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郝妈(文章原创 ,版权归本人所有,欢迎妈妈们转发分享)
夸奖和批评也是一门艺术,如果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能够恰当地去掌握这两门技巧,就可以起到非同寻常的效果。
然而,现在大部分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大都会先采取奖励后批评,因为家长觉得先给孩子奖励的话,这样孩子才不会被打击自信心,但是其实这样的一个想法就存在着很大的错误。
举个例子:
朋友的孩子之前在学校里的表现一直都非常的优异,成绩也是非常突出的。然而在一次的考试当中,因为一些原因而出现了失误,排名下降,朋友对于他这次的成绩,就是本着不想打击孩子信心的基础就先夸奖孩子学习的态度以及在试卷上面的一些基础能力是很强的,然而成绩的下降,这是不认真的表现。
结果没想到这样的一种方式让孩子突然失去了兴致,在那有一段时间都一直处于闷闷不乐的,觉得自己被否定了,学习的积极性也很差。这样的一个问题也是在生活当中很常见的。
还有这样的一个事例:
有一群孩子在小区里面非常的闹腾,特别喜欢在午休的时候跑到车棚里面蹦蹦跳跳的。小区里面有很多的住户都有去投诉和他们的家长商量并且批评,但是都起不到任何的作用。于是有一天一位老爷爷就跑到那里对他们说,如果谁能够蹦得更高就给奖励五元钱。
所以当天蹦的最高的那一个人也就拿到了奖励,而在之后的第二天第三天老爷爷都会过去跟这群孩子说比赛蹦高,蹦的最高就给奖励,只是奖品从最开始的五元钱变到了一支笔,再变到了一颗糖。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上,孩子们,最后一天就没有兴致去蹦高,都跑下了车棚。
这样的一个行为其实就很好的解释了,大部分家长在教育孩子上面所出现的误区:总是喜欢先褒后贬。
其实在孩子的教育上,可以选择采用递减效应。
1. 所谓的递减效应,他指的是在人际交往过程当中,每一个人都是希望对方对自己的好感是不断的增加了,而不是不断的减少。
所以在销售行业当中,很多的销售人员就充分地运用了这样的一个技巧。在刚开始的时候都会只拿一点点,然后再逐级的增加,这样子顾客也就比较能够接受,而不是在一开始就放很多,然后再慢慢的拿掉。
就好比买车,其实有的条件,优惠都是本来要给的。但是通过话术等,给消费者造成是他争取来的假象,从原本较少,到不断增加的好处。这都会让人感觉心情愉悦和更加能够接受。
这里的递减效益,其实从表面的理解就是,好感的发展方向与发展趋势他所展现的其实就是一个人在面对褒奖和面对批评的时候的不同反应,不同态度。
2. 递减效应之所以要在孩子的批评教育当中有所运用,是因为考虑到了孩子自身的性格特点以及发展的阶段性。
孩子所成长的阶段是非常的容易受外界对自我的评价所影响的。这也是为什么许多的家长都喜欢先褒奖和批评,都是为了不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不影响他们的自信心。但是这样子也同时引发他们另外的一层性格特点,就是好面子倔强。
如果前期一直对他表达的都是喜爱欣赏的态度,突然间转化成了批评的话,会让他们一时无法接受。但是如果前期不去培养他们这种习惯以及依赖性的话,突然从批评转到奖励反而会给他们前进的动力,更能够让他们认识到自我的错误以及发展的方向。
3. 而这种递减效运用到教育当中,也是应该有所技巧掌握。在运用递减效应的时候,一定要关注到孩子自身的性格特点。要注意在孩子获得奖励或者是犯了错误的时候,都得从两个方面去进行评价。
但是一定要先把批评放在开头,先找一些不大不小的小事去指出孩子的错误,然后最后再从某一个方面挑出他们的优秀的地方去褒奖。这样子既可以提升孩子自信心,也不容易让孩子变得骄傲,对夸奖变得依赖。
很多的孩子之所以听不了别人对自己的批评,都是因为没有这样的一个挫折教育。所以家长在运用递减效应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先批评再夸奖。而且批评的内容一定要保留孩子的面子,不影响他的自信心。
在孩子教育当中,其实这种递减效率也是可以慢慢的升华成为阿伦森效应的。
1. 阿伦森效应
它指的是人们普遍都会喜欢能够不断增加奖励和赞扬的事情,但是却非常的排斥引发奖励不断的减少事情,这也是著名的心理学家阿伦森所发现的一个特点。而会产生这样的一个特点,这样的一个发展的特质都是因为挫折心理在作祟。
这种阿伦森效应在本质上就是和递减效应是差不多的,只是在做法以及内容上还是有所差距。
人们从刚开始接受一个小的褒奖到后面普遍都是以褒奖为主的情况下,突然接受到了对方的批评,就会萌生出一种挫折感,觉得自己不被肯定。而在这个变化的过程当中,如果奖励和批评之间的坡度不是很高的话,大部分人也是能够接受的,但是突然间跨了一个很大的高度,就很容易降低孩子的积极性。
2. 之所以在孩子教育当中采用阿伦森效应,是因为这种阿伦森效应所展示出来的特点是完全的符合孩童发展的特点的。
比如在一个家庭当中,父母总是喜欢用奖励去鼓励孩子做某件事情,可能是鼓励孩子做家务,可能是鼓励孩子学习,在刚开始的时候效果可能会非常的显著,但是随着时间不断的推移,孩子自身也会感受到奖励不断的减少的话,对于做这些事情的积极性也就会瞬间降的很低,与此同时也会把这些行为当成是一种负担,而不是真正的去感受和享受背后的意义。
那么在孩子的教育当中,这种升华的阿伦森效应又应该如何去运用呢?
1. 要相信孩子,同时也欣赏孩子能够做到的一些事情。
很多的家长在孩子犯了错误之后,最先反应出来的就是情绪控制能力差,会直接生气地指出孩子的问题,但是其实这样的一种做法是大错特错的。在孩子犯了错误之后,孩子自身的反应也是觉得会受到批评,所以心中也会有种害怕的感觉,而这个时候家长应该做的是,在不该赞赏的时候赞赏孩子,反而更加的能够让孩子意识到自我的错误,也能够赢得孩子更积极的配合。
前段时间,孩子坐在地毯上看电视吃零食,结果一不小心零食就给撒到了地上。这个时候他左看右看,看着非常的着急,但是又不敢和我说。这个时候,我便过去引导他让他把吸尘器拿出来收拾,这种不以责备的形式去指出孩子的问题所起到的效果会比直接批评的效果来得更强。
2. 家长应该间接委婉的去指出孩子的错误。
孩子都是会犯错误的,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孰能无过。只是在如何指出问题,如何去教育的这个过程却是有着千般万般的不同的。既然错误会犯,那就必须得让孩子知道自己犯错误的内容,这样子下次才能够减少犯错的几率。
只是相比于直接,冷漠的批评,间接委婉地去指出孩子的错误去进行沟通和交流的形式,更能够让孩子接受。家长觉得采用先褒后贬的形式去批评孩子的话,可以让孩子更容易接受,其实孩子都知道每次的褒奖之后都会出现一个但是。
3. 一定要给孩子保留面子。
自尊心也是每个人都有的,当一个人一直在被批评被教育的时候,他的自尊心也会受到伤害,慢慢的对于这种容易引起自身难过的话语就会自动的屏蔽。所以说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必须记住不要去触发孩子自尊心的保护心理。
无论是指责问题还是批评教育,都应该要给他们保留面子,在他们认识到了自我错误的时候也不应该端着家长的权威,而是应该亲切的引导给孩子一个台阶下。
其实无论是先褒后贬还是先贬后褒,主要的目的都是能够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让他们认识到自我的错误的同时,也能够提升自我的自信心。只是相比于先褒后贬来说所触发的递减效应而导致孩子的积极性下降。倒不如适应这种规律性,先用小事情进行铺垫,再褒奖的话,也不容易让孩子变得骄傲。
那么对于先褒后贬还是先贬后褒,这个问题你是怎么看的呢?在日常的孩子教育当中,家长们你又是怎么选择的?欢迎留下你的看法。
育儿难题郝妈帮,家庭教育要学好,孩子健康身体棒,我是@好妈妈郝女士,帮你解决育儿小麻烦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878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