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新高考下语文模考卷让人“崩溃”,这7大命题方向一定要搞清楚!

新高考下语文模考卷让人“崩溃”,这7大命题方向一定要搞清楚!

本月初,一些省份的高三学生经历了一件大事:2020新高考首次模拟考试。这可不是普通的模拟考试,考试题目由教育部考试中心指导相关省份命制。这次模考的题型跟目前的高考全国卷差别非常大,属于“基于旧课程的新高考全国卷”。

我们不妨先看一看这套“魔鬼”试题长什么样吧。

模拟考语文卷










各位同学不妨做一做感受一下。

这套卷子改了什么?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有语文教师对这份模拟试卷做了详细的分析,整理如下:

  1. 整张试卷,几乎全是考查阅读和写作能力。第一大题就是一篇超过2000字的阅读!阅读篇幅大大增加。连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的考查,都是放在阅读题中考!
  2. 修改病句、成语题这样的客观题大量减少,主观题增加了!
  3. 诗歌考查出乎意料!诗歌阅读竟然占了16分。这是很多老师和考生都没有预料到的。此前,高考语文试题中很少出现诗歌这种体裁的阅读题。
  4. 文言文考查难度明显加大!文言文阅读中竟然出现了主观题。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要求提高。特别强化信息筛选概括能力。
  5. 从整张试卷来看,最大的改变就是:主观题增加,客观题减少!这个变化,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老师来说,都提出了更高的学习要求。
  6. 作文仍然是任务驱动型,侧重交际应用(发言稿)和具体情境写作。建议今后重视常见应用文体的写作练习,比如发言稿、辩论稿、演讲稿、书信。

新高考语文的命题趋势

  • 一、命题将更加注重阅读量及阅读速度,题量会增大

高考命题越来越注重阅读量,越来越注重阅读速度。五年前,高考语文试卷面大概是6000-7000字,现在已经到8000-10000字。去年比前年,今年比去年,每年卷面的字数都会略增,基本上是3%-8%的幅度。阅读量大,文字量很大。如果学生总是刷题,阅读速度很慢,无法一目十行,这样是不行的。

学生要学会把精读略泛快读结合起来,也就是“1+X”(下文有详细说明)。譬如说一篇古文用60%的时间去学习,剩下的时间就要去接触更多的古文。还要掌握一些阅读方法,如中轴线、不动唇、不指读等等。

  • 二、命题所依赖的材料范围将大大拓展。

随着高考命题材料面拓展这一改革,考生应广泛读书,多关注社会,不能处处围绕考试,只读那么一个小的范围。

今后的阅读题型将偏重检索和判断,学生需要扩大阅读视野,考试几乎没有鸡汤文,《读者》《意林》等不太有用。2018年高考还选入了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建议多读《新华文摘》。

  • 三、更加注重信息筛选处理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的考查。

为什么现在那么重视检索能力的训练?因为现在是信息社会,有太多信息需要去辨认。这些年高考语文在强化检索能力的考查,这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所以在复习中,学生要多进行检索阅读训练。考查检索能力通常看你在阅读过程中能不能排除概念干扰,能不能提取新的信息。尤其在实用文阅读中,基本都含有概念干扰这一特点。

如下文注入的“概念干扰”,就是要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能否在短时间筛选信息。


短短几行字,就出现了多巴胺、内啡肽、辣椒素这些复杂概念,四个选项也有意进行概念干扰。这种题目就是考思维能力,要考生能够尽快排除干扰信息,抓住核心信息。所以我们老师光给学生讲方法还不够,要学生平时阅读得多,对文字慢慢心里有定数,学生不慌了,才可以完成题目。

另一个变化就是考逻辑思辨。这也是我们传统语文所缺少的,新课标也会注入。未来,高中语文也专门有逻辑思维这块内容。20世纪50年代是要学逻辑的,但后来没有了,现在重新重视起来,是因为当今社会太不讲逻辑了,网上掐架的人打了半天都不知道对象是谁,完全没有逻辑。

  • 四、有意识考查读书的情况,包括课外阅读、经典阅读、阅读面与阅读品味。

例如:《堂·吉诃德》《红楼梦》《乡土中国》等整本书的阅读推进,这部分的分值还会提升,现在还在研究中。

  • 五、文言文考试变化最大。

现在古诗文在新教材里面变化最大,小学古诗文占比到30%,但是真正考的没那么多;初中占40%,实打实。高中占50%,实际上超过50%。

我主张文言文学习也要1+X,学一篇课内古文,然后配上四、五篇课外古文,似懂非懂地泛读,能基本上读下去就读下去。没有这个量,他就语感出不来,现在文言文的考试很注重考情景下的使用,就是语感。

另外,现在文言文押题是押不动的,这几年文言文的阅读题,绝大部分都是历史,而且很多时候出人物传记,传记具有情景性。2015年,全国卷出的是宋史里《来护儿传》,2016年又是宋史《曾公亮传》,2017年又是宋史《谢弘微传》。今年则有《晋书》、《后汉书》。注意,出的题都是有情节性的,让考生放在情境中判断、研究,一般占分19分。

断句和翻译是最能够考查文言文阅读水平,平时需要多练习,多看古书。虚词、动词知识性的考查,相对减少。老师可以把古书印出来给高中生看一看,让他们感受是什么样子的,给他们信心。我们要很重视断句,这是文言文占分最重,也是最难的部分。

此外,这两年高考语文还增加了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未来也将会持续下去。这方面需要依靠学生自己见多识广,这些题目难度也不大,但就靠平时积累,这些题目正好是拉分项。

  • 六、题型和各类题搭配的改革,更注重综合性。

题型变化不是很大,但未来可能出现注重综合性的考查。以往同一试卷中几个板块彼此分散隔离,甚至同一个试题中几个小题也缺少联系,以后不妨改为从一个(组)材料中同时引发五六个题,将阅读、写作结合起来,在同一个语境中去解决词语、名句填写、文学常识、内容理解辨析等问题。

2018年、2019年高考的语言文字运用题,题型和赋分和往常差不多,但它出现新变化——随文设点。随文设点,考语境中的对错,训练语感。不是单句考成语、病句,而是随文设点,要求从文章自然段中来看成语、病句是否存在,逻辑有没有问题,这个难度增加了。实际上也给一线教学提出新的思路:注重情景化。考的是语境中的对错,是需要语感来判断的。

默写也在一个语境中出现。增加对语感或者语用是否“得体”的考查。如“的,得,地”等之类的考核。任务指令,规定写作的范围与针对性,多维度比较中说理。

  • 七、高考作文要重视议论文,但不能放弃叙事文,还要 “防止套题”。

今年的上海作文题好,有思辨力。作文题要有一些平衡,既照顾到体现时代性,又要充分考虑命题的科学性,要有适当的难度、区分度、信度、效度的考量。现在这种作文题很难达到这几个“度”的调试统一。

2018年全国卷的作文题受到批评很多。现在高考作文命题围剿套题,所以不要放弃记叙文。如果学生都写小社论,是不行的。记叙文才是最能训练人的语言能力。

高一放开写,充分抒发个性,让写作练脑,成为有趣好玩的事情;高二收拢一点,按照文体、一般写作技能或者主题来分专题训练。应当特别注重议论文学习,如前面说的,往理性思辨靠拢;高三主要是应考,可以有些技巧,包括如何避免常见的写作弊病。


编辑:Chaos

审核:Tong

来源:网络收集整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759029.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