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末年,一个时刻面临着亡国危险的边陲小国,在礼崩乐坏,群雄逐鹿的时代,不断强大走写出了自己的大国崛起之路。从秦孝公开始,施行变法、尊崇法制、统一政令,在历经了一百六十余年的沧桑岁月之后,在六代最高统治者坚定不移的信念下,一扫六合,一统天下。完成了一场于历史而言举足轻重的伟大帝国的出现,也为历史开启了新的篇章。
在面对他国联合攻打秦国的几次战争中,秦国虽然也是不仅仅总是胜利的一方,也是有败绩的出现。但是在需要联合才敢与秦国开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已经是一种标志。这就是标志着东方各国的独立实力已经没有办法单独地对于秦国不断征服和扩张版图进行抵抗。在秦国历经数个皇帝都兢兢业业一心要征服天下的坚持下,东方几国却纷纷陷入了各种复杂的政治关系的桎梏中,最终导致自己的综合实力渐渐落后于秦国。于是,秦军陆续削平六国,开启了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大一统的局面。
拥有了天下的秦,从此开启了一个新的朝代。雄心壮志的秦始皇作为开国皇帝,认为自己的这份基业可以千秋万代,却无奈二世而亡。他刚刚接手的是一个在战国言论自由,拥有着各种各样文化的国家。他或许是明白自己必须对这个现实问题进行处理,可是他偏偏不明白从马上得来的国家,决不能靠“马上”的思维来治理。其对于各国的文化没有容纳的度量,对于他的臣民的思考,他没有尊重,他只希望他们以他喜欢的方式进行思考,学习他认为对的文化。偏偏不明白求同存异才能真正的长治久安,于是悲剧也就发生了。
一.攻守不同道
1.一统天下,未统文化
令人遗憾的是,秦国虽然最终完成了在军事上的统一,可是并没有真正的彻底消除战国时期七个国家分别有自己不同的族群,在不同的诸侯统治下,曾被不同的制度统治过,而他们也有着自己不同的风俗习惯等一系列文化差异的问题。
当时地处关中的秦国和东方六国在风俗文化上的差异自然是一种必然的现象,甚至在政治上本来就是有六国的遗民与秦朝统治阶级的对立。我们其实可以发现,秦始皇其实是这个问题有着很明确清晰的认知。早在其攻打山东六国的时候他就有意识地把一部分山东六国中的旧贵族和一些有地位、富有的人强制迁居到当时秦国的中心地,也就是关中的咸阳的附近,可是此举更多的却是方便对于这些人的监视和加强对于他们的控制。而不是想要在文化中,取得一个平衡点。
秦朝在实现了统一的时候,实现了对于度量衡、文字、货币等一系列于国家有利的统一规范。可是我们都不能忘了,这样的规范是利用秦的文字完全替代了其他几国的文字,用秦的各种来完全实现了对于整个国家的规范,也就是可以说,实际就是很直接地采用秦的文化完全替代了其他各国的文化。
有学者认为,秦始皇征服六国和当时周对于东方的征服是不一样的,因为秦国的士兵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构成我们在政治上所说的征服统治阶级,而在这同时也并没有建立起征服战败国遗留下的百姓的封建制度。但是,秦国虽然结束了战国,拥有了天下,但是他的政治等方面都没有随着一统天下的完成而与时俱进进行更改和调整。当时在位的秦始皇并没有明白攻占天下和守住天下不是一个道理,不能用一样的思路来完成的这个道理。其在用绝对的武力手段完成了对于山东六国的军事、政治的统治之后,并没有成功地利用他的思想并借助一定的强制手段来最终完成其对于拥有着不同的文化风俗的其他山东六国的文化的完全统一。亦或者说是其过度地使用了强制的手段企图实现文化的相同,最终适得其反。
二. “焚书”现君主无“存异”胸襟
1.意在实现文化的绝对统一
焚书坑儒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大重要案件,秦始皇和提议者李斯也因为这件事情会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被后人诟病。虽然据现在一些相关的学者认为,当时的秦始皇坑杀的并不是什么“儒”,也不是什么学派的主要影响人,反倒可以说是一群没有任何知识能力的江湖骗子,所以我们在这里就仅仅提及其“焚书”这举动的一些巨大伤害,“焚书”是绝对的事实,或许最开始“焚书”的最直接的动机并不是想要对于文化进行毁灭,其最希望的还是对于言论进行绝对的控制,从而达到文化的完全“秦化”。也就是说在秦始皇等人看来,想要对于言论实现绝对的控制,就要实现文化的绝对一样,而历史证明他们要的“一样”,太过于霸道,从一定程度上,也就注定了这个历经太多代才得到的天下,要葬送在这样的只有“同”,存不下“异”的霸道中。
2.“焚书”的提出
当时的丞相李斯冒着死罪向皇帝进言道,古代的时候没有实现统一所以说话做事才会屡屡引用古人,使得到了现在人们只愿意欣赏自己私下来学习的东西,并对朝廷的一些制度大加指责。而到了现如今皇上已经完成了对于天下乱局的统一,对于天下是非对错的判定,理因就应该完全取决于皇帝一人。
然而,当今的天下,私学却屡屡对朝廷制定的法令多加非议,教导学生在朝廷有法令下达的时候,就依据自己浅薄粗鄙的知识对之进行讨论。甚至有的大臣在入朝的时候会在心理指责,在下朝之后去街头巷尾进行批判,同时也在君主的面前夸耀自己的才思,求取功名利禄,追求不一样的学说,以此来抬高自己的身价,在民众面前带头制造各种诽谤的言语。如果不对这样的言行进行一定的禁止,那么就一定会降低君主的威势。于是,其希望秦始皇可以让史官把不是秦国的所有典籍全部焚毁。而秦始皇批注了李斯的建议,第二天,文化的浩劫开始了,全国焚书。
据相关的文献讲解当时的惩罚条例是,如果在焚书的指令下达到了三十天的时候,还没有按照要求对于书籍进行烧毁的,就要被在额头或者脸上刺字,并接受白天守卫城门,晚上建筑城门长达四年的惩罚;聚众谈论诗词书籍的人会被当众斩首;用过去的一些思想来非议现在的甚至会直接被灭族。从这样严苛的刑罚我们可以发现,秦始皇此举的目的是想要借此一次性根除百姓等人对于国家大事议论的所有潜在可能,达到其完全的专制。
3.“焚书”终“焚国”
我们可以明白这就是不折不扣的文化专制主义,这肯定是不合理的,而在制定者的眼中多半也是自认为理直气壮的。可是,在青铜的、物质的武器被没收之后,文字的、思想的武器也全部被上交了。枪杆子和笔杆子都被完全地控制在了秦始皇和李斯这样统治阶级的手中,可是这样,他们的帝国真的就是无坚不摧的了吗?
事实证明忽视了文化在政治中的作用,企图通过强制的手段使得其他各国的百姓在其的强迫下完全认同秦文化,在文化问题上没有“求同存异”的胸襟的帝王,他的统治从来都不可能持久,而历史的车轮更不能由一个独裁者的手指来进行拨动。
在知识分子拿起拥有批判能力的笔作为讨伐秦的武器之前,被暴政统治着的最底层百姓就已经忍无可忍、退无可退地采取了武力的手段来告诉这个时代他们的不满。陈胜,一个最底层农民的儿子,一个最好控制的士兵,在逼迫无奈的情况下发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大秦自认为固若金汤的统治便从此万劫不复。
二.秦文化与他国文化未能互相尊重
1.秦朝人分两种
而到了秦朝末年的时期,反秦战争爆发的地点极其主要的活动区域都是在山东的地界,也就是说其主要发生在秦和楚之间。这其中有一大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楚人的习俗和秦国的法律所存在的差距是最大的。所以,在秦朝用强制的手段把秦奉行的法治文化推行向全国各地的时候,楚地的百姓对于其的不满情绪和妄图推翻其统治的心情是最强烈的。
也就是说,如果当时的秦朝统治者意识到楚地的百姓因文化因素对于其的极端不满而因地制宜,对于该地的统治及对于文化方面的桎梏可以采取“求同存异”的方法,或许秦朝的统治不会那么短暂。而甚至到了现在有的一些学者认为,秦朝对于其他国家的百姓完全就是持有着一种征服、压迫和奴役这些人的态度。秦人完全还是考虑自己秦的利益,在他们的心目中,从某种意义上说,天下的人被分为了两种,一种是秦人,另一种是非秦人。其把天下的兵器都汇聚到了咸阳加以销毁,同时也把六国的富商都强迁到了咸阳,使得关中成了极其富庶之地。而承担各种沉重徭役工作的几乎全是原山东六国的子民。这些都无不证明秦在完成了天下统一之后,并没有对百姓一视同仁,反而差别很大。
2.他国对秦积怨已久
我们在前面说到,秦朝末年的反秦的起义大多都是发生在关东地区,而我们也很惊人地发现,各地联合反秦朝的局面竟然和战国时期各国对于秦代的对抗出现了某种意义上的历史再现。到了秦朝的末年,凭借之前战国时期六国的名号对天下百姓进行号召,仍能得到广泛的呼应,这也从反面证明了秦虽然一统天下多年,但是各国百姓对他的不满仍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六国的文化即使在“焚书”等这样强制的手段下也没有完全被征服或被消灭殆尽。
在陈涉第一次率领众人与秦朝进行对抗的时候,齐、鲁两地的儒生学子就做出了很积极的反应。他们带着孔子的礼器以及与儒家思想相关的文献投靠了陈涉,甚至孔子的后代也在这一行人之中,最终起义失败的时候还和陈涉一起赴死。其实之所以他们会对秦有那么大的怨恨也恰恰就在于“焚书坑儒”一举焚烧尽了他们对这个国家有认同感的全部可能。
三.小结
秦,只用了九年的时间,从王国变成了一个帝国;而其从一统天下到灭亡,却也仅仅只用了不到十五年的光阴。这样的结局是遗憾的,可是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也算是一种必然的历史走向。陆贾有一个反问在今成了名言,“在马上得来的,也能在马上治理吗?”得天下靠武力,治天下靠权力。刚刚在“马上”得到了天下的帝王,误认为朝堂还是自己靠着刀剑可以驰骋的战场,他使用绝对的武力企图让他的百姓用他喜欢的方式来进行思考,学习秦的文化。
从“焚书”一事,我们可以看出,秦始皇完全没有对于“异”文化容纳的胸襟。而与之文化冲突最大的楚人,也真的成了冲突爆发的首发地。在一统天下完成之后,秦朝仍是人分两种,秦人和他国子民。秦王没能一视同仁都视为自己的子民,而山东六国在其对自己祖先文化的完全坑害之后亦是积怨在心。文化在政治上的作用真的是不容小觑的,北魏孝文帝学习汉文化等历史事件也证明,一个选择了文化的,走了正确的文化路线的帝王是可以为其的统治添砖加瓦的。而只有对文化采取“求同存异”,愿意和敢于听见外界的不同声音的帝王,才能使得让他的国家得到长治久安。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829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