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曹相国世家》:"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萧规曹随”这个成语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它出自《史记·曹相国世家》:"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意思是比喻按照前人的成规办事,一成不变。演变至今,这个成语已经变成一个贬义词,不过在当时,这个成语里的由来可是一段佳话。
曹参像
曹参,泗水郡沛县(今江苏沛县)人。他是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政治家,汉朝第二位相国,史称“曹相国”。在刘邦做沛公开始起事时,曹参就以中涓的身份跟随高祖,征战无数,立下汗马功劳。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六年)时,汉高祖刘邦把平阳的一万零六百三十户封给曹参作为食邑,封号“平阳侯”。
汉高祖刘邦 影视剧照
曹参在初为沛吏时,就与萧何相交甚厚。汉高祖刘邦起事后,曹参经常领兵出征,而萧何为丞相则镇守关中,两人一人为将,一人为相,之间产生隔阂。等到天下一统开始分封诸侯及定功臣名次时,将相始生嫌隙。但即使如此,两人仍相知甚深。
在惠帝二年时,名相萧何病重,眼看就要不行了,汉惠帝亲自前往探慰,并希望萧何去世前能给自己推荐一个得力人选,一番嘘寒问暖之后,惠帝问道:“您百年之后,谁可接替你呢?”萧何便向惠帝推荐了曹参。
萧何 影视剧照
萧何死后,曹参接替萧何做汉朝的相国。他当上相国之后,一切都遵循萧何指定的规约,上朝时很少有奏报,下朝后就喝酒聊天,日子好不快活。就连那些看不过去想进说的官员,也都被曹参拉过去喝酒,直到他们都喝醉之后,才让他们离开,他们连自己想说的话都忘记了。
刚即位的汉惠帝看不下去了,他左思右想也不理解曹相国整天喝酒聊天是为了什么,只以为是曹相国嫌他太年轻了,看不起他,但他也没有办法,只能干着急。
韩信
惠帝便找了一个机会,找到了在朝中待任中大夫的曹参的儿子曹窑,让他回家时候去试着问问他的父亲,并且不让他透漏给曹参这件事是惠帝的意思。曹窑接受了皇帝的旨意,回家后便找了个机会,一边侍候他父亲,一边按照汉惠帝的旨意跟他父亲闲谈。
曹参听了他儿子的话后,不仅大发脾气,大骂曹窑一顿,还一边骂一边拿起板子把儿子狠狠地打了一顿。
楚汉争霸
惠帝听闻这件事后就更加感到莫名其妙了,不知道曹参为什么会发那么大的火。于是在第二天上朝,汉惠帝便把曹参留下,责备他说:"你为什么要责打曹窑呢?他说的那些话是我的意思,也是我让他去规劝你的。"
曹参听了惠帝的话后,立即摘帽,跪在地下不断叩头谢罪。汉惠帝叫他起来后,又说:"你有什么想法,请照直说吧!"曹参想了一下就大胆地回答惠帝说:"请陛下好好地想想,您跟先帝相比,谁更贤明英武呢?"惠帝立即说:"我怎么敢和先帝相提并论呢?"曹参又问:"陛下看我的德才跟萧何相国相比,谁强呢?"汉惠帝笑着说:"我看你好像是不如萧相国。"
汉惠帝
曹参接过惠帝的话说:"陛下说得非常正确。既然您的贤能不如先帝,我的德才又比不上萧相国,那么先帝与萧相国在统一天下以后,陆续制定了许多明确而又完备的法令,在执行中又都是卓有成效的,难道我们还能制定出超过他们的法令规章来吗?"
接着他又诚恳地对惠帝说:"现在陛下是继承守业,而不是在创业,因此,我们这些做大臣的,就更应该遵照先帝遗愿,谨慎从事,恪守职责。对已经制定并执行过的法令规章,就更不应该乱加改动,而只能是遵照执行。我现在这样照章办事不是很好吗?"汉惠帝听了曹参的解释后说:"我明白了,你不必再说了!"
汉高祖刘邦 影视剧照
曹参在朝廷任丞相三年,极力主张清静无为不扰民,遵照萧何制定好的法规治理国家,使西汉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日渐提高。他死后,百姓们编了一首歌谣称颂他说:"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史称"萧规曹随“。
因此不得不说萧规还是非常有智慧的,“萧规曹随“也并非封建时代的陈旧做法,在21世纪的今天也有部分的借鉴意义。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813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