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是明代著名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他曾经在浙江绍兴的阳明洞里读书,所以人们都称呼他为阳明先生。
王阳明出身在一个官僚家庭,父亲王华做过南京吏部尚书。他十一岁的时候,曾随同父亲到北京读书。这期间,他出游居庸关,目睹了近在咫尺的鞑靼对京师的威胁。同时也不断听到京城附近有关农民起义的消息,引起了他的忧虑和关切。农民与地主间尖锐的阶级对立,统治阶级内部无休止的争权夺利,边防吃紧,国事腐败,使他感到有责任去担负起挽救封建统治的重担。
王阳明在二十一岁的时候中了举人。这时他开始认真地去做朱熹指出的“格物致知”的工夫。朱熹曾说过,一草一木都包含“至理”,必须要一件一件地“格”尽天下之物,才能豁然贯通,体会到完满的天理,最终成为圣贤。
于是,王阳明就从庭前的一丛翠竹“格”起,从早到晚,面对着这片竹子冥思苦想。坚持了“格”了七天之后,王阳明一无所获,反而病倒了。这时,王阳明对朱熹所指出的做圣贤的道路开始困惑和怀疑了。对于一棵竹子尚且不能格,何谈天下之物?在他考中进士之后,索性告病还乡,躲到阳明洞中静坐修道去了。也就是这个时候所接触到的佛教禅宗的主观唯心主义,给他后来创立心学以直接的启示。
正德元年,王阳明的政治生活发生了逆转。他为了援救南京科道戴铣等人,他得罪了控制朝政的官宦刘瑾,被廷杖下狱,然后贬谪到人迹罕至的贵州龙场驿当驿丞。从一路青云的世家子弟变成一个荒野的流徒,这时的王阳明,才真正感觉到需要内心的解脱。
于是,他日夜静坐,体会“圣人处此,更有何道?”据说,他在一个夜晚突然顿悟,终于洞彻了“格物”的道理。这就是:一切的知和理,都在我的心中,天下本来无物可格,原先格竹求理,是走错了路啊!也就是这个时候,王阳明从程朱的客观唯心主义走向了带有明显禅宗色彩的主观唯心主义。
刘瑾垮台后,王阳明的政治地位逐渐上升,也因此有了施展自己抱负的机会。
正德十一年八月,兵部尚书王琼对王阳明的才能十分赏识,在王琼的推荐下,王阳明被提拔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等地。当时的南中地带盗贼蜂拥四起,以谢志山等人为首的多数盗贼占山为王,并时常侵犯周边州县,搞得民不聊生。
王阳明到任后,得知官府中有不少人是盗贼的耳目,于是责问年老而狡猾的仆役,仆役不敢隐瞒,如实坦白。王阳明赦免了他们的罪过,令他们刺探盗贼的情报,因此而掌握了盗贼的动静。王阳明亲自率领精锐进行围剿,战斗中假装撤退,而后出其不意进攻,连破四十余寨。之后又多次发起攻击,斩获敌军上万人,荡平了为患数十年的盗贼。附近州县的老百姓都称他为神。
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据说消息传到北京后,朝中大臣都震惊不已,只有王琼十分自信地说到:“王伯安在江西,肯定会平定叛军。”
当时的王阳明,在得到朱宸濠叛乱的消息后,立即赶往吉安,招募义兵,发出檄文,出兵征讨。在出兵之前,他先来个疑兵之计,迷惑叛军,为自己调兵遣将争取时间。他深知如果宁王顺江而下,南京肯定不保。于是他就假装传檄各地至江西勤王,声称将会集结十六万人马进攻宁王的老巢南昌。宁王心生疑虑,一直按兵不动。
在等了十多天之后,宁王探知朝廷根本没有派那么多的军队来,才发兵逼近安庆。而此时王阳明的军队已经集结完毕,在得知宁王留守南昌的兵力空虚后,便立即率兵攻打安庆,使得宁王回兵救援。最终双方在鄱阳湖决战,历经三天,宁王战败被俘,叛乱历时三十五天后宣告结束。
这两件事和王阳明的心学一起,受到了当时以及后来许多封建士大夫的推许。在直接用武力维护封建统治的过程中,王阳明进一步发展了他的主观唯心主义学说,他把自己恪守和大力提倡的封建道德观念,概括为“良知”和“致良知”的哲学概念,最终完成了他的哲学体系。
在当时社会普遍尊崇程朱理学的情况下,王阳明公开举起反对朱熹的旗帜,打破程朱理学僵化的教条,发挥了活跃人们思想的作用。后来的一些进步思想家,从王阳明的心学中,吸取了养料,在他所开拓的思想道路上,向前迈进。
免责声明: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820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