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叮当,叮叮当,铃儿响叮当…”当这曲陪伴我们长大的熟悉旋律响起,一年一度的圣诞节又在人们的期待中盛装而至。众所周知,圣诞节本是为了庆祝耶稣的出生而设立的,直到十九世纪,圣诞卡的流行、圣诞老人的出现,才使圣诞节渐渐流行起来。
十九世纪中叶,整个欧洲、美洲也开始过起了圣诞节,并衍生出了相应的圣诞文化,随后传播至亚洲等国家。对于生活在中国的我们,除了满街的圣诞树、圣诞灯饰、头戴圣诞帽的人群,圣诞节还是一个漫天情侣秀恩爱的日子,稍微点开朋友圈就受到鱼雷式暴击!
但是对于许多西方国家来说,圣诞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家家户户都会为圣诞节精心准备。不过世界各地庆祝圣诞节的方式五花八门,还有些让人意想不到的奇葩习俗,今天就带大家领略一下。
01 芬兰:圣诞节拜山
芬兰是圣诞老人的故乡,说到芬兰的圣诞节,估计很多人眼前浮现的都是圣诞老公公、驯鹿,还有拉着雪橇的雪橇犬。然而大家不知道是,芬兰人民还有一个特别的传统——圣诞前夜“拜山”。
和欢快的庆祝氛围不同,人们前往祖先的墓地或附近墓园,点蜡烛纪念逝去的亲人,举国的墓园都会亮起一点一点的烛光,气氛庄严而肃穆。此时,从悼念时的沉重到圣诞节的喜悦,只是一夜之隔。
02 冰岛:毁童年的13个“圣诞小伙”
对冰岛的小孩子来说,圣诞节可能并不如此平静,毕竟他们在节庆期间要面临整整13个“圣诞小伙”!这13个“小伙”会在平安夜前的13天依次去敲儿童房间的窗口,并为他们带来礼物或惩罚(烂土豆)。他们压根就不是来带给大家快乐,他们是来捣乱的!然后在圣诞节当天13个“小伙”开始一天走一个。所以冰岛的圣诞庆祝有26天。
03 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圣诞木头人
与其他国小孩子在袜子里找礼物的习惯不同,加泰罗尼亚地区孩子们的礼物是由“粑粑木头”(Tió de Nadal)“拉”出来的:从12月8日开始,小孩子们要准备好一截木头,为它画上笑脸、戴上红色软帽、安上小短腿,再盖上“防寒”的被子。一家人每天认真地为木头“喂食”。
平安夜晚上,孩子们会唱着木头之歌(“如果你不拉出榛子和突伦糖,我们将用小棍打你”),用力地敲打“粑粑木头”,以助它“拉”出礼物和糖。其实礼物是家长趁孩子们不注意的时候藏在被子下面的,这样孩子们就会以为,礼物真的是木头人的便便。
04 墨西哥瓦哈卡州:红萝卜之夜
墨西哥毗邻美国,其圣诞习俗也深受美国影响,但在墨西哥南部的瓦哈卡州,红萝卜则承包了圣诞节的全部,每年12月23日这里都会举行一年一度的“蔬菜雕刻大赛”。
红萝卜是时令蔬菜,而由红萝卜雕成的作品也会展览到圣诞节当天。这些迷你微雕栩栩如生,形象地刻画出耶稣诞生时的情景,再现了许多墨西哥当地民间故事。红萝卜微雕的起源是当地几家商店的店主突发奇想,用迷你红萝卜微雕招徕顾客。时光荏苒,如今,这一习俗已经演变成如今墨西哥长达三日的节庆。
05 乌克兰:蜘蛛网求好运
圣诞树上一般都挂些什么?树顶星、彩灯彩球、布偶、雪花片、铃铛…… 可乌克兰人民的传统,却是在圣诞树上挂蜘蛛网。是不是觉得莫名其妙?那是因为你还没听过其中的传说。
从前,一个贫穷的单身妈妈带着自己的孩子,住在阴冷的小木屋里。孩子们发现了一颗四季常青的树,想把它当做圣诞树,却又没有装饰品。晚上,这位母亲以泪洗面,好心的蜘蛛不忍让母亲伤心,便一起在树上结出了精致的网。第二天早上,蜘蛛网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亮。这便成了挂蜘蛛网求好运的由来。
06 奥地利:扮怪兽
对于好孩子来说,圣诞节有圣诞老人发礼物,对于坏孩子嘛,就有怪兽圣诞老人坎卜斯来惩罚他们啦。其实,只要看坎卜斯一眼,就足以浑身发抖!坎卜斯起源于德国童话。如今,年轻人纷纷打扮成坎卜斯怪兽的模样,游走在奥地利、罗马尼亚、巴伐利亚以及其他巴尔干半岛国家的街道上,只为吓唬小朋友。
07 英国威尔士:扮死马唱圣歌
说到重口味的圣诞习俗,扮成怪兽、百鬼这些都还算可以理解的,可是在英国,却有一个“扮死马唱圣歌”的奇葩传统,圣诞节到来之际,人们围着一个戴上死马头盖骨、扮成死马的人,挨家挨户唱圣歌,祈求馈赠和好运。
不得不说,每个千奇百怪的圣诞节习俗背后都离不开其地方特色,这些特色和传统往往寄托了人们的美好心愿和祝福。最后,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祝大家圣诞节快乐!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773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