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日本拍了部让孩子变聪明的神作:排名前1%的孩子,靠的是思维方式

日本拍了部让孩子变聪明的神作:排名前1%的孩子,靠的是思维方式

本文为作者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有一天,我家宝贝浅浅兴奋的拉我去抓蚂蚁,我一脸迷惑,问她的时候她只说抓到再告诉我,这小鬼不知道又搞什么花样,只能耐着性子陪她去抓。

抓到了几只蚂蚁以后,浅浅又兴冲冲的拿来一张纸和一支笔,然后开始神神秘秘问我:“妈妈,问你一个问题,我在纸上画一个圈圈,再把蚂蚁放在这个圈圈里,你猜蚂蚁会不会爬出这个圈圈?”

我当时的反应是这个孩子怎么问了一个这么傻的问题,这不是很明显吗?“蚂蚁会爬出来吧,毕竟只是画个圈圈而已。”

浅浅噗呲一笑:“那我们来测试一下吧,妈妈。”

然后浅浅开始在纸上画起了一个圈,把蚂蚁放在圈圈里,结果令我惊呆的是蚂蚁就在圈圈里转来转去,竟然出不来了!

“妈妈,你猜错了哦”浅浅邪魅一笑,我感觉我的智商受到打击,不过打击就打击吧,倒是好奇浅浅怎么会知道这个,然后浅浅用搞怪地语调大声冲我讲:“因为你没看《像乌鸦一样思考》啊!”

娃打开iPad给我献宝,原来是日本NHK教育频道专门为小朋友打造的一部科教纪录片《像乌鸦一样思考》(Think Like a Crow),浅浅用来考我的知识就是从这里面获取的!

浅浅给我分享了这个记录片以后,打开了新天地一般,一发不可收拾,一家人看的津津有味,没想到这部记录片这么有意思!

要说为什么会很有意思,是因为这个片子真的是在引导我们独立思考,它最厉害的地方,就是通过有趣的动画和留有悬念的真人实验,启发了孩子主动思考,并且教会了孩子科学思考的四个步骤:观察、假设、实验和评估。

《像乌鸦一样思考》(Think Like a Crow),每集10分钟,一共20集。里面的“乌鸦思考法”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启蒙和锻炼孩子科学认知的妙招。

纪录片的片名取自伊索寓言,乌鸦巧妙地利用鹅卵石喝到罐子底部的水的故事。

“乌鸦喝水”这个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但这并不是一个偶然,实际上,乌鸦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动物,在使用工具前和使用的过程中,它都会进行复杂的思考。

在BBC一期特别节目中,英国科学家专门为乌鸦设计了一个测试,要顺利通过这个测试,乌鸦得完成八个步骤,连顺序也不能错。这个测试,专家认为是:“有史以来最困难的动物智力测试。”

听起来是不是很困难?但对于乌鸦来说一点也不难,它在几分钟内就完成了。也有很多实验证明,乌鸦有运用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

英国剑桥大学动物学家伯德表示:

“乌鸦具有一定的先天智慧和复杂的思考能力,能主动思考问题并即兴使用工具,在遇到难题时可以推理解决问题,通过反复尝试直至取得成功。”在感叹乌鸦智商的同时,我们是不是应该向乌鸦学习,学会“像乌鸦一样思考”呢?

每个小朋友通过思维练习,都可以变得像乌鸦一样聪明,因此,这部纪录片在日本,也被大家称为:能让孩子变聪明的神作,完败80%以上动画片!

引入国内后,很快就受到了国内家长的热捧,不过主动思考可比被动吸收知识难很多,习惯了有答案的爸妈忍不住“哭诉”:

“真的是逼死强迫症系列啊,每看完一集都要陪娃网上疯狂搜资料……”

不过,大家一边喊着痛苦,一边却真诚表达了赞赏,在豆瓣打出了9.4的高分。

要知道从小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是孩子极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但什么是‘独立思考能力’,怎样才能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呢?”

排名前1%的孩子,不是靠天赋,不是靠智商,往往靠的是思维方式。

爱因斯坦就曾说,“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从小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是孩子极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

简单来说就是:不是寻求某个由谁订定的标准答案,而是深入思考,主动求出解答的能力。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就是教会孩子“如何思考”和“思考什么”的过程。

如果我们习惯于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时间一久,孩子的思考力逐渐弱化。当孩子对“灌输式学习”厌烦时,很可能会出现一个可怕现象:“学习终点”,即孩子离开学校后就不愿意学习了。

不过,我们孩子在学校课堂上接受的大多是传统的“输入式教育”,很少有自发思考的机会。

从这个角度看,这部片真是非常好的课外补充资源,强烈推荐爸妈们陪娃一起看(5岁及以上娃观看毫无压力),每天十分钟,做个思维小练习,让小脑袋主动运转起来,越练越聪明!

这部纪录片每一集都由四个部分组成,包括:

在观察中思考、德德尼翁动画、苍井优的思考练习和一个小如芝麻的发现。

接下来,我就挨个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一. “在观察中思考”

首先,纪录片第每段提供的实验都来自我们生活场景,其中蕴含着很多有有趣的细节,比如太阳光和影子,转动的笔盖,卷尺设计问题……

每个实验基于日常的现象,启蒙孩子学会在观察中思考。能培养孩子们的好奇心和细心观察的习惯。

场景一,太阳光把杯子影子投射到墙上,这时候你的手指头影子接近杯子的影子,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观察杯子的影子。

当手指的影子伸到,在杯子影子前面时,发生了什么变化?

手指的的阴影竟然会被杯子的影子吸过去了?

人手的影子放到杯子后面会怎么样?

杯子影子被被手指吸过去?

用笔的影子看的更清楚。

每次看完这些现象,都觉得好神奇,但可恶的是,不给答案,没有答案,反复新的尝试,就是没提示,要知道为什么?你自己想去……

笔盖转动的时候,会有什么现象出现?

转动它能看到哪一头的图案呢?

换个按压方向转呢?

????不知道为什么?自己来试试好了……

观察卷尺的顶端铁片——

为什么不是固定的?

想到为什么要这样设计了吗?

没有深奥的道理,连实验道具都是到处可见的生活用品,或者自然现象,在不同的角度或者另外的运行方式下,就会得到完全的意外的发现。

每次看完实验都感叹,创作者在观察生活细节时候用到的探究和奇思妙想,对孩子来说不亚于发现一片新大陆,用一句老掉牙的话,生活中不缺乏美,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

看完这片纪录片,你就可以说,生活中永远不缺乏科学发现,缺的是细致的观察方式,永远充满好奇的眼睛。

二. “德德尼翁动画”

其次,纪录片要告诉我们假设的思考方式。

每集的第二部分是一个叫「德德尼翁」的小动画,动画里3个小人会遇到各种难以理解的现象,在里面常常出现的场景看着都很平常,L形的管子,放进一颗红球,马上就能滚出来的。

可是另一个管子,放进一颗红球,出来的却是一颗白球?

再把滚出来的白球放进去,出来的还是白球,再来一次还是白球,管子里到底有什么?

白球到底在什么地方呢?

原来……

三个小人总是有这很多可爱的脑洞,看这段的时候,也可以先暂停一下和孩子谈论下,可能出现的内容是什么?

树干啥垂下来的绳子和小圆木圈是在做什么用的呢?

是给小松鼠荡秋千的?

是用来晾衣服的?

原来……

用木棍拉过来圆环,挂在门上,这是一个不让门关上的装置。

偷东西的小老鼠钻进了地洞,又从不同的洞口钻出来,是因为这是一个四通八达的地下通道吗?

只有三个人总是抓不到啊?!

呵呵,其实是……

假设的过程,不但是需要细致入微的观察,同时还要大胆的想象,「假设」能够帮助我们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无论脑洞有多不现实,都是在激发你的大脑有数不清的创意。

而这些想法无论是大或者小,有没有现实意义?

这种过程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很有趣的游戏,也能启发成年人固定的思维方式。

三. “苍井优的思考练习”

第三部分对应的是科学思考最后的两步:实验和评估。主持人会提出问题,然后用实验演示给孩子看,其中有很多物理的原理,和空气的阻力,惯性运动模式……

主持人会给你三个不同的选择,提供了几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很惭愧的说,几乎80%的时候我都推理错误。)

实验一:

用玻璃罩子盖住来。两根一长一短的蜡烛,那一根会先熄灭呢?

选择:

①短的先灭。

②长的先灭。

③一起灭掉。

实验二:

铁盘子和气球从同一高度掉下来,铁盘子先掉下来,气球后掉下来。

如果气球放在铁的盘子上一起落下会怎么样呢?

选择

①盘子先掉,气球后落下。

②两者同一时间落下。

③盘子先落下,气球往上升,再落下。

实验三:

把一个氢气球固定在一辆手推车上,推动手推车。

气球会和手推车成相反的方向,往后移动。

实验用一个透明的塑料箱子罩住气球,在推车子,气球会往哪个方向运动呢?

选择

①往前倾斜。

②往后倾斜。

③保持直立不倾斜。

虽然很多爸妈吐槽,干嘛讲一半留一半,搞得大人和娃都意犹未尽。

我觉得,这正是纪录片的策略所在呢。

不直接告诉孩子原因,而是用实验勾起孩子好奇心,再给出一些简单的提示,让孩子自己去思考背后原理,把思考的方法教给孩子,而不是告诉他们一个"正确答案",很好地诠释了教育的精髓: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四.“小如芝麻的发现”

这是纪录片的最后一个环节,用生活中微小的,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启发孩子思考与发现,比如,下面这个小发现,相信大家日常都有遇到过,只是很少有人会像片中的小男孩那样,琢磨一下为什么。

当我们合上签字笔的笔盖时,总是会听到喀嚓一声,这是为什么呢?

仔细看看笔盖,你会发现一些小小的凸起,隐蔽的防脱落设计,这就是喀嚓的原因。

再看看这个。

小男孩吃甜板栗的时候,突然发现,板栗的形状很有意思,有的板栗一面是扁平的,有的则是圆鼓鼓。

会不会是这样呢,两个平面合起来,说不定就是这样,三颗栗子抱团,生长在栗苞中。

大吃货和小吃货们,吃糖炒板栗时,你们会有这样小小的观察和发现吗?反正吃货我这些年来,累计吃掉的板栗少说也有十多斤啦,却从没思考过这样的问题,真是汗颜啊。

以后一定要陪孩子一起多看多想,原来生活中的小物件,背后藏着那么多有趣的原理。

短短两分钟的呈现与国外推崇的PBL教学内涵不谋而合,都是把教学内容与实践经验所碰到的问题整合起来,这些实践主要聚焦于日常生活。

我们常说,PBL这样的概念太宏观了,都不知道怎么在家庭教育中实践,这部纪录片正好就提供了非常清晰、落地的指导,解决了家长的困惑!

怎么样,大家看完介绍后,是不是觉得很有趣呢?话说日本在教育投入和教育创新方面,还真是有蛮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他们从幼儿园、小学开始,就非常注重孩子的思维培养。

希望每个看完纪录片的孩子,都能做一只“爱思考的乌鸦”。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81598.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