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承认,但我们不认”,非全日制学历真的“低人一等”吗?(大河报)
“国家承认,但我们不认”,非全日制学历真的“低人一等”吗?这个话题在网上引起热议,网友们用他们的亲身经历告诉你,到底非全日制学历真的“低人一等”……
@慎之又独
这个事我是深有体会,当初高考时发挥不理想,没够上本科投档线,当时有点怕复读了,而且感觉上三本需要花费家里太多的钱,对不富裕的家庭压力较大,所以就选择了一个较好的大专,当时想着毕业后再函授一个本科,而且一毕业我就参加了成人高考,一切都按我的预想在发展,顺利的拿到了函授录取通知书……
但之后问题一个个都来了
一、找工作时只要好一点的单位都要求本科以上学历,再好的专科都没有用,人家根本不要你,都是再看第一学历,你得函授根本没有用。
二、考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咋一看感觉符合条件,再仔细一看发现不是那么回事,人家都是要求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偶尔有个不要求的,但报考的人数过多,竞争压力过大。
三、在单位晋升较慢,在两个同等条件的人中,一般都会优先提拔学历较高的那个。
函数学历我认为社会认可度太低,大家都知道是花钱买的,即使国家承认学历又有什么用,社会不认可你。可能作用仅仅是名称好听点而已。
@坤坤
看到好多人说非全日制的学历太水了,我就以一个非全日制的身份说说我的经历吧。我一直都梦想上大学,因为家长的原因,我初中毕业给我选择了中专,就想着毕业后就可以工作挣钱了,不用像上高中考大学那样还要花好多年的学费。我非常不情愿的上了中专,虽然我上的是省属中专,说是毕业管分配,还是所谓的干部档。时代进步了,等四年中专学习结束的时候,社会上已经要求大专以上学历了,说好的管分配也变了味道。我当时的选择就是继续上学或是干个低层的基础工作,我选择了继续学习。中专基本参加高考不太可能,因为学的知识完全不一样。我选择了自考,艰难的三年我考下了大专证书,我付出的努力并不比上全日制大学的学生少。你们都说非全日制的学历水份高,正式大学的又有多少是真正努力学习拿到证书的?呵呵……
毕业后开始找工作,我明显感受到了学历的歧视,不管你能力如何,一纸文凭就分出了三六九等,工资级别,职称,管理岗位竞聘,到处都是障碍,只因你是非全日制的。
我写这么多只想说,并不是所有的非全日制都水份充足,也有不服命运努力奋斗的,应该给大家平等的竞争平台。不是所有的精英都在全日制里。我没有否定的意思,只是表达一下我的真实想法。
@老徐说事
有时候的确是这样的,尤其是在考公务员和一些事业单位编制的考试里面:
我的全日制学历是大专,然后本科是在上大专的时候自考的。
所以,后来参加工作之后,就想着在外打工还不如考个公务员安安稳稳的也挺好。
于是,就开始参加各种公务员考试,这才发现,
很多岗位的招聘要求,明确规定,是全日制本科,
而不承认自考的学历。
这就比较尴尬了。
而我的闺蜜遇到的情况跟我差不多。
她高中毕业之后上的是三本的民办学校。
报志愿那个时候,老师可能拿的有提成,让她报了那个学校。
等去学校上了一年多才发现她上的那个是成本,也就是所谓的成人本科。
其实,还是在学校待了4年,跟一般的学校没有区别,
但毕业证就是成人本科的毕业证。
后来,考教师的时候也是各种限制,
没办法就一直待在了辅导班里。
因为这个学历连特岗教师都考不了,也是够郁闷的。
所以,奉劝各位孩子家长,
在以后孩子报志愿的时候,
一定要看清楚了,在填志愿。免得日后留下隐患。
@一水寒青烟
如果你想听实话的话,不错,非全日制确实低全日制一等,现在非全日制的比较难一点的是自考,简单一点的就是函授、业余、远程教育之类的。不知道你们那什么情况,我们这非全日制宣传的都是太原理工大学,太原理工大学是什么概念,是全山西最好的大学,当时我们县重点中学一个班四五十号人高考能考上太原理工大学都是特别好的了,所以它的高考难度确实很高。
而现在呢?自考我不太清楚,我身边一位朋友就报的是函授本科,院校太原理工大学。考什么科目呢?数学、政治、英语三门,满分450,总分90就够了,意味着0.2的分数比就能让你上太原理工大学了。而高考时太原理工大学的录取分是530、540之间,满分750,意味着0.7的分数比才能让你上太原理工大学。这还不算非全日制考试的试题难度、监考严格等不如全日制本科考试的方面。
非全日制不可能等同于全日制本科,不然那些高考的学子们十年寒窗为了什么?不就是希望可以一朝成名天下知,话虽然夸张了点,不过也可以反映出高考对学生的重要性。如果非全日制可以等同于全日制,那么学生们还用得着好好学习吗?直接进入社会考个非全日制本科就行了,还可以减轻点父母的负担了。
所以非全日制本科认可度自然低点,有歧视也正常,现在考个非全日制本科的大多图个心理安慰,不过有总比没有强,有些单位还是认可非全日制本科的,有需要的话就考一个出来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73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