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第一届中国教育经济与管理跨校交流论坛在京举行

第一届中国教育经济与管理跨校交流论坛在京举行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张译心)12月20日,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经济研究所联合举办的“第一届中国教育经济与管理跨校交流论坛”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举办。近50位中青年学者、硕博研究生和本科生参与了此次论坛。会上学者分别进行了主题演讲,与会师生一同开展了热烈而深入的交流。

北大教育学院院长、教授阎凤桥首先对远道而来的华师大师生一行表示热烈欢迎,并充分肯定了跨校学术交流的重要价值。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岳昌君,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胡耀宗,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学系主任、副教授杨钋对两校教育学科发展历程、师资力量作了简要介绍。

在上午的学术交流中,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朱军文作“高校教师校内收入的学科分割:现象、原因及其测度”主题报告。朱军文从两个角度对高校教师收入的学科分割现象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与回顾。其一为人力资本理论中收入决定理论,其二为市场化经济中按劳分配理论。岳昌君作“从人力资本到心力资本——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趋势”报告。在当前创新创业创造的时代大背景下,劳动力需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软实力,对知识的追求和好奇心。在此基础上,他提出“心力资本”的概念,从“知”“情”“意”三个角度进行阐述,并认为教育要“创心”,才能让学生乐、学、善。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刘莉莉作“集团化办学的政策设计与路径选择”报告。刘莉莉首先分析了上海市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得失,指出当前集团化办学的教育质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接着回顾了国外基础教育集团化管理的演进历程,指出集团化办学需要专业化的教育管理集团运营,高校学科基地需要延伸到基础教育,以形成传承共同文化基因的学校共同体。她认为集团化办学有望建构一种更大型的生态圈、寻找一种实践变革的内在力量与机制、形成一种前瞻性的区域设计、传播一种“中国经验”与“中国范式”。之后,杨钋作“项目制背景下高职财政政策效果评价”报告。她指出,如何调动项目制的积极性、如何应对项目制的非预期效应,是政府和学界应当思考的议题。

下午的博士生报告交流环节中,北京大学夏洁、邱文琪作“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报告,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华东师范大学丁亚东作“何以解忧——基于上海市35162名家长教育焦虑的实证研究”报告,描绘上海市家长教育焦虑的现状与特征,并根据家长教育焦虑的影响因素提出“解忧良方”。华东师范大学姚昊作“以生均经费标准牵引教育质量提升——上海市普通高中生均经费标准研究”报告,对“新高考”改革背景下人员经费需求的增值、上海市普通高中生均经费的标准以及上海市各区的经费缺口进行了测算。北京大学何章立作“高校教师结构预测及分析”报告,运用马尔可夫链对教师结构进行了预测。华东师范大学李世奇的报告探究了自我控制对网络成瘾的效应及其性别异质性。北京大学高文娟、刘鑫桥作报告,对大学生发展中的焦虑、抑郁、压力状况的变化及其性别差异做了分析。在双方教授点评和问答环节,各位青年学者对与会老师的提问和建议做了精彩回应。

论坛最后,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系主任共同寄语青年学子,鼓励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界加强交流和合作,为学术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杨钋再次对各位专家学者参加此次论坛表示了诚挚感谢,并宣布本次论坛圆满落幕。

来源: 社科院网站

关注同花顺财经微信公众号(ths518),获取更多财经资讯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851840.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