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买了件短袖,前面印了一个“静”字,朋友说是不是看上这个静字才买的。
是的,我喜欢安静,静下来的力量很伟大。
兹心说,心静生慧,心静则明。
01 静下来,能够清晰自己要什么
在这个繁华而纷扰的世界里,每个人其实都需要静下心来,听一听内心深处的声音,用一双虔诚的手,缝补自己偶尔会有漏洞的生活。
万物生于静而归于静,不仅身体需要静下来,心灵也需要找到一方宁静的净土。
静,不是无所作为,也不是懈怠懒惰,而是创造,不为外物所动,思自己之所思,想自己之所想。
静下来,静下心来思考,“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我们只有静下心来,才能让自己的心灵驻足于宁静的一角,静静的思考自己人生的目标,才能在喧嚣的尘世中不断反省复盘自己,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奔着自己的目标扬帆起航。
在冥想中筹划未来 ,积蓄前进的动力;在宁静中贴近自我,倾听最真实的心声,才能以博大的心胸稀释忧伤,驱散心中的困惑。
能让内心保持宁静的人,才是最有力量的,当世界上所有人都在努力奔跑的时候,记得要缓慢行走!
02 静下来,凡事都有答案
曾听过这么一个故事:
有一个木匠,在自己家的院子里干活。
他的生意非常好,每天从早到晚,院子里锯子声和锤子声响成一片,地上堆满了刨花,堆满了锯末。
有一天黄昏,这个木匠站在一个很高的台子上,和一个徒弟一起,两人拉大锯,锯一根粗大的木料。
拉来拉去,锯来锯去,一不小心,他手腕上的手表的表链甩断了,手表就掉到地上的刨花堆里了。
当时手表可是贵重物品。这个木匠赶紧下来找。可是地上刨花太多了,怎么也找不到。
他的几个徒弟也过来打着灯笼帮他一块儿找,大家伙儿一块儿找来找去,怎么也找不到那小小的一块表。
木匠一看,说算了算了,不找了,锁上门,等明天天亮再找吧,说完就收拾收拾,准备吃饭睡觉了。
过了一会儿,他的小儿子跑了过来:“爸爸,你看你看,我找到手表了!”
木匠很奇怪:“我们这么多大人,打着灯笼都找不到一块小小的手表,你是怎么找到的呢?”
孩子说:“你们都走了,我一个人在院子里玩。没人干活了,这院子里静下来了。我忽然听到嘀嗒、嘀嗒、嘀嗒的声音,顺着声音找过去,一扒拉就找到手表了。”
人生会有各种各样的事,安静下来,才能听见自己的声音,才能思有所得,才能学会所成。找不到方向的时候,苦恼的时候,何不安静下来,一切自然有了答案。
人生真是一连串不停的奔波!
在寂静的环境中得来的宁静不算是真正的安静,只有从喧闹的环境中得来的安静才是人的本性中真正的静。
在快乐的地方得到的乐趣都不能算是真正的快乐,只有在艰苦的环境中仍然保持乐观,才是人本性中的真正的快乐。
会处理生活的人,一定懂得怎样给自己安排一片不受干扰的属于自己的小天地。在这里,静下心来,你可以想你所要想的,做你所要做的,躲开一切你所要躲开的,逃避一切你所要逃避的。这片小天地就是你寄托灵魂或你真正的自己的地方。在这片小天地里所有的事情都能迎刃而解。
闹中取静,苦中作乐。人有静气,风雅自来。
03 静下来,才会沉淀自我,成就不平凡
安静不是不作为,安静是不争,不执,不怨,专注于自身,那是一种通透的从容,是一种见过高山的淡泊,安静的人,自有力量!
《菜根谭》中写到:性躁心粗者,一事无成;心和气平者,百福自集。
贝多芬在静中创造了音乐之国,在安静中达到了音乐的最高峰,也成就了他一生的英明。
海伦在安静的环境中书写了她人生最美的篇章,让她的灵魂之光闪耀在世界的最顶端。
“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最高境界。
欧阳修在《非非堂记》中写道:在乎人,耳司听、目司视,动则乱于聪明,其于静也,闻见必审;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著名的“龙场悟道”源于王阳明于明武宗正德元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当驿丞。他来到中国西南山区,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使他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王守仁认为心是万事万物的根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心的产物。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在龙场这既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结合历年来的遭遇,日夜反省导致一天半夜里,他忽然有了顿悟。
安静下来,能够让自己的心静下来,静下来就能给人启迪,给人舒适,给人希望,给人灵感,这些安静中的力量帮我们更好的去冲刺我们的目标。
心外无物,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与其急躁,不如静待之。
侠名说:灵神其能静,静能转形,静能养心,静能元气,静能化灵。
但愿未来的你我,在寂静中造就才能,在世间汹涌波涛里形成品格,去追求自己的活法。
作者:米月,社群运营师,专栏作家,多平台认证优质创作者,理财爱好践行者,手账发烧友。欢迎关注我,彼此启迪,相互成长!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878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