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层出不穷,但是像北魏冯太后这样一位倡导少数民族汉化、并且改革成功的女性统治者却在少数,与其他女性统治者相比,北魏冯太后身上集合了许多闪光点:她出身奴婢,却成功逆袭为最高统治者;她善于用“权术”处理君臣关系,稳定政局;她不卑不亢,循序渐进,稳步推行汉化政策。她不恋权力,对培养下一代统治者尽心竭力。
她既是一位温良恭俭的贤后,又是一位高瞻远瞩的政治家,可以称之为“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女性典范。那么这位集合各种优点于一身的太后究竟是一位什么样的女性?她的品性如何影响了自己和整个北魏的历史轨迹呢?
一 出身背景
北魏冯太后(公元441年-490年)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州市)人,鲜卑化汉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女性政治家、改革家,北魏文成帝拓跋浚皇后,献文帝拓跋弘嫡母,孝文帝元宏嫡祖母。先后二度临朝称制,扶持孝文帝十四年,成为北魏中期汉化改革的实际主持者,并对孝文帝改革产生重要影响。如此贤明的一位政治女性有着怎样的成长背景呢?
(一)出身没落皇族,地位卑微
据《北史·后妃传》记载:“父郎,秦、雍二州刺史、西城郡公”,据考证,其父冯朗为北燕皇族,公元436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北燕,冯朗归顺北魏,因此任职。那么,冯太后是否是少数民族出身呢?答案是否。据考证,北燕统治者冯氏的祖辈是冯和,他自称是毕万(春秋时期晋国大臣)的后代,毕万的子孙有在冯乡采邑的,就以冯为氏。
311年,永嘉之乱,冯和从信都迁居上党。他儿子冯安做过西燕的将军。西燕灭亡后,举家东徙和龙(今辽宁朝阳)。其孙冯跋建立北燕,在位22年,后其弟冯弘在位6年,冯朗就是冯弘的儿子,可能是太武帝出于集权的考虑,冯太后之父冯朗归顺后不久,便“坐事诛”,而冯太后也被充入掖庭,做了官奴婢。
(二)修养良好,文化素质高,受到汉文化影响很深
冯太后的母亲是乐浪王氏,父亲是长乐冯氏,都是高门贵戚,因此我们猜测,冯太后自幼收到了良好的汉族文化教育,这给予了她日后在推动汉化改革方面的动力。虽然我们搞不清楚冯太后是何时因父亲被诛而进宫的(应在10岁左右),但可以确定的是,入宫当了官奴婢以后,由于其姑母(其为太武帝左昭仪)的关爱与调教,冯太后同样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三)自由生长于宫廷,善于权谋
由于在孩童年代冯太后就被引入宫廷充当官奴婢,加上其姑母的影响,冯太后自幼便熟悉宫廷中的一些潜规则,懂得如何在夹缝中生存和很好的处理人际关系,这为她以后当政期间推动改革,平衡君臣关系奠定了基础。
二、性格特点
第一,冯太后是一个十分重视感情的性情中人。冯太后14岁成为文成帝皇后,她与文成帝恩爱有加,历史上对文成帝的评价是“有君子风度”,虽不是一代明君,但冯太后对文成帝一往情深,公元465年,文成帝病逝,九年的伉俪深情使得冯太后在文成帝“烧三”(鲜卑俗,烧掉死者御服器物)之时,“悲叫自投火,左右救之,良久乃苏。”
可见,她绝对是一位性情中人。不仅对自己的丈夫,对亲人也是如此,冯太后之兄冯熙,在其父冯朗获罪被杀后,冯熙由其母携带逃到羌氐中抚育,后来到长安从师。冯太后入宫后,使人访知冯熙所在,将其接至宫中,封为冠军将军,赐爵肥如侯。后出任定州刺史,进爵昌黎王。孝文帝时,出任洛州刺史、侍中、太师。
四个女儿皆嫁于孝文帝元宏,两个封为皇后(废皇后、幽皇后),两个封为昭仪。长子冯诞又娶孝文帝的妹妹乐安公主为妻,拜驸马都尉、侍中、征西大将军、南平王。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冯熙病死,追赠大司马、太尉、冀州刺史,备九锡。
第二,她宽容大度、低调朴素。《北史·后妃传》记载,“太后性俭素,不好华饰,躬御缦缯而已,案裁径尺,馐膳滋味,减于故事十分之八”,仅在一种宽仅几尺的几案上就餐,使原来的食谱减少了十分之八九,时有一位宰人(即厨师)上粥,太后在粥中吃到了一根类似壁虎似的东西,孝文帝非常生气,要惩罚宰人,太后笑而释之,不以为意。
第三、她行事强硬果敢、有勇有谋。正平二年(452年),冯太后被选为文成帝的贵人;太安二年(456年),册封为皇后;和平六年 (465年),献文帝即位,仅仅24岁的冯氏被尊为皇太后。
时值政局动荡,冯太后第一次临朝听政,她上台后,用铁腕手段定策诛杀权臣乙浑,依据祖制归政于献文帝,不过由于献文帝和母亲政见不合(反对冯太后重用高允、高闾、贾秀等汉族官僚),尤其是诛杀了太后内宠李奕,使得母子关系破裂,冯太后果断出击。延兴六年(476年),献文帝暴崩,时人疑为冯太后所鸩杀。
冯太后拥立5岁的孙子拓跋宏即位,成为太皇太后。由于孝文帝年幼,冯太后第二次临朝称制,扶持孝文帝十四年,《北史》记载:“自太后临朝专政,孝文雅性谨孝,不欲参决,事无巨细,一禀于太后。太后多智,猜忍,能行大事,杀戮赏罚,决之俄顷,多有不关帝者。是以威福兼作,震动内外。”
其次,积极推行汉化,重用汉人。任王叡为尚书令,李冲为秘书令,重用李安世、高允、高闾等人,“是以人人怀于利欲,至死而不思退”,为推动汉化改革准备了人才基础。
自太和七年(公元483年)开始,她下令禁绝“一族之婚,同性之娶”鼓励鲜卑与汉人通婚;又在官吏内部实行俸禄制,大力打击官员腐败贪污;为使鲜卑游牧民族接受农耕文化,她下令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为加强人口控制,实行了三长制。直到公元490年孝文帝亲政继续推动汉化改革之前,可以说冯太后是实际的改革主导者,也极大地影响了后续改革。
第四,她慈爱有加,用心培养孝文帝。冯太后15岁被立为皇后,后献文帝即位后升任皇太后,至孝文帝时期升至太皇太后,两次听政,从幕后走到台前,并不是她非要执意如此,在第一次听政期间,冯太后执政18个月便还政献文帝,自己则把重心放在抚养孙子孝文帝身上。
只不过,由于献文帝极力反对汉化改革,还跟冯太后针锋相对,她才出面干预朝政。第二次听政期间,虽然时间长达二十多年,但她极力培养孝文帝,她亲做《劝戒歌》三百余章,其中贯穿儒家伦理道德思想,又做《皇诰》十八篇,讲述她的为政之道。史载,在冯太后的精心教导之下,孝文帝“五经之义,览后就讲,史传百家,无不该涉”,成为推行汉化的一代明君。
三、冯太后的历史功过
如果仅从史实出发,冯太后打击政敌,两次听政,甚至连自己的亲生儿子献文帝都要毒死,恐怕大多数人要把灭绝人性、自私自利的帽子扣在冯太后身上了。
不过,根据我们从其身世和其他行为上分析,她又不像是拥有极强权力欲望或控制欲的人,比如,她在父亲死后并没有对北魏皇室加以怨恨,而是与丈夫伉俪情深,她细心教导孝文帝,对其慈爱有加,对臣子一视同仁,宽容有度等等。因此冯太后更像是一位坚定的改革者,她看到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她毫不留情地对待阻挠改革的人,甚至自己的儿子。
因此,我们更多地应该关注冯太后作为一名政治家所拥有的魄力。魏晋南北朝时期既是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又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冯太后威严而又宽容,执着而又善于妥协,更能审时度势,顺应历史潮流,将汉化改革不遗余力地推进到底,这些充分说明她是一位高瞻远瞩、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改革者。
不过,在许多史家眼中,将汉化改革的功劳大多归于孝文帝,我认为这是有失偏颇的,在改革前期,冯太后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而且后期孝文帝主导的改革也正是继承了冯太后的改革思想。
历史上顺应潮流的改革,并不总是一帆风顺,很多情况下,其成功与否跟改革者个人及时代有很大关系,诸如王安石变法、维新变法等等,而冯太后和孝文帝主持的汉化改革之所以能够成功,跟冯太后本人的统治艺术、领导才能是紧密联系的。正是因为她20余年循序渐进地持续推动,同时又注意平衡鲜卑贵族与汉人地主之间的人际关系从,才促成了改革的成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771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