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唐朝真的以“胖”为美?浅析唐朝前后审美习俗的变化

唐朝真的以“胖”为美?浅析唐朝前后审美习俗的变化

穿越回唐朝,我们首先会想到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盛世,想起一代女皇武则天,想起唐玄宗李隆基的开元盛世,想起像李白、杜甫这样的文人墨士,当然我们肯定还会联想到“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妃。历史上很多文人墨客都赞誉过杨贵妃的美貌,国人更是将她和西施、王昭君、貂蝉并称为四大美女。

鉴于目前国内大多数学者的观点都认为唐朝是“以胖为美”的标准。难道唐朝的美女、帅哥真的是现在我们认为的那些所谓的大胖子吗?那我们今天就从真正的历史角度去谈谈唐朝时期人们是如何理解美的。

一、 唐朝人物审美标准的演变

唐代诗人杜牧曾在诗中写过这样一句: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几度春”。唐朝大诗人杜甫也曾在诗中这样描绘过唐朝女子的:“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等等。都能看出他们对唐朝女子的描写。而且通过李德裕写的《次柳氏旧闻》中,对唐太宗为唐肃宗选妃子的事进行了记载,专门挑选了“细白长”的五个美女送给唐肃宗李亨。所以说初唐时期的人们还是认为纤瘦的女子更美。

然而这种审美并没有持续很久,盛唐时期人们就认为胖胖的女孩子更美一些。这主要的原因一方面呢,还是因为当时唐朝太宗李世民的统治之下出现了贞观之治这样的鼎盛时期,国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再担心担心吃不饱穿不暖。

没有饥饿感和恐慌感人们在心理、生理的发育也要比其他时期要好一些,而且也会在饮食和生活上都会追求一定的享受。所以可想而知,在体态方面也会比较丰腴。另一方面呢,也是因为唐朝皇室的血统和我们华夏民族朝代的血统有所不同。

唐太宗李世民的祖母独孤氏是鲜卑人,所以说唐朝皇室血统有一部分是游牧民族的血液。在我们印象中游牧民族无论男女身材都相对要健硕一些。我们也知道游牧民族的女子负担大量的劳动力,所以说不胖不是好媳妇。

而且游牧民族都是以胖为美,所以说最终李唐王朝这样的审美决定了当时人们以胖为美的最终原因。就好像楚王喜欢腰细的女子,所以国内的女子都希望得到楚王的青睐纷纷减肥。所以才与那句:“楚王好腰细,国中多饿死”的效果是一样的。

而晚唐时期的人呢,又认为纤细瘦弱的女子更美。这主要的原因也是因为在唐朝发生的一次战乱“安史之乱”。想必很多人都知道这个历史事件,但是这跟唐朝人的审美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也应该知道一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对这个时期的文化具有一定的作用。

也是因为这次安史之乱之后,社会上的文人认为这场灾难是由胡人安禄山挑起来的,因此整个社会对这种胡风就不在崇拜了。因此在对女子的审美上也开始反对盛唐时期的胡风观点了,而是回到了初唐时期对汉人的传统审美。

其实唐朝前后期对女子审美的不同和当时的政治、经济都有经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初唐和晚唐时期由于社会动荡或者处于动荡中,人们的生活也不稳定,因此大多数人都吃不饱的,所以他们的审美开始转变。而在盛唐时期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程度较高还出现了贞观之治,人们生活富足,因此会觉得胖的女子能够表现出较好的生活状态。

二、唐朝女子发髻的演变

唐朝女子变化过程就是一个时代的进化史,唐初战火刚平,百废待兴,女子发髻流行向上梳,体现积极向上的美吗,表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唐初最著名的发鬓,其中包括云朵鬓:发收于顶,玥血上梳成云朵状,髻前饰珠翠。这种发式显得丰盈优雅,为唐代有身份有地位的贵族妇女所喜欢。

还有孔雀开屏髻:将发耸竖于头顶,梳成椎髻,用珠翠制成孔雀开屏状饰于髻,。此发式多为唐代贵夫人所喜用。

李贺的“峨鬓愁暮云”、万楚的“插花问高鬓”和镇之的“髻鬟峨峨高一尺,门前立地看春风”等所吟都是高髻。

这是初唐稍后身份较高贵的妇女改变了隋代的平云式而使其向上高耸而成。她们认为,头部在上,地位重要,故要加高发髻。

唐朝中期开元盛世,女子流行平梳发型,这也跟当时最强盛时期的唐朝一样霸气外漏。其中包括垂练髻:将发分成两边每边下垂后向上折起,用红绢缚之,并饰以少许珠翠。流行于中唐少女。

还有圆椎髻:先用黑带将发束缚,然后盘卷耸竖于顶,并饰一圈珠翠。中唐时盛行于长安妇女中。白居易所吟的“圆鬟无鬓堆髻样”即是。这种椎髻是效法吐蕃,将头发束于头顶而成椎状的发型。它虽远不如初唐妇女发式的利落美观,但依然很流行。白居易的《时世妆》实际是对这种发型及其好尚者们的讥刺。

最后到了晚唐战火连连,朝廷开始衰弱,女子发型就开始从平梳变成下梳,体现出几分慵懒又夹杂着一些颓废。其中包括圆椎抛髻:将发收拢于顶,向上盘两卷成圆椎,然后向一侧绕一环成抛状,这种把椎髻和抛髻结合的发式称圆椎抛髻。发的一侧插步摇,一侧戴花。为晚唐时长安妇女所常用。唐朝的发型演绎了唐朝的兴衰。而这正也演绎唐朝人在不同时期的审美不同。

三、唐朝多彩的服饰

《新唐书·车服志》有言:“半袖裙襦者,东宫女史常供奉之服也。”由这句话我们引出来,唐朝的宫内的女人们的典型穿着便是半袖,襦为上衣,下衣则为裙。我们也可以根据唐朝的一些画作来看出唐朝服装的款式。

唐朝的女子大多都喜欢“短襦长裙”的穿着样式。在唐朝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中我们还看到一种类型的服饰。

这种服饰一般流行在唐代贵妇之间叫做衫裙,它是将裙带高系在胸线下方,也有人将这种服饰称之为齐胸襦裙,这种款式的衣服无论你是身材丰腴也好,还是瘦削也好,都可以穿出别样的风情来。衫裙一般都是和大袖衫相搭配作为一个外搭。这样更显得女子的大气飘逸。

唐朝服饰上的图案更为精巧。大多都是花鸟图案、边饰图案、团花图案轻柔华贵的服饰上花团锦簇,争妍斗艳。正如五代王建所说的:"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每翩舞时分两向,太平万岁字当中。"

由于唐朝时期经济文化的发展,女子服饰的衣料有丝绸、棉布、葛、麻、毛等,其中丝绸则是最为常用。唐初女子衣衫小袖窄衣,外加半臂,肩绕披帛,紧身长裙上束至胸,风格简约;盛唐时,衣裙渐宽,裙腰下移,服色艳丽;至中晚唐时,衣裙日趋宽肥,女子往往褒衣博带,宽袍大袖,色彩靡丽。在唐代画作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一种服装样式出现了很多次。

它就是袒领服,它一种半袒胸的大袖衫襦,衣料为纱罗制品。这种服装也展示了当时女性丰腴饱满的身材体态。“慢束罗裙半掩胸”、“参差羞杀雪芙蓉”、“绮罗纤缕见肌肤。”这些诗句都是形容当时唐代女子婀娜身姿以及她们的自然之美的

四、唐代审美变化的原因

根据之前对与唐朝不同时期女性审美和发鬓特点变化的分析,我们大概也可以总结为唐朝的政策引领、唐朝经济文化的开放程度以及国力本身的兴衰起伏决定了唐朝审美标准的变化过程。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其总体呈现出,初唐时期和中晚唐时期审美有些相似都以细长白者为美。其是唐朝主要还是以崇尚“丰肥娇艳”为美的。但这并不是单单指人们对女性体态肥瘦的关注。这些审美理念,更深层次来说,是由于那个时候,崇尚力量,崇尚开放的文化而顺势而来的。

我们主要理解唐朝女性的审美主要也是根据两位女性所了解的。一个是唐朝比较有名的女皇帝武则天,而另一位则是号称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的杨玉环。国内主流思想都认为二人的体态应该非常肥胖所以才得到一定的宠爱的。

其实不是这样的杨贵妃她其实体态丰艳,常善歌舞,精通音律。特别是杨玉环跳旋舞时,她身段摇曳,婀娜多姿,很受玄宗喜爱。玄宗亲自为她谱了一曲《霓裳羽衣曲》。而且当时大文豪白居易在《长恨歌》里都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这样的诗句来赞美杨玉环的丰韵容颜。

在当时的唐朝,崇尚“丰肥娇艳”并不是指现在的肥胖。更多的是说那个时候更加崇尚力量,更加崇尚开放的文化。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744947.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