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 > 印度2岁男孩和24只猴子打成一片,还学会用叫声和它们沟通

印度2岁男孩和24只猴子打成一片,还学会用叫声和它们沟通

印度一个2岁小男孩,因为和当地的猴子打成一片而出名,他甚至能够和猴子们用声音交流。附近居民对此啧啧称奇。


印度小男孩萨马斯(Samarth Bangari)日复一日坐在猴子堆里,猴子们围在他身边,俨然一副尊敬他为老大的架势。


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友谊是因为什么而开始的,不过很有可能是源于寂寞。

男孩的父母白天要在田地里劳作,无暇照看孩子,就把萨马斯独自丢在家里。

有一天萨马斯的叔叔来看他,惊讶地发现这孩子和一群叶猴围坐在一起,萨马斯和猴子们快乐地分享着食物。


萨马斯的叔叔吓了一跳,担心猴子们会攻击萨马斯,但之后发现他们的相处十分和谐。

这群叶猴显然是一个小群体,它们有24只,每天准时来到萨马斯家报到,假如这时候萨马斯正在睡觉,它们也会叫醒他,然后陪着他坐在一起。

猴子们通常来这里待1、2个小时,然后再回到森林里,从来没有失约过。






英国作家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的《丛林之书》,又译为《森林小子》,主角是一个叫做莫格里(Mowgli)的男孩,他能够和野生动物沟通,而印度男孩萨马斯就成了人们心目中活生生的莫格里。


男孩学会了猴子们的叫声,模仿它们的叫声和它们沟通,可他人类的语言倒是还没学会几句呢。

这些猴子来找男孩,似乎更多的是把他当成朋友,至于食物的存在,倒是其次了。

曾经有人以为猴子喜欢小孩,就找来另一个小孩放在那里,结果猴子们马上就怒了,它们甚至表现出了想要攻击另一个孩子的行为。


男孩和猴子之间的关系,是友谊无疑了。有了猴子的陪伴,男孩就算独自在家也不会孤独。

男孩的父母似乎不介意这样的沟通交流。


印度有好几种猴子,我们印象中猴子们在印度的城市和乡村频繁出没,如入无人之境,其实在印度,有两种不同截然不同的猴子:猕猴和叶猴。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新闻:印度猴子在城市里抢食物,甚至伤害小孩,这些行为都是猕猴做的。猕猴就是我们通常见到的那种猴子。

叶猴则是这种脸上的毛是黑色的猴子,叶猴是叶猴属11种猴子的统称,它们生活在东南亚和南亚的部分地区。


和猕猴相比,叶猴的性情更温柔一些,它们很少主动挑衅人类,也不爱到大城市里捡垃圾,它们大部分时间还是住在森林里,只有森林中食物比较少的时候,它们才会走出森林,在和森林接壤的村庄里找点食物,它们喜欢的食物也都是一些树叶蔬菜水果。


不过叶猴虽然很少和人类起冲突,却能够赶走猕猴。印度一些城市猕猴泛滥,但当地宗教和传统习惯又不允许人们对猕猴动粗,于是他们就想到戴上叶猴的面具来吓唬猕猴。

叶猴平时不会和猕猴打架,但它们普遍力量比猕猴大,一旦猕猴敢来骚扰,叶猴一定打到它们哭着回家,猕猴看到叶猴就会逃走。

戴上叶猴面具的人,可以有效地赶走猕猴,还城市一片宁静。


在印度宗教里,叶猴也是相当有灵性的存在,有一种叶猴叫做哈努曼叶猴,就是用印度神话里能力通天的神猴哈努曼命名的,哈努曼也是《西游记》里孙悟空的原型参考之一。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856679.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