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中国的5G技术被世界公认为站在金字塔的顶端。这其中,华为可谓居功至伟,它为5G技术研发所付出的艰辛,也逐渐呈现在世人面前。而在华为的5G研发中,有一个人见证了5G技术的从无到有,也见证了其标准从被质疑到被公认。他就是加拿大皇家工程院院士、华为Fellow、东南大学杰出校友童文。作为当前国际上最著名的通信专家之一,童文一直走在全球电信领域最前沿,他对5G标准有着杰出的贡献,在学术界和工业界具有重大影响。
童文,加拿大皇家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客座教授,现任华为Fellow。1984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工学院无线电工程系(现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并继续在东大攻读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硕士,1989年赴加拿大深造获得博士学位。1994年起在北电长期从事移动通信技术研究,2009年成为华为无线通信首席科学家。先后获Huawei Fellow, Nortel Fellow, IEEE Fellow,加拿大皇家工程院院士。2016年中国科学10大新闻人物等多项荣誉称号。2018年荣获IEEE年度杰出行业领袖奖。
童文出生于书香门第,并且祖孙三代皆是东大学子。祖父童寯教授是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曾任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教授。童文的父母是东南大学电子工程系童林夙教授和无线电工程系詹宏英教授。他从小就结识了张钰哲、周培源、钱学森等科学家,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学时,童文选择了东南大学无线电工程专业,那时的他坚信"学以致用",学习不仅是把自己变成一个有学问的人,更要对社会产生实际的作用。
(童寯教授)
(童林夙教授和詹宏英教授)
80年代,童文选择了出国深造,继续攻读无线通信工程博士学位。毕业时,恰逢无线移动通信产业开始起步,他应聘到北方贝尔研究所,开始了自己的技术生涯。从1G到4G再到5G,从贝尔实验室到北电再到华为,对童文而言,让他孜孜以求的便是无线通信技术的标准化工作,因为"技术标准是一切移动通信技术部署的前提条件"。
2009年时,3G正大行其道,4G仍在襁褓之中,而童文和他的团队已经开始了5G技术的研究。对于这个充满争议和未知的技术,童文和他的团队站在学术的高处,看清方向,不随波逐流。在纷扰的质疑和争论声中,童文坚定地认为,5G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功能就是连接,让万物互联。"5G不能只关注人与人之间的通信,它还要关注物的连接,这是全球产业界的共同使命。"他预测说,"连接能力是任何产业都不具备的,而如果拥有这个能力,这些行业将会爆发出大量创新性的新事物,甚至是革命性的变化。"
基于"革命性技术创新才是5G"的观点,华为在2011至2016五年间主要聚焦3个方面:新空口、新架构和全频谱。值得一提的是,童文牵头研发的一系列5G新空口技术中,基于SCMA(稀疏码多址接入技术)和F-OFDM(可变子载波带宽的非正交接入技术)以及Polar Code(极化码)在业界备受瞩目。实验数据表明,SCMA能够提升3倍频谱效率增加连接数,F-OFDM能够动态调整子载波带宽,灵活适配多种移动互联网和垂直行业的业务需求,Polar Code则因其优良的编译码算法处理能力和高可靠性,成为5G信道编码的主要候选技术。
坚持不懈的努力带来了喜人的回报,在童文的带领下,华为在IMT-2020(5G)取得非常出色的成绩:2013至2017年间来积极参加国内5G的测试,并且参与在日本、韩国、欧洲、北美的5G测试活动。2016年11月17日,国际无线标准化机构3GPP的RAN1(无线物理层)87次会议在美国拉斯维加斯召开,就5G短码方案进行讨论。此次会议中,三位主角是中国华为主推的Polar Code(极化码)方案,美国高通主推LDPC方案,法国主推Turbo2.0方案,最终华为的Polar Code方案胜出。从实验室研发走向全球测试,童文的团队成为5G时代的重要解锁人。
正是对5G标准所做出的杰出的贡献,2018年12月10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举行的IEEE Globecomm大会上,童文被授予2018年"杰出行业领袖奖"(2018 Distinguished Industry Leader Award)。这是继上一年度中国移动集团副总裁李正茂(该奖项第一次颁授给中国人)后,东南大学校友再次获得这一奖项。
如今5G商用已经铺开,也因此有人说,童文此时应该可以放松一下了,童文却笑着摇摇头:"在任何领域,工作都不是越做越轻松的,而只会越来越不轻松。"只要技术的脚步不停,童文就不会停下脚步。童文仰望着星空,也在一刻不怠地走好脚下的每一步。
更多校园资讯,欢迎关注东南大学本科招生头条号!
本文部分素材来自:东南大学本科招生、青年东大说、东南大学研究生、《科学中国人》杂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785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