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从来没有听说过彼得·凯尔纳的名字,这毫不奇怪,即使他已是福布斯富豪排行榜里名列前90位的亿万富翁。
但是你一定听说过他的公司名字:捷信。9年间,在中国积累了5000多万客户,国内的市场占有率达到28%,累计发了约合人民币960.68亿元的贷款。
在堪称极简主义风格的零星报道里,用于这位捷克首富的形容词是“很少为人所知”。实际上,他的PPF集 团,早 在2004年就已进入中国,并在2010年拿下了首张外商独资消费金融牌照。
彼得·凯尔纳
A.潮涨时的第一桶金
低调,是几乎所有福布斯排行榜里的中东欧小国富豪的共同风格,比如波兰、乌克兰以及哈萨克斯坦。
彼得·凯尔纳也不例外。网络上,他的照片几乎都是一张身着淡蓝衬衫、蓝色条纹领带、满脸胡子茬、露齿微笑的大头照,或是根据这张照片手绘的画像。
公开资料显示,1964年,凯尔纳生于捷克共和国(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1986年毕业于布拉格经济学院产业经济系。1990年,26岁的凯尔纳开始和几个朋友一起经营办公用品,靠进口日本的理光复印机赚到了第一桶金。
彼时正值东欧剧变期间,“天鹅绒革命”之后,根据1991年2月26日通过的法律框架,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决定将国有公司逐步私有化,办法就是证券私有化,所有的捷克斯洛伐克居民都有权利参与证券私有化的进程。
政府把大中型公有企业估价分股,交纳登记费后,所有捷克公民都会领到一张含有1000个投资点的投资券,用来购买公有企业股份。
这种全民均分股权的方式最大的弊端就是股权过于分散,于是捷克政府设计了投资基金制度,鼓励成立投资基金公司。公民可以有两个选择:直接购买公有企业股份,或是将他们手中分到的投资券向投资基金兑换成私有化证券,成为基金股东。基金用私有化证券购买企业股份,获取投资回报,然后再向投入证券的公民分红。投资于基金的公民不再享有企业的股东地位及相应投票权,投资基金成了企业的大股东。
1991年9月,凯尔纳成立了他的第一家投资基金——捷克“第一私有化管理基金”,注册资金仅有10万捷克克朗,约合3300美元。凯尔纳任主席,另外两位董事会成员是常务董事米兰·温克勒和彼得·茹达尔。
B.第一个登上福布斯榜的捷克人
此后,凯尔纳从一家国有玻璃厂“斯克洛联盟”那里获得了资金支持。“斯克洛联盟”的一名董事会成员将凯尔纳介绍给了董事会,凯尔纳因此以债务增长和资本增值的形式获得了2000万捷克克朗的投资。到了1991年11月,“第一私有化管理基金”的注册资本已经上升到了660万克朗,也就是22.6万美元,同时茹达尔的位置被“斯克洛联盟”的首席财务官所取代。1992年3月,公司的名字正式缩简为PPF。
通过一系列成功的广告运动,PPF获得了第一波私有化浪潮所有证券投资点的1.4%,跻身最成功的第11个管理公司。1992年,PPF购买了超过200家公司的股票,价值50亿捷克克朗。
在第二波私有化浪潮中,PPF获得了所有私有化证券投资点的2.1%,位列最成功集团的第九位。
1995年和1996年,PPF拿到了捷克最大的国有保险公司Ceska Pojistovna20%的股份,当时这是一个快要被坏账压趴下的保险公司。凯尔纳一共投入1.7亿美元的投资组合用于挽救公司,通过和持有该公司30%股权的IPB银行合并,凯尔纳在1996年实现了对捷克保险业的控制。此时的他大学毕业十年,32岁。
经过重组,Ceska Pojistovna保险变成了凯尔纳的“印钞机”,2006年,其利润高达3.62亿欧元。评估机构当时评估该公司市值27亿美元,这些钱不仅帮助PPF集团的其他企业进行融资,还让凯尔纳一跃成为当年福布斯富豪排行榜上第一个捷克亿万富翁。
由于捷克狭小市场的限制,Ceska Pojistovna的股票已经很难有空间继续增长。凯尔纳开始考虑卖掉Ceska Pojistovna或者将PPF上市。最终,他和意大利的忠利保险成立了合资企业,建立起欧洲东部和中部地区最大的保险公司。忠利拥有新公司51%的股份,PPF的股权则是49%,凯尔纳成了忠利的董事会成员。为了获得相应股权,忠利要付给PPF11亿欧元。新的合资公司业务范围涉及除捷克之外的斯洛伐克、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乌克兰、俄罗斯等国。
C.重塑中东欧地区媒体的大亨
凯尔纳最为人知的成功案例是一宗媒体交易,因为过人的眼光,他轻易地赚到了一大桶金。
从1994年开始,捷克最大的商业电视频道“新星”(NOVA),一直控制在美国化妆品巨头罗纳德·劳德和他的合伙人捷克商人弗拉基米尔·泽莱兹尼手里。1999年,因为劳德试图出售电视台来为他的媒体公司筹集现金,和泽莱兹尼的合伙关系彻底崩溃。泽莱兹尼关掉了“新星”电视台的信号,带走了多数员工,开始在一个新的总部播出节目。
劳德因此起诉,索赔5亿美元试图把电视台收回来。这个时候,凯尔纳跳了出来,他投资1.6亿美元给“新星”,这个数字足以使他成为主要控股人。劳德终于打赢了官司。5年之后的2005年,他把电视台买了回来,付给凯尔纳的是5.3亿美元的现金,凯尔纳“把不幸事件转化成了3亿美元的财富”。
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给私人投资者和很多国家的经济状况带来了大麻烦,但对于凯尔纳这个擅于低价买入高价卖出的交易高手来说,经济低迷正是他的好时代。
他在媒体行业的并购步伐明显加快,其频繁交易的程度甚至超过了默多克,有人说这样的举动似乎要说明他能够重塑中东欧地区的媒体企业。
2009年,凯尔纳投资1400多万美元创建了一个每周出版的纸媒和一个网站,横跨捷克10多个城市,名为“我们的致词”。其中30%的内容都是公益的,多由当地居民上传,低成本低工资运作使这样的媒体模式颇为有利可图。“这样的模式可在其他地区推广。”凯尔纳说。他还花4200万美元买下了欧洲新闻出版公司。目前更多的交易仍在进行之中。
如今的凯尔纳拥有一架湾流G500私人飞机,住在捷克境内伏尔塔瓦由捷克建筑设计师约瑟夫·普莱斯科特设计的住宅里,这座住宅曾获得捷克建筑师协会颁发的多种奖项。他还是捷克独臂摄影大师约瑟夫·苏德克摄影作品最大的收藏者之一,苏德克一生的摄影创作都以布拉格和布拉格的城堡为题材,而凯尔纳的生意也从来没有和这个地方脱钩。
D.深耕中国6年拿下首张牌照
中国也是凯尔纳关注的市场。
公开资料显示,2004年4月,捷克共和国总统克劳斯访华时,捷克PPF金融信贷集团公司成员也随团来华。此后,PPF开始进入中国信贷市场,计划针对个人消费者开展消费信贷、人寿保险和小型融资等服务项目。
近几年,凯尔纳开始频繁飞往中国。这位捷克富翁在中国的商店和市场里到处转悠,以便知道这里正在出现的中产阶级都在买些什么,以及怎样付费。
他想看看在这个人口众多的消费大国,新兴的中产阶级的支出模式是否来源于消费贷款。这样的模式已经发生在1985年的布拉格,如今能否在深圳复制。
“我想,这是在每一个国家都适用的原则,每一个人都希望利用信贷来购买电视机或者冰箱。”
模式很简单,吸引那些因为收入太低而被传统银行忽略的消费者,给他们第一笔消费贷款去购买商品,例如电视机、洗衣机。那些及时还款的人,将会被吸引来购买更多的公司金融产品,比如信用卡。当他们变得更加富有,那么就可以办理家庭信贷业务,给第一辆车办理贷款或抵押贷款,那之后,一系列的现代金融服务就可以跟上,比如保险。“我想我们相比较其他人来说有更大的成功机会,因为我们更了解这些市场。”凯尔纳说。
9年间,在中国积累了5000多万客户,国内的市场占有率达到28%,累计发了约合人民币960.68亿元的贷款。
究竟是谁在向捷信借钱?
——中国三四线城市的中低收入群体。
这部分群体由于收入、职业等限制,并非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眼中的优质客户,难以获得银行贷款。但“上帝堵上一扇门,商人就会开一扇窗”,这部分人群成为捷信的目标用户。
回过头来看,下沉市场的这块蛋糕,捷信可比现在这些互联网公司早早吃上了。
“当时中国手机产业正处于暴涨期,深圳年轻的打工仔们都渴望拥有一部智能手机,而捷信的小额贷款正好能帮他们实现愿望。”
目前捷信集团拥有超过42万家销售点,其中中国近24万家,这些销售点主要位于三四线城市,尤其是三四线城市的OV手机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809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