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要事第一:优质生活,从管理时间开始

要事第一:优质生活,从管理时间开始

有时候,你有没有感觉自己很


相信大家有时也会遇到这样类似的焦虑情形:


还有一个月就要六级考试了,自己还没有开始准备复习;答应下周给学弟、学妹们做的一场学习经验交流会的PPT还没做;两周之后有一门专业基础课的考试,而这门课也还没开始复习;尤其是今晚,另一门专业课的老师突然通知将他之前顺延的三节专业课调到了明晚,而且这次课是这门课的最后一次课,会划考试重点,也会交上节课布置的大作业,这个大作业自己打算是这个周末写的,而自己原本和朋友约好明晚去外面的。要是没有这个通知,你打算的是今晚和里面开视频的,毕竟你已经1个月没给家里面问好了。还有就是如果要选择今晚做作业的话,今晚约小伙伴例行跑步的安排就又得推后了。想到这里,心里面难免又有点落寞,今晚的游戏又该不该打呢?


忙碌的自己


遇到突然到来而且不得不做的事情,确实能让我们感到焦虑不安。之前的计划安排不得不重新调整,还有更无奈的是为了安排这个不得不做的事你也放弃了当下要做的另一个重要的事情。试想一下,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又会怎么做呢?


我们总是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做更多的事,可是究竟怎么做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时间利用率,还能把每件事都处理的很好呢?


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个小故事,这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作者,管理学大师史蒂芬.柯维在提到要事第一的时候所做的一个实验


史蒂芬·柯维《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


01 石头和沙子装入木桶实验


这个实验是一个现场实验,是史蒂芬.柯维在现场演讲的时候,邀请观众参与的实验

实验素材:许多块大石头、小石头、一些沙子和容纳这些物品的木桶

实验要求:将上述三样物品都放入桶中,并且放入桶中的三样物品的高度不能超过木桶的高度


木桶实验原始素材

实验刚开始的时候,史蒂芬.柯维邀请观众将上述的3样物品全部放入木桶中,现场有许多观众都开始摇头,因为似乎大小石头和沙子的容量明显是比木桶要大的。尽管如此,现场还是有观众选择了尝试

这位观众按照沙子——小石头——大石头的顺序,将3样物品放入桶中。最后在把大石头放入了桶中时,发现倒数第2块石头放不进去,于是又拿起桌面上的另块开始尝试,当他看到这块大石头的背面写着家庭的时候,于是又拿起刚才放下的那一块石头,背面写着事业。这个时候,他陷入了艰难的选择阶段,家庭和事业其实都是很重要的事情,似乎放弃哪一个都是不合适的。实验到这里进行了一半,结果也和大部分观众的预测是一样的,这个木桶容纳不下所有的物品。


这个时候,史蒂芬.柯维告诉他按照大石头-小石头-沙子的先后顺序来放置。这位观众按照史蒂芬.柯维的建议又尝试了一次,最后真的将这3样物品装入了木桶中,最后在大家的惊呼声和掌声中结束了实验。


最优选择


看到这个实验,你是不是也感触颇多。如果把大石头比作重要的事情、小石头比喻成次重要的事情、沙子比喻成生活中的琐事,我们不难发现

  • 我们经常会被小事情缠身而错过了对于自己来说重要的事情
  • 对于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如果不提前计划行动步骤会演变成重要紧急的事情

为了不错过对于我们来说重要的事情,我们要先学会将事情按重要程度分类,之后再采取行动。可是事情的重要程度又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呢?这就需要引入时间管理矩阵来帮助我们分类了。


02 用时间管理矩阵把待处理的事情分类


1. 什么是时间管理矩阵

我们或许对时间管理矩阵模糊,但是对“轻重缓急”却是了解一二的。我们经常听说事分轻重缓急,轻重缓急之间关系的图形化定义如下图:

轻重缓急:待处理的事情中有主要的和次要的,有急于要办的和可以慢一点办的

用图形化语言表示即是:


轻重缓急关系四象限


按照轻重缓急的之间关系我们引出时间管理矩阵


时间管理矩阵图概貌


这个时间管理矩阵是一个二维的坐标图,分别以事情的重要程度紧急程度将平面分成了这样的4个象限。

重要性:以目标为导向,凡是有价值、有利于个人或者组织目标实现的事情都属于重要的事情

紧急性:指必须要处理的事情,拖延不得,有趣但不一定是很重要的事情

而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将我们事先列好的待处理的工作放到这4个象限中,可是该按照什么顺序来分类放置呢?

这就需要引入对这一矩阵图的定义规则


时间管理矩阵的定义规则

归属于各象限事物的举例

第一象限事物(重要紧急):与个人价值观相关且急于完成的事务,比如即将到来的考试、工作的最后期限

第二象限事物(重要不紧急):锻炼、人际关系、理财能力

第三象限事物(不重要紧急):朋友的突然邀约、不断显示的微信消息

第四象限事物(不重要不紧急):追剧、打游戏

:以上四点黑体字中的词代表时间管理矩阵的四个元素,简称矩阵元素


这一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时间管理矩阵内部矩阵元素的定义,接下来的内容从矩阵元素的联系和启发+矩阵的时间管理两个方面来完善时间管理矩阵这一知识体系。


2.矩阵元素的联系与启发

第四象限的事物是自己的舒适区;第三事物的事物具有一定迷惑性,事情来得急但是可以很轻松完成,我们也会轻易答应去做。第三、四象限的事物比较耗时间,会占用我们的时间。

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当在第三四象限花的时间较多,留给我们处理重要事物的时间就变少了。

第二象限的事物需要自己不断地投入精力和行动来促成事物向好的方向发展,如果第二象限事物放任不管,随着时间推移会转换为第一象限的事物。

比如锻炼这件事,如果平时不加强锻炼,体质会减弱,一旦天气变冷,就很容易感冒。


通过锻炼来增强体质


通过上述时间管理矩阵,我们不难发现

  • 象限的事物是当前必须要做的;
  • 处理完当前要做的事物,我们要把更多的时间放在第象限,因为这些事情是可以提高自己工作效率且能增加产出的,而且第象限的事情如果不制定计划有序完成,会转换为第象限的事情,到时候我们就又会变的疲惫不堪
  • 象限的事情一般是“不速之客”,突然到来的,我们要学会选择性拒绝,尽量少做;
  • 而对于第象限的事情一般情况下尽量不做,但这些事情的诱惑力还是非常大的,因此不做才能避免深陷其中;但是有时候我们刚处理完一个高度耗脑的工作,第四象限的事情也可以选择性做一些,适度放松一下也未尝不可。

至此我们已经了解了时间管理矩阵内部矩阵元素内容及之间的联系,可是还没有提时间管理的相关知识,接下来重点说明时间管理的内容


3.时间管理带给我们的启发

按照时间管理矩阵,我们来分析一下成功人士和普通人士对于时间的投入数据情况:


成功人士和普通人士对于时间投入的数据对比


可以发现成功人士与普通人士二者在重要且紧急的事情上的时间投入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成功人士把一大半时间都投入在了重要不紧急的事情上面,重点放在了可产生巨大产出或者具有前途的事情上;而普通人士则把大把时间投入在了不重要紧急的事情上去,至于这样做的原因应该也有抹不开面子或者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的原因


除了成功人士把大部分时间投入在重要不紧急的事情上这一点之外。我们还知道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将注意力集中的那些时间投入能产生更高效率的工作上,剩下的时间处理剩余的重要工作,也即时间管理上的2-8原则——投入20%的时间产出80%的工作效率。那么究竟什么是高效率产出的事情呢?比如高耗脑型劳动或者专注度高且产出比重较高的工作,一套试题、一个知识点、一份设计工作等。


4.用时间管理矩阵将本文开篇的的待处理事件分类

先将开篇的事务分类至时间管理矩阵有:


本文开头待处理事务分类

分类事务中,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因此对于朋友聚会来说,可能也会列入到第象限,可按自己意愿来分类。


整理一下这一小节的内容就是:

  • 整理出待处理的事情
  • 将事情按时间管理矩阵的定义规则来分类整理
  • 把大部分时间投入在重要不紧急的事情上
  • 把自己精力最集中的时间段投放在能高效率产出的事情上


到这一步我们已经将自己要处理的事情按时间管理矩阵进行了分类,问题的关键当几件紧急的事情同时发生时,我们又该如何面对呢?比如上文中的视频、上课、写作业和聚会同时到来时,先做谁?这就涉及到一个选择的问题。


03 通过NLP(神经语言程序)来认识自己所需,帮助自己做出选择


我们在面对选择困难时,一般有2种原因:

  • 面对待选择的对象概念不清楚
  • 了解待选择的对象,但是感觉不止一个重要,从而不知道怎么去

对于前者则需要了解待选择对象本身的知识;而对于后者则是本文重点。此时选择困难,不是因为对选择对象的内部不了解,而是自己的见识、认知限制了自己的选择。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选择。


神经语言程序


1.通过升维来提高认知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读高中,再拿起初中的一道数学题,会发现非常简单,脑海中甚至有两三种对这个题目的解法,可是你读初中的时候做这道题可不是这么想的。其实当你成为高中生再看初中的题目,就是一个升维的过程。你站在了另一个角度的角度,拥有了更多的经验,再看之前走过的路,自然会看通许多


直角系下的一、二、三维坐标


升维:提升维度,这里也可以指角度。当我们用习惯的思路解决一个难解决的问题时,试着从一个新颖的角度再看待这个问题,难题就会变得简单。从一个新颖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角度就是升维。


升维多个维度看问题


受升维的启发,我们引出NLP的概念,它也是升维的一种方式,只不过一切选择都是基于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做出的选择


2.NLP的概念

N:Neuro,神经;L:Linguistic,语言;P,programming,程序,全称是神经语言程序,乍一看这不应该是一种程序嘛,怎么会和升维有关系呢?也确实如此,NLP本身也是我们的语言对身心所起作用的程序。


提到NLP,不得不提一个人罗伯特·迪尔茨,他通过对NLP的众多概念和技巧的发展,提出了“逻辑层次”的概念来指导自己的思考和选择。

逻辑层次主张将自己的思考升高一个层次,因为真正决定我们行为的,并不是“行为”本身,而是那些比行为更高一层的东西。

我们先看一下逻辑层次是什么?


NLP逻辑层次概念

  • 环境层面埋怨环境):遇到问题归咎于环境、他人
  • 行为层面行动派、斜杠青年):遇到问题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认为自己努力还不够
  • 能力层面战术家):认为方法比问题多,具有将理论转换为实践的能力。站在这一层面可以解决客观选择的问题
  • BVR层面战略家):B-信念/世界观,一个个概念;V-价值观,那个更重要;R-原则,做人做事的原则。站在这一层面可以解决所有的选择问题
  • 身份层面觉醒者):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 精神层面领袖、伟人):利他主义,以改变世界作为人生使命

逻辑层次理论之间的互动关系:


逻辑层次理论之间的关系

这一套逻辑层次随着我们的认知加深和成长而升高。当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遇到问题,归咎于环境(环境层面);等到可以用自己的双手洗衣服、洗袜子,靠着努力可以做成一些事情(行为层面);在接受教育后,我们可以按照数学公式来计算存钱利润,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力层面);也具有了自己判别真善美的能力,对与一些绝对的是非对错深信不疑(BVR层面);可是在面对人生的抉择时,依然无法选择,我们就站在了身份层面,判别哪个更重要,自己更应该去做。而自己BVR的形成则和自己的身份有很大的关系,根据自己想成为的人来调整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为人处事的原则。至于精神层面则是很少一部分人可以达到的高度。


这套逻辑理论给我们的启发是:

  • 我们若想改变较低层次的行为、习惯或者想法,先改变更高一层的行为、习惯或者想法会更加有效
  • 在思考低层次习惯时,不要忘了站在更高层次的角度思考导致低层次习惯的根本原因


具体到本文中,我们面对多个重要的选择难以抉择的时候,不妨站在更高的层次分析一下具体该如何去做。


3.如何用NLP来指导自己做出选择

通过NLP的逻辑层次学习,我们应该了解一下这些行为层背后所代表的能力和价值:

家庭/亲密关系:和家人开视频

社交:与朋友聚会

事业:完成作业并按时上课


重要事情之间的选择


上述三件事情分别体现的价值层面家庭/亲密关系事业社交方面。基于此,我们要站在身份层面来分析一下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自己想成为一个孝顺的人,那么就会优先选择和家人视频,哪怕第二天再写作业;如果自己更够义气的人,则会选择明晚逃课,对于考试重点看一看同学们写的就可以了;而如果自己想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则会将和家人视频的时间再延后,临时告知朋友不能参加聚会,然后开始写作业,并准备明晚的课程。


即使你已经安排好了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可是处理事情的效率还是不够高。有时候心情不好,根本就不想做这个重要的事情;由于自己的选择导致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始终也没有做,但他们也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此时又该如何平衡呢


04 设置柔性周期来弥补当初拒绝留下的遗憾


1.柔性周期的定义

周期这一概念大家应该都了解,接下来给出本文对柔性周期的概念

周期:对于一件需要循环处理的事情,前后两次处理事件的时间间隔是一样的,而这个时间间隔就是周期

柔性:可调节的,灵活的

柔性周期:重复性完成一件事,但是前后两次处理事件的时间间隔不一样

周期的图示:


周期性时间坐标(T每次做一件事情与上次做这件事情之间的时间间隔)


柔性周期的图示:


柔性周期时间坐标(T1、T2每次做同一间事情与上次做这件事情之间的时间间隔)


有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是一个复杂的个体,既想和朋友保持良好的关系,还想表达自己的一份孝心,又想当一个好学生。这个时候一味地拒绝一些事情,会感觉自己已经不是自己了,而这也并不是我们想要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改变一些待处理事件的频次,而不是杜绝一次也不做


2.改变事件频次

毕竟时间管理矩阵也是为了让我们井然有序地来安排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因此这就需要我们来调整一下待处理一件事情的周期


比如和朋友的聚会是一周一次,在现在考试季可以改成两周一次,和家人的视频可以简短说几句,待之后空闲再和家人视频

而对于即将到来的专业课考试和六级考试,明显专业课的时间更紧急一些,可以从现在开始投入每天投入4-5个小时,而六级投入2个小时左右;待考完专业课,可以增加六级复习的投入时长,比如4-5个小时。


3.提前计划,早做准备

而对于一些工作,并不是自己想做就能做成的,这个时候提前准备这件事情的素材,待大体准备妥当再开始处理不失为一个好策略。这种提前规划、将复杂的事情变具体还可以缓解由于待处理的工作太抽象而导致的焦虑。

比如学习经验交流会的PPT,并非要一气呵成,可以在空闲时间构思制作框架、准备素材、分享事例等等,待这些准备工作完成之后再花1-2个小时专门制作PPT。


计划性做事


小结

本文介绍了要事第一原则NLP逻辑层次理论,前者可以将待处理的事情按照轻重缓急分类,从而排除掉一些不重要的事情;而后者则可以帮助自己站在更高的层次,在多件重要的事情中做出权衡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807563.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