个观风行殿也使得后来的唐玄宗李隆基羡慕不已,但是他不敢放肆地去制作,只能叫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为他造了一个叫做“移春槛”的东西。这个移春槛在《开元天宝遗事》里面也有记载,每到春天的时候:

求名花异木,植于槛中,以板为底,以木为轮,使人牵之自转,所至之处槛在目前,而便即欢赏,目之为移春槛

说到是每到春天的时候,就把奇花异木放到这个移春槛里。那么这个移春槛是以板做的,下面还有轮子,有人可以推动它。你走到哪里,槛前都有奇花异木,所以叫做“移春槛”。更有甚者,宇文恺还造过行城,所谓的行城,顾名思义就是可以移动的城堡,这个行城应该是以木板筑之,围以布屏,周围有2000步,并且上面饰以丹青,楼橹悉备,这么一个行城使得胡人惊以为神。后来宇文恺还造过洛阳的新城,隋唐大运河的一部分,以及在征辽战役的时候,还设计过浮桥等攻城的设备。

如果这位胡族的伟大的建筑师,可以晚生50年的话,相信他在大唐盛世一定可以大放异彩。刚才提到过参与规划大兴城的还有另外一个重要人物,叫做刘龙。他是将作大匠,他是来自于北齐。将作大匠其实是中国古达的一个官名,掌管宫室的修建。将作大匠所在的部门通常叫做“将作监”,是掌管皇家宫室的营造的工作的,在战国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后来历代虽然名称不一,但是从管理的内容大致相同。规划隋代大兴城的宇文恺和刘龙一个来自于北周,一个来自于北齐,他们二人合作,将北周,北齐所继承并且发展的北魏文化,和关中,中原的相应的技术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了中国古代规划史上空前的杰作——大兴城。

大兴宫内的“噩梦”

隋文帝杨坚对于大兴城可以说是费劲心力,无论人力,物力,财力都毫不吝惜。兴建中的许多重要事务杨坚也都亲自过问,这才让当时史无前例的大兴宫顺利完成。那么这样一座刚刚完工不久,看起来各个方面都十分完善的宫殿,为何却难入李世民的法眼?

如此智慧的宇文恺和刘龙规划大兴城的时候,必然会显示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标准的皇家诉求了。当时龙首原上有6条土坡,那么他们是如何来应对这6条土坡的呢?今天来看,他们的应对策略可真称得上的脑洞大开,奇思妙想。他们把这6条土坡比作了《周易》乾卦里面的六爻,而在这六爻当中,“九二”,“九三”,“九五”这三爻是最重要的。我们在城里面,从南往北来看,“九五”是贵位,平常人是压不住的,也就是说这里不能居住平常的老百姓,那怎么办呢?那就用寺观来镇之,所以才用了大兴善寺和玄都观镇住这个九五贵地。这个寺和观是处于大兴城中轴线朱雀大街中断的最高处,夹街东西而峙以壮街景。再往北就是九三之地了,九三之地在《周易》里面也有一个说法: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意思就是君子一天到晚,要谨慎小心,如涉水过河。在九三之地安置百官衙署也正可以体现,文武百官健强不息,忠君勤政,到最北边就是九二之地了。所谓“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因此只能“置宫室,以当帝王之居”,也就是大兴城的皇宫大兴宫的所在之地了。大兴宫在大兴城具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那么它的建设其实也是大兴城得以规划,建设成功的基础。在规划大兴城的时候,首先定的是大兴宫的规模,以此再城市里面分出若干的区块,在区块里面,再分出很多的里坊。在皇城的东西两边各三排里坊,一共有十三个里坊,以象征一年的十二个月和闰月在皇城的南边又有四排坊以象征一年的四季,而在这四排坊里面又南北分出各九个坊,以象征《周礼》里面的王城九逵之制,白居易也为此写道: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而在九五之地设置的两处寺观,在史书里面也有记载:

九五贵位,不欲常人居之,故置玄都观及兴善寺以镇之

可见这个时候,已经有了以“九五”象征帝王的说法了。在大兴城的规划当中以及宫殿建设当中也的确经常会出现“九”“五”两个数字隐寓九五至尊的概念。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九”“五”这两个数字,好像和城市规划并没有直接的关联,而是在城市规划的布局当中附会得出的,但是古代建都城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它的定位,规划和国运的长短盛衰是紧密联系的,都城的规划要体现天地阴阳的思想,所以在城市规划的同时,还要说出类似“九五”这样的道理来,将权力中心大兴宫设置在大兴城的最北端,然后在外围用一圈城墙把百官衙署围起来,这也初步奠定了影响后世的宫城,皇城制度,也就是进我们所理解到的宫城,皇城,再外围郭城的这么一个三套城的一个城市规划的理念。

皇城和宫城之间,是集中了几乎所有的中央官僚机构,而在两汉的时候,我们经常看到的是什么?“宫阙之间,并有人家”,在汉长安城里有好几座宫殿,而这些宫殿之间还混杂着很多老百姓居住的情况,把中央衙署进行集中,其实在三国曹魏的都城邺城城里就已经出现了,那么在随后的西晋,北魏的洛阳,中央衙署也都集中在宫城南面的铜驼大街的两侧,但是并没有用围墙把它围起来,而这是到了隋代才出现的一种新的格局。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现象,隋唐的长安城里面的宫城,皇城的布局和以后的宋代都城汴梁里面的又不一样,至少是从两汉开始,如果要建宫城,它可能都会有一边或者两边会紧密接近这个城市的城墙。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其实是方便出逃。关于这个,史书里面有很多的记载,像唐代的时候,安史之乱,玄宗出逃,泾原之变的时候,德宗出逃,都是在禁军的护卫下北出禁苑西门,到了远郊在西逃的。因为在唐代及唐以前的时候,地方豪强手握重兵和财权,可与中央抗衡,而朝廷里面又有各种势力互相勾结,又发生内部叛乱的可能,也就是说一直到隋唐的时候,都城里面都会面临着内部政变和外部叛乱的双重隐患,而到了宋代之后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加强文治,政权高度集中于皇帝的手上,而随着科举制的推进,庶族地主的势力也上升,反过来地方豪强的势力得到大大的削弱,而且在宋代的时候,都城内部和四周的重要的地方都布有重兵,形成的是一个内重外轻的格局,大大削弱了内部政变和外部叛乱的可能宋代的都城汴梁城里由此便形成了层层环套,道道围墙的这么一个中心聚集的一个布局。

其实它的城市规划更类似于一个抵御外敌的边城的布局形式,也就是说隋唐长安或者送汴梁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宫城和城市之间的布局关系是取决于当时的国家形势的,从隋代的大兴城,到唐代的长安城,这城里面的6条高坎一直是存在的,而这个地理状态和中正笔直的轴线以及布局方正的城防逻辑之间一直存在着与生俱来的矛盾,最高权力所在的皇宫隋代的大兴宫,唐代的太极宫,其实并不是在长安城里最高的地方。在规划大兴城的时候,为了取“宫城居中”的理念,而这个宫殿的选址,就显得牵强了,而这样一个矛盾或者说与生俱来的缺陷使得唐代的继承者们的“噩梦”没有停止。

公元626年,大唐帝国才刚刚八年,就发生了举世震惊的玄武门政变。这次政变不仅仅造就了一位名垂千古的帝王唐太宗李世民,更为大明宫这座旷世宫殿的诞生埋下了种子。

大明宫究竟为何而建造

李世民由于连年征战一身伤痛,特别是到夏天的时候,非常地不舒服,他都要北出长安城到渭北高原的九成宫去避暑。而每次避暑呢,他都希望能够带上太上皇李渊,但是每次都遭到了拒绝。这个九成宫是隋代建的,而且也是隋代的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的猝死之地。在长安城里面,一直流传着一个说法,说隋文帝杨坚就是在九成宫被他的儿子隋炀帝杨广所杀。不管这个传言真实与否,对于太上皇李渊来说,玄武门政变中的手足相残一直是他心头挥之不去的伤痛,他又怎么可能去前朝父子反目为仇的九成宫去避暑呢?

就在唐太宗一筹莫展的时候,监察御史给他提了一个建议,深得唐太宗的心意。马周建议,在长安城里面选一块土地,为太上皇李渊营造消夏的夏宫。很快这个事情就提上日程了,当然更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昭显唐太宗李世民的孝道:

称万方之望,则大孝昭乎天下矣

建设这样一座为太上皇李渊消暑的夏宫,正是可以把唐太宗李世民的孝道昭告于天下,以此来弥合父子间的伤痕,很快李世民就在长安城北边的禁苑的龙首原高地选择了这么一块地方。起范围在浐河,灞河之间,而狭义的龙首山则指的是靠近渭河的呈东西向山麓的一部分。龙首原本来是隋大兴城的临射之地,内有观德殿,也就是举行射利的地方,什么叫做射礼呢?

射礼是中国传统六艺之一,它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如家思想的不断深入和礼仪的制度化,确定了五礼制度。这五礼包括吉礼,凶礼,嘉礼,宾礼和军礼,这五礼制度的成熟就是以唐开元二十年唐玄宗颁布的《大唐开元礼》为标志的。射礼的主要形式和内容,包括主宾作揖行礼,然后有类似于司仪一样的人员,叫做“司射”把设施都安排好。宾主要按顺序往一个壶里去投这个箭矢,箭矢的头部进入到壶中才算你中了。如果你是连投或者提前投就算中了也不计分,而赢者可以向失败者要求他去饮酒。射礼讲究“立德正己,礼乐相知”,提倡“发而不中,反求诸己”,重视的是人的道德自省,也是一种建康道德引导的比较巧妙的方式。

唐太宗在这个地方为太上皇李渊营造消夏的夏宫,可以说明除了有给建筑物的建设有一些隐喻意义之外,自然地理的状态,也是考虑的因素之一,也体现了唐人的务实的一面。后人认为大明宫的选址在唐代都城里的三处宫殿群当中是最为成功的。《太平御览》中写道:

北据高冈,南望爽恺,视终南如指掌,坊市俯而可窥

这句话是说大明宫北据说高岗之上,南边一马平川,而远处的终南山仿佛在执掌之间,整个长安城的里坊一览无余,相必如此的高爽之地可以医治好李世民的一身伤痛和弥合好他和太上皇李渊父子之间的感情之伤吧。

“大明宫”的命名有何意义

修建大明宫的决定,对于李世民来说可谓一举两得,于江山社稷而言,太极宫在军事防御上的得以解决,于父子之情而言,即将建成的大明宫势必比太极宫适宜居住,体现了李世民对李渊的孝心。玄武门之变后,长达数年的父子裂痕也看到了修复的希望。不仅如此,大明宫的命名也饱含了李世民对父亲的愧疚。那么这样一座充满了温情与孝心的宫殿能否也李世民得偿所愿,“大明”这个名字的背后又隐藏着李世民怎样的良苦用心呢?

贞观八年的十月,大明宫的宫城开始了。起初大明宫取名为永安宫,是为了求太上皇李渊长永安泰。不到半年,新宫被更名为大明宫。这个时候,距离玄武门政变差不多已经快十年了。“大明”一词最早出现于《诗经·大雅》中的《大明》篇,按照《毛诗序》的释义为:

文王有明德,故天复命武王也,文王,武王相承,其明德日以广大,故曰大明

由于文王有着高尚的品德,所以上天让武王来接替文王。文王,武王一脉相承,他们高尚的品德也可以“日以广大”,所以叫做“大明”。


如果将大明宫的名字理解为何长安城未央宫的名字一样都是出自于《诗经》的话,我们也可以体会到取这样的名字,恰恰是以周王的勤政贤明为榜样,是一种自我鞭策。中国古代宫殿里面还有一种结构和功能都是非常复杂的建筑,叫做“明堂”,《旧唐书》里面说关于明堂这样的建筑,根据它取义的不同会有不同的称呼,取它的宗祀之义叫做“清庙”,取它的向阳之义叫做“明堂”。以此推论,“大明”这个名字既有精神象征意义,也有政治寓意。《礼记》中还说“大明生于东,月生于西”,也就是说“大明”是太阳的别称,而在唐代的郊祭里面,“大明”和“月明”也经常会作为百神中的二神来进行享祭。

南北朝其实已经有宫室是以“大明”来命名的,在《新唐书·地理志》里面就有记载:

晋阳宫……宫南有大明城,故宫城也

这个“晋阳”,就是北齐的别都,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在唐代五都当中的北都并州。晋阳是李渊夫子的发迹之地,他们在经营太原的时候,距离北齐也不过40年,想必他们当年也住进过这个大明宫吧。那么如此想来的话,李世民为李渊建造大明宫,又取“大明宫”这样的名字,其意义特殊可见一斑了。所以“大明”这个名字不管来自于哪里都代表了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诉求,所谓“如日之升,则曰大明”。

此外大明宫的来历还有一个奇异的传说,据说在工程刚刚开始的时候,就挖出了一个青铜宝镜。当时的大臣魏徵他很厉害,他说这个宝镜是秦始皇时候用来镇国的宝贝,叫做“秦镜”,据说这个镜子可以照出人的五脏六腑,纤毫毕现,更重要的是它能照出群臣的忠奸和国运的盛衰。

然而贞观九年的五月,年届七旬的太上皇李渊就驾鹤西去了,本来为了表明唐太宗李世民一片孝心的大明宫工程也就戛然而止了。这也就说明其实大明宫的基本格局并不是完成于太宗时候的贞观时期。到贞观二十三年的时候,唐太宗李世民也撒手人寰了,而几近荒芜的大明宫,只能静静地躺在长安城的东北面,等待着被人重新记起。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882224.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