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人人离不开手机,也皆知手机是从电话转变过来的。那么知道,电话在中国最初叫什么吗——这句,可不是病句。因为电话在中国最初的翻译叫:德律风!而电话这个词汇,则是从日本“引进”过来的。由此,电话取代了绕嘴的“德律风”了。
那么中国的第一部电话出现在何时?据说是公元1900年出现在南京!为何不是京城?这就不知道了,想来应该是慈禧(清廷比较保守)不答应吧。
不过,慈禧却在公元1908年,批准了在自己所居住的地方,到光绪所居住的地方之间,架起电话线,拥有了电话!其目的一目了然,就是监视光绪。由此慈禧也算是用过电话的“现代人”了!
就这样,随着慈禧和光绪的去世,3岁的溥仪登基,如此一晃14年过去,溥仪已经17岁的少年了。这14年来,溥仪从未走出过紫禁城,这对于一位少年来言,其实是一种莫大的悲哀。但谁让溥仪是皇上呢?
不过,也就在这一年,皇宫内安装了一部电话,被称为:溥仪电话机!这部电话,可比慈禧当年的那部管用,因为早有电话线,连接到了皇宫外面的世界,再也不是 “两个人之间的监视”了。
这对少年溥仪来言,是种莫大的惊喜。由于当时中国的家庭中,能拥有电话的人非常之少。故而还给了溥仪一本《电话簿》,上面写着电话号码和使用人。溥仪翻弄着电话簿,然后拨通了一个号码,学着京剧腔调,说:“来者可是杨小楼?”
杨小楼,是当时京剧的大腕!就凭借溥仪的这一句,他成为了第一个,亲耳倾听皇上声音的“非体制内人物”。可惜杨小楼自己却不知道,溥仪说完这句就挂断了。跟着他又接连打了几个,比如给饭庄打订餐电话,却胡乱说地址,如此越玩越高兴,突然一个名字进入溥仪的眼帘,正是胡适!
对胡适,溥仪是知道的,留过洋的博士,是很著名的一位人物。溥仪还曾看过胡适所写的《尝试集》。猛然,一个恶作剧在17岁的溥仪脑海中生成了。于是溥仪拨通了胡适的电话,说:“你是胡博士吗?好极了。你猜,我是谁?”
据胡适后来所言,当时他还真想猜来,毕竟能拥有电话的人,都绝非寻常之辈。可很快他就放弃了,说:“你是谁啊?我怎么听不出来呢。”
溥仪哈哈大笑了片刻,说:“甭猜啦,我说吧,我是宣统!”后面这四个字,顿时让胡适目瞪口呆,这不就是皇上吗?溥仪依然哈哈笑着说:“对啦,我就是皇上,你说话我听见了,可我还不知道你长什么样,有空你就到宫里来,叫我瞅瞅!”
由此,胡适成为了“被皇上亲自用电话这种现代方式,召见的人”。面对皇上的召见,即便是新文化运动发起人之一,流过洋,精通多国外语的胡适,也是感到莫名的兴奋和紧张。
于是,在胡适的《日记》里,便出现了溥仪派来一位太监,请他入宫相见的记录。但可惜溥仪却在《我的前半生》中,否认了胡适的这种说法。
溥仪说,这个电话完全就是恶作剧,打完后就忘了,直到“胡博士走到神武门,费了不少口舌也不放通过。后来护军半信半疑请奏事处来问了我,这才放他进来。”
这事闹的,就两位当事人,却还各说各话,互相矛盾起来了!但笔者还是相信,溥仪所说的才是实情。但无论怎样,溥仪跟胡适的见面,却引发了次大风波。很快社会上就传出了各种小道消息,什么胡适成帝师了,还比如,胡适见皇上时,到底跪没跪等等……
溥仪身在皇宫才不管这一套呢,可苦了胡适,不得不撰写了一篇叫《宣统与胡适》的文章,其中有这么两句:
一个人去看一个人,本也没有什么稀奇。清宫里这一位十七岁的少年,处境是很寂寞的,很可怜的……这一件本来很有人味儿的事,到了新闻记者的笔下,便成了一条怪诧的新闻了!
从胡适这篇文章中,分明能看出当时此事的风波之大,这也算是溥仪的一个恶搞电话,所引发的一次风波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870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