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 > 卡位能源战,当以合作治非为

卡位能源战,当以合作治非为

12月2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2020财年国防授权法案,并对参与北溪天然气管道2线建设的俄罗斯与欧洲公司实施制裁。根据条款,美国政府将对任何参与和帮助俄罗斯国有天然气公司进行管道建设的欧洲公司实施制裁——持有的美国签证和财产将被撤销和冻结。参与该项目的瑞士—荷兰Allseas公司随即宣布暂停施工。

针对美国对德俄合作项目的制裁方案,德国政府指责美国此举是“干涉内政”,并明确拒绝“这种域外制裁”。除“北溪—2”项目外,美国此次制裁对象还包括俄罗斯与土耳其合作建设的输油管道项目“土耳其溪”(即“南溪”)。对于美国针对土耳其项目的制裁,土耳其外交部称,“毫无疑问,土耳其一定会采取必要的反击措施”。

据了解,“北溪—2”长约1200公里,规划中从俄罗斯圣彼得堡到德国北部的格莱夫斯瓦尔德,是在原先建成的“北溪—1”基础上规划而成。该管道可绕过乌克兰把俄罗斯天然气输送至德国,并通过德国干线管道输送到其他欧洲国家。这条管线从规划之日起就充满争议。尽管德国力排众议,坚持该项目在今年5月份在德国开始动工,但管线途经的波罗的海国家丹麦还没有放行。“北溪—2”若建成,其每年将与平行的“北溪—1”天然气管道一同输送总计550亿立方米的俄罗斯天然气至欧洲,预计可满足欧洲天然气需求量的一成。

其实,“北溪—2”工程不单是能源合作,它还涉及地缘政治角逐,美国之所以反对北溪2线的修建,是认为这会造成乌克兰的安全政治地位的下降,因为北溪2线的修建,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使乌克兰每年20亿美元的过境费减少甚至消失。同时,欧盟会因此产生对俄罗斯能源安全的依赖性。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北溪—2”的建设对美国在欧洲的天然气市场份额造成了威胁,美国目前也是天然气生产大国,美国公司已开始向欧洲出口天然气,只不过价格要比俄罗斯的贵很多。对于北溪2线展开的能源博弈,其实就是美俄能源的新战场,而“北溪—2”工程无疑是美欧关系的一根“楔子”。

在能源领域,制裁打击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目前看,美国发动的能源争夺战并不总是能够如愿,合作共赢、深度融通才是双赢的能源安全新战略,才是顺应大势之道。

当前,全球化和多边贸易体制正处于十字路口,世界经济增长也存在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如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同时兼顾低碳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挑战。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能源需求在不断攀升,中国石油和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持续扩大。全球能源结构转型和市场变化带来了低油价,也推动中国能源安全在转型中相应发生变化。要切实维护中国的能源安全,要在能源贸易和能源技术上,不断深化与各方的合作;在能源贸易的科技应用上取得突破,掌握能源行业的话语权。

中国能源安全突围,就是坚持多元化与互利共赢之道,打造国际能源安全良性环境。近年来,中国在保障能源安全方面全力拓展国际合作,如“一带一路”能源合作重大工程建设全面突破,海外油气合作不断拓展,核电“走出去”异军突起,以“华龙一号”为代表的新一代核电技术在南美、中东欧、非洲等地得到广泛认可;电网、水电及新能源发电等技术装备在国际市场地位显著提升。12月2日,横跨中俄两国的能源大动脉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投产通气就是合作共赢的一个典范。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投入使用,对中国能源进口多元化、关键时刻保证能源安全和能源供应有着重大意义,而对俄罗斯来说,则有了一个新的稳定的能源出口渠道,可以缓解俄罗斯的经济困境。

正如俄罗斯能源与金融研究所能源课题副主任别洛戈里耶夫所说,东线天然气管道对俄中两国意义重大,“对俄方而言,它意味着打通东部能源出口大通道,为俄罗斯远东发展注入新动力,对中方来说,俄罗斯正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能源后方”。

从能源市场的长远发展来看,若是下个经济周期的开启是以新能源科技革命为重要推动力,那么传统能源国应该迅速完成产业更替,在确保传统油气稳定供应的基础上,着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进能源体系向低碳、高效、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758188.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