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建文皇帝流亡记

建文皇帝流亡记

建文皇帝流亡记

建文皇帝画像。

建文皇帝,是明朝第二任皇帝,朱元璋之孙也,本名朱允炆,懿文太子朱标次子。洪武三十一年(1399年),朱元璋病逝,时年21岁的朱允炆受朱元璋遗诏继任皇帝之位。即位后,改元建文,故后世称其为建文皇帝。

然而,这位被朱元璋钦定的继承人,在位仅4年便遭遇叔父朱棣武力逼宫,《明实录》记载,时南京城被燕王朱棣率军攻陷后,朱允炆被迫投火自尽。然民间对此多有不信,关于建文皇帝在民间的传说颇多,更有建文皇帝时曾任四川省岳池县教谕的程济所撰《从亡随笔》一书遗世,该书详细介绍了建文皇帝在民间数十年的逃难经历。

南京城陷后,建文皇帝朱允炆到底去了哪里?近日,笔者喜得《从亡随笔》一书,或可释疑。为此,笔者结合此书与相关史料,特整理作《建文皇帝流亡记》,以飨读者。

1.朱元璋钦点继承人,即位四年就被逼宫

1398年6月24日,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南京病逝,享年71岁。根据朱元璋遗诏,时年21岁的孙子朱允炆于6天后(6月30日)正式继位,改年号为“建文”。

朱允炆,父亲朱标,系朱元璋长子。朱允炆为朱标次子,但朱标的长子朱雄英很早就去世了,标原配常氏死了以后,朱允炆的母亲吕氏也得以扶正,朱允炆也从此被朱元璋视为嫡长孙。朱允炆自幼熟读儒家经典,成人后性情更是温文尔雅,为人孝顺慈厚,深受朱元璋喜爱。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皇太子朱标病逝,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洪武二十九年(1396),朱允炆主动向朱元璋请求修改《大明律》,他参考《礼经》及历朝刑法,修改《大明律》中七十三条过分严苛的条文,深得人心,朱元璋对他更是宠爱有加。

由于性情温顺,又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朱允炆即位后,便努力推动变革,以期实现理想的仁政。为此,他将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三位儒家大师引为心腹:黄子澄于明太祖洪武十八年时就考取了会试第一,历任编修、修撰、太常寺卿等职,伴读东宫,朱允炆即位后,兼翰林学士之职;齐泰精于礼法和兵法,在朱元璋弥留之际受密命,以护卫皇太孙和嗣君,朱允炆登基后将其任命为兵部尚书;方孝孺早在洪武中期便已是声名卓著的学者,朱允炆即位后召为翰林侍讲。

这三位儒家学者都勇敢、正直、满怀理想,他们以不同方式影响着朱允炆,强力推行朝廷改革,施行仁政,但在改革的同时,也特别强调增强帝王的权力、削弱藩王的权力。短短一年内,就有五个藩王被废,燕王朱棣成了下一个目标。连续几个藩王被废后,朱棣也开始警觉起来,他一面暗中扩充军队作反抗准备,一面与朝廷宦官勾结打听消息,一面又三个儿子留在南京作为人质表达对朝廷的忠心。但他还是不放心,又是装病,又是装疯,以取消朝廷对他的怀疑,同时为军事对抗准备赢得时间。

1399年6月,在朱棣的请求下,朱允炆准许朱棣的3个儿子回到父亲身边,此时,已准备充分的朱棣终于下定决心对抗朝廷,很快便发动了“靖难之役”。通过一场血腥、持续三年的军事斗争,终于建文四年(1402)6月攻陷南京城,建文皇帝朱允炆不知所踪。

对此,正史《明实录》记载:“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尸于火中”。按此说,朱棣从宫中大火后的灰烬中找到了建文皇帝的尸体。然野史《明史纪事本末》则载,建文帝得朱元璋遗箧,扮僧出逃。

明史纪事本末。


2.四川岳池教谕程济为何结缘建文皇帝?

程济,明洪武末年任四川岳池教谕,这一官职在古代的县级官员中,地位已经是相当低了。按明清县衙文官的设置,依次是知县、主簿、教谕、典史。另有驿丞和巡检,但他们不在县城里的衙门工作,而是分别常驻于驿站、巡检司。

教谕一职,始设于宋代,但宋代时的教谕是设在京城的小学和武学中,京城之外,无教谕之职。但到了元 、 明 、 清三朝,县学也设置有教谕,全名为儒学教谕,主要负责县内文庙祭祀、教育生员的职责,类似于今天的教育局长。

按古代科举,但凡考中进士作官,至少也是一个知县。程济为教谕之职,可以肯定地说,他没有考上进士,应是进入国子监学习,因成绩优异而被举荐来到四川岳池作教谕的。但就是这样一个卑微的官职,且离京城甚远,程济又是如何与建文皇帝结缘的呢?

幸运的是,要揭开这个答案并不难。因为,《明史》收录了《程济传》,对此,清光绪版《岳池县志》进行了全文转载:

程济,朝邑人,有道术。洪武末,官岳池教谕。惠帝即位,济上书,言:“某月日北方兵起。”帝谓非所宜言,逮至京,将杀之,济大呼曰:“陛下幸囚臣,臣言不验,死未晚。”乃下之狱。已而燕兵起,释之,改官编修,参北征军。淮上败,召还。或曰,徐州之捷,诸将树碑纪功,济一夜往祭,人莫测,后燕王过徐,见碑大怒!趣左右椎之,再椎遽曰:“止,为我录文来,已,按碑行诛,无得免者!”而济名适在椎处。然考其实,徐州未尝有捷也。金川门启,济亡去。或曰:帝为僧出亡,济从之,莫知所终。

上文的大致意思是,程济是朝县(今陕西大荔县)人,会道术,洪武末年任岳池教谕。惠帝(建文皇帝)即位后,程济上书说,某月某日,北方将发生兵变。建文皇帝认为程济所言不合时宜,有扰乱时局之嫌,便下令将程济逮捕到南京,准备杀掉他时,程济高呼道:“陛下,不妨先把臣关于大牢,到时若臣之言未验,再杀不迟。”不久,北方燕王果然起兵反叛,应验了程济所言。于是将程济释放,改任翰林院编修,且参加北征军作战。南京城最终被燕王攻下,当金川门被攻破后,程济不知所终。也有一种说法:金川门被燕兵攻破后,建文皇帝扮僧而逃,程济跟随,不知的终。

关于程济随建文皇帝出逃一事,古书《拊膝錄》收录的《程济传》则载:“金川门破,(建文帝)召济入问计,济曰:‘天数已定,惟出亡难免。’为帝落发,济从之出,每遇险,几不能脱,济术脱去。相从数十年后,随建文君至京,人尚识。济至京后,莫知所终,著有《从亡随笔》。”

《岳池县志》收录的程济传。


3:建文皇帝是如何逃出南京城的?

建文四年(1402)六月十二日,燕兵迫近南京城金川门,建文皇帝惶恐无措。都督徐增寿奏请建文帝开城出降,御史魏冕、大理寺丞邹瑾二人当即与徐增寿打斗起来,御史曾凤韶、翰林史仲彬、尚书张紞、侍郎廖平、大理寺少卿胡闰更是极力恳请建文帝将徐增寿诛杀。

于是,建文帝当即拔剑亲手将徐增寿斩于左顺门。群臣又劝建文帝诛杀李景隆,建文帝便遣使将李景隆召来。然李景隆未到,金川门已被燕军攻破,建文帝得知这一消息后,徘徊不定,准备自杀。

此时,翰林院编修程济进言道:“臣早就知道有今天这样的结果。为今之计,不如出逃。”建文帝说:“敌方势力正盛,四面聚集的敌兵也越来越多,如何出得了城?即便出了城,又何处可以栖身?且朕正患足疾,不便行走,怎么办?”程济答道:“臣长期习练遁甲术,今往南方逃走,可免于灾难。”建文帝勉强答道:“那好吧!”太监王钺则说:“立马这样出去,恐怕要被别人认出来。奉先殿里有太祖生前留下的一句话,说是要遇到大难之时才能拆开看。”于是大臣们纷纷说道:“赶快取来!”

不一会儿,一个红匣子被抬到面前,四面皆铁,并用两把锁锁住,而锁芯里又被灌满了不生锈的铸铁,根本没法打开,大臣们也都想不出什么办法来。建文帝急得大哭,下令用火烧,尔后,程济跺碎铁匣子底面,一看,尽是僧人用的东西——里面有三张度牒,僧衣、僧鞋和剃刀也都具备,另有白金十锭。建文帝说:“此乃天数也!”说罢又痛哭起来,群臣也跟着哭了起来。

侍郎廖平进言道:“大难之时,最大的功劳莫过于保存子嗣,臣愿保护太子。”建文帝即命太子出,叩拜廖平,廖平也拜了拜太子,然后立马将太子戴上宦官帽,两人一起潜逃。建文帝又命火烧宫殿,群臣大哭,皆愿跟随建文帝一起逃亡。程济说:“人多,不可!且也不必多。”于是又马上为建文帝剔发。建文帝命取笔来,对程济说:“朕以‘文’为名,自然是度牒上的‘应文’。”因为三张度牒上分别写的是“应文”“应能”“应贤”,于是,吴王教授杨应能、御史叶希贤都说:“臣愿剃发跟随。”程济则从袍袖中取出道巾,变成道冠戴于头上。建文帝与杨应能、叶希贤都穿上僧衣,群臣纷纷扑于地上痛哭。建文帝则说:“你们都各有身家,宜各自为计。”尚书张紞、御史曾凤韶则哭着说:“臣等会就将以死相报于陛下。”建文帝挥手引众臣而去,与程济、梁良用一起从西华门潜逃。此时,燕兵在金川门与守军激烈巷战,一少部分人去攻朝阳门,而西华门无敌兵,故有机会出逃。

然而,出西华门后,建文帝因足疾无法行走。程济急了,便扶着建文帝沿河而行。刚行不远,便见一小舟横于岸边。程济说:“有舟无人,怎么驾?”中书梁良用答道:“臣可以!”于是扶着建文帝登上小舟,快速划船顺流而下,申时(下午四五点钟)抵达南门,程济说:“再往下走是三山门,那里有兵,不可去。”于是大家舍舟踏泥泞而行,梁良用哭着说:“臣从此永别了!”说罢赴水而死。建文帝悲痛不已,掩面而泣。程济扶着建文帝来到聚宝门,守门的军人拦住建文帝,程济说:“我等与异乡的僧人同路,不想死于这场战乱罢了。”于是守门军人放行而出。

天渐渐黑了下来,两人无安身之处。程济说:“此处往东是郊坛,有神乐观,那里的道士王昇与臣有旧交,可往投宿。”建文帝道:“恐怕容易泄密哦!”程济说:“此人一向忠义,皇上您还曾给他赐过名呢!”于是两趁月色缓步前往,临近天亮才抵达神乐观。王昇出来将二人迎入观中小屋,稍坐后,王昇便为二人端上素食。建文帝悲咽不能食,夜难入眠。

十四日清晨,杨应能、叶希贤、金焦、吴成学、赵天泰、蔡运、梁中节、梁良玉、梁田玉、宋和、郭节、冯漼、王资、牛景先、刘伸、史仲彬、郑洽、王之臣、黄直,太监周恕、何洲,也都来以神乐观,大家环坐间,暗自流泪。建文帝说:“以后,我们只能以师徒相称,勿拘礼数。”群臣都流着泪答应。接着,大家商量该前往何处,建文帝说:“西平侯(朱元璋养子沐英始任此职,驻云南,其子孙继承)那里怎么样?”程济答道:“怕有些不妥。新皇上任,西平侯也不能忘情,怎能保证他不告知新皇呢?不如云游天下,往来名胜之间,天南海北皆吾家也!途中若遇各弟子之家,也不妨暂住一下。”建文帝说:“很好!”程济又说:“人多不便同行。”于是大家商议,由杨应能、叶希贤称比丘,程济称道人,三人朝夕相伴在建文帝身边。往来间,大家互通音信,吴成学、蔡运、冯漼、赵天泰、梁田玉、史仲彬负责为师徒四人给衣给食。接着大家又商定,眼下,可在廖平、郑洽、王之臣三家住下。建文帝说:“此郊坛之处,可暂不可久也!”郑洽答道:“我们郑氏族人都很忠义,可以先住弟子家。”建文帝略略点头,又说:“我脚痛得难受,只因昨天走得太急了,现在已经浮肿了。”

程济扶着建文帝出门,正考虑用什么东西载建文帝走,突然见路上有一人走了过来,史仲彬一看,原来是他的家仆!问其何来?家仆说,京城大变,家里特派他来打听史仲彬的吉凶。又说,他已在河边准备好了一艘小船。大家都欣喜不已,史仲彬说:“那就先到我家吧!”于是扶着建文帝登船,同行的有杨应能、叶希贤、郑洽、史仲彬、程济,其余各自散去,定于半月后在史仲彬家相会。

南京城城墙。


4.从丹阳到襄阳,一路险行

十五日,建文帝说:“今天是十五了啊!我要吃一天斋。”因想起皇祖妣(朱元璋夫人马皇后)每月十五都要在宫里吃斋念佛,建文帝又忍不住数行泪下。十六日,抵达丹阳(今江苏丹阳市)。当时,路途上经常有士兵往来抢劫,建文帝对着左右的人叹息良久。

十九日,抵达吴江(今苏州市吴江区),史仲彬迎师入家,家人皆出围拜,当夜住清远轩。二十日,移住观音阁。建文帝生病,拉肚子,十分想吃火肉,但又不愿说出来。史仲彬找来火肉,建文帝甚喜,说道:“这真是稀奇东西啊!”

过了几天,其余弟子也都来到史仲彬家。此时,吴成学也出家为僧了,建文帝问其佛名,答曰:“慧。”建文帝说:“要不我来给你取个名字,就叫雪庵,如何?”吴成学当即礼谢,从此改名雪庵和尚。

七月三日,雨,建文帝与程济等坐在屋子里议论起往事来,他很是伤心,不禁吟诗道:“细雨披杨起绿烟,水纹如织影迷簾。午钟何处偏来耳,不似西宫奏管弦。”吟罢,泪如雨下。建文帝叫弟子们各自回家,他脚病还没好,就拄杖送至门口,众弟子相拜而辞,建文帝便随口作诗一首相送:“江水无情去不还,惟留两岸好青山。青云藏迹能归岫,不向东风见素颜。”

一天,建文帝对程济说:“我在这里长期住下去也不妥,何况这里距京城不远,恐怕有人会知道我们的踪迹。”于是,他决意前往云南。程济说:“云南路途遥远,得等师父您脚病好了才行啊!”

八月十一日,天色极佳,月亮也已圆了大半,建文帝与程济坐于月下。其间,建文帝问程济的遁甲术是怎么回事,于是程济从肘后方取出一片木块,然后指向月亮,天空突然漆黑一片。建文帝慌怯起来,叫程济立即解除法术。

十五日早上,吴江县丞巩德来到史仲彬家传达新皇(明成祖)关于在全国缉拿建文帝的通令,并对史仲彬说:“听说建文帝在你家里?”史仲彬回答说:“根本没有这回事。”话虽平静,但心里还是略微惊了一下。十六日,建文帝与程济、叶希贤、杨应能告别史仲彬而去,并期来年春在廖平家相聚。当时,建文帝脚病未痊愈,又未带冬衣,随身携带的仅有几件布衣。一行乘船到京口,建文帝对程济说:“此去要经过故都(南京),怎么办?”程济答道:“不用担心。”于是,与建文帝继续乘船过扬州,前往六合,然后走陆路到襄阳。一路之苦,不可胜言,且匆匆路行,程济也没空闲时间提笔纪行,只记得九月九日,天气微寒,晨风刮耳,建文帝觉得有些冷,但又不肯说,还装着和弟子们一样不怕冷的样子,加之路上又不方便喝酒,便只是对弟子们说:“今天是初九了。”夜宿草店中,建文帝把携带的布衣全部盖上,一夜不眠。程济用手抱着建文帝的脚,建文帝说:“我记得去年的今天,那边的战事逼得紧,我也是一夜没有睡着。今晚虽然也睡不着,但心里却很安然。”隔会又说:“不要辜负了今天这个日子啊!我吟诗,你们来和,如何?”程济说:“一切按建文帝说的办。”于是建文帝立马开口道:“黄花满地带霜开。”程、叶希贤、杨应能则各和上一句。


大悲寺香囊。


十五日,抵达廖平家。然当时廖平还未回到家,师徒一行也不敢暴露身份,廖平家里的人由于不认识,未能接纳,于是,程济等人便将建文帝寄身于大悲寺中,其他则白天出去在路上乞讨,天黑了才回到寺中。

过了十月,廖平才从外地回家,程济与其在路上相遇,告之建文帝藏身之地,廖平赓即赶来相见,在建文帝床前叩拜并问好后,建文帝说:“我们天天在盼着你回来呀!”廖平说:“打听我们踪迹的人太多了,所以上次分别后,我没敢立即回乡啊!”建文帝不禁又谈起往事,弟子都不知道该说什么。

第二天,廖平将建文帝请入家中,建文帝看到太子后,父子都痛哭了一场。过了一会儿,建文帝问:“你现在叫什么名字?”廖平代为答道:“还没给他取名。”建文帝说:“我现在是僧人了,就让他姓曾名奎吧!”廖平赓即叫曾奎向建文帝跪拜,感谢赐姓。接着,廖平拿出绸布要为建文帝做衣服。建文帝阻拦道:“不可,哪有游僧穿绸衣的?”廖平便换成了普通布。

从此,建文帝就住在廖平家,后廖平担心被别人发觉,便又送建文帝住于西山。过了十来天,牛景先也来了。一天,建文帝对程济说:“我等人多,且天气逐渐寒冷,也不能老是去麻烦主人,还是离开好。”当时,廖平家发生的事或许被外人知晓,全家也悄然离去,所以建文帝认为在此已无所依靠了,便决意要去云南,就叫牛景先留守西山,师傅和程济、叶希贤、杨应能共四人前往云南。

在过四川境内一个叫善庆里的地方,师徒四人遇见冯漼,便问冯漼住在哪里。冯漼说,他就寄食于村中,便请建文帝前往。住了三日后,师徒四人继续起程前往云南,冯漼也要求一起前往。

5.往游江浙

永乐元年(1403)春正月十三,师徒一行五人抵达云南,投宿永嘉寺。住持智空甚是热情,建文帝与其交谈很久,还叫程济教了智空一些法术。建文帝又派冯漼前往襄阳,调查清楚廖平家突然消失的原因。临别时,建文帝对冯漼说:“明年,我要来游天台,与诸位弟子相见。”并要求冯漼转告他们,不要来云南,路太远,不方便。于是,冯漼便前往襄阳见牛景先,知道廖平家的事情已经平息,而史仲彬也已来廖平家几天了,便又到廖平家,将建文帝的话转告他们。

云南地气湿热,杨应能、叶希贤都生病了,建文帝很是担心他们。而杨叶二人生病后,再无人托钵外出乞食了,程济也长期在屋打坐。由于找不到好医生,杨叶二人的病一直没好,每天只能喝一些米汤,而智空也懈怠很久了。

六月,冯漼从襄阳回来了,建文帝甚是高兴,他十分想念其他弟子,于是,大家又一起邀约前往襄阳。到了襄阳后,才知梁良玉已去世,建文帝暗自伤心很久,并作诗以哭:“子犯归黄土,重耳未还时。”

八月,叶希贤和杨应能的病都好了,想居于蜀地。建文帝说:“再忍些时日,我们共同到江浙一带游玩后,再确定一个固定的地方,在那里募建一座庙,以作长久之计。”当时,程济也病了,建文帝坐在他的身旁,一刻也不离开。程济说:“放心,我不得死,也不敢死啊!”不久,病就好了,建文帝还亲自为程济熬粥。

十二月,天气还不觉得寒冷,建文帝说:“这地方很好。只是这里无人可依,一旦遇冷,连半件冬衣就没有。”大家又忍不住叹息起来。

永乐二年(1404)正月,建文帝令程济收拾行礼准备东行。十八日,大家正式离开云南,临行前,智空和尚特别赠送给建文帝一块布料和一双鞋。二月,到了重庆,冯漼想留建文帝住在蜀中,之前冯漼便住在善庆里的一位朋友家中,于是,冯漼又去见那位朋友,然而,那位朋友全家人都已离去了。于是,师徒一行又前往襄阳,但廖平不在家,他们便在西山与牛景先相会,这才知道廖平已先前往浙江去了,师徒一行便暂住在西山。

五月,建文帝派牛景先先入吴地约会史仲彬。六月,建文帝才出西山,前往吴地,冯漼则暂留西山。八月八日日落之时,建文帝与程济、杨应能、叶希贤4人才赶到史仲彬家。然史家门已关闭,程济便上前敲门。不一会儿,牛景先打开房门,见是建文帝,便急忙回告史仲彬,史仲彬也赓即出来,将建文帝迎进上堂,又急命秉烛,叫家人皆出来迎拜。稍顷,酒菜也已备好,大家环坐相饮。

当晚,史仲彬留建文帝住于西边偏房,建文帝说:“我们明天一早就要离开,以免给你添麻烦。”史仲彬问:“为何这么急啊?”建文帝说:“那边(朝廷)一直在派人找我,也想杀害我。昨天我在路上遇见一个戴着帽子的人,他双眼直直地盯着我,如果他真的认得我,你也跑不了。我离开,目的便是为了不牵连你啊!”说着,大家不禁相对而泣。但史仲彬仍坚持要再留建文帝一天,说是要为建文帝及程济等人制作衣物。

十日,建文帝命程济等分三班出行:建文帝与程济先走,杨应能、叶希贤作第二班走,牛景先、史仲彬作第三班走,并约于杭州相会。十五日,诸弟子会于吴山,共游湖上诸胜,前后二十余日。

九月九日,师徒一行登高赋诗,诗罢又相继而泣。第二天又忙着上路,师徒一行前往天台,忽遇蔡运、金焦。不久,冯漼也到了。此时,蔡运已祝发为僧,便改名稽山主人,冯漼则称塞翁。建文帝问廖平的情况,冯漼说,廖平还未回来。第二天,大家居然在路上遇见背着柴的廖平,于是建文帝便将其更名为耶溪樵,廖平也乐意以此为名号。建文帝在台州与荡州之间游玩将近四旬,江南天气突然变得寒冷起来,于是建文帝又想回云南,便要推却诸弟子而去。冬月十一日,正式离开台州。


西湖。

6.悲泪伴亡途

永乐三年(1405)二月,建文帝抵达重庆,遇见雪庵和尚(吴成学),问他住在哪里?雪庵和尚回答说,这里有个杜景贤,为他盖了一座庙,就在善庆里。师徒便前往,雪庵所住的小庙虽不怎么宽,但临江环竹,倒很幽静。建文帝很是高兴,便留了下来。杜景贤乃是当地高尚人士,见到师徒一行后,像是知道什么隐情似的,不时送上酒来,款待甚厚。他不以佛家规矩对待程济,却又反复劝告雪庵要熟背《大士经》。故每次外出,雪庵都能以此对付。建文帝也给雪庵的小庙题名为“观音庵”。

六月,建文帝患痢疾,雪庵和尚拿出柏叶丸,仅服三次就好了。建文帝甚是高兴,命把该药方录下来,题在庵壁上。

一天,建文帝准备前往云南,命程济占上一卦,得乾之姤卦。程济说:“姤,遇也,当遇知己。但乾的初爻为潜,恐怕有跟随我们踪迹的人,想了解我们到底往哪儿跑了。听说胡溁、郑和两人已进入云南侦察建文帝踪迹。”建文帝有些担心地说:“若是这样,还真是奇也!”于是,不再前往云南。

十一月,黄直也来了,但住了三天就走了。建文帝因为胡溁和郑和往返于云南和贵州之间,故也不留黄直。此时的黄直,年老而贫穷,建文帝很是同情,便从囊中掏出钱来给他,以泪相别。

永乐四年(1406)三月,遇有传言,说朝廷知道建文帝还在,因此侦察十分严密。建文帝于是告别雪庵和尚而去。四月,建文帝在西平侯沐晟家里住了一旬,巡视山西的严震直忽然到来,拜建文帝于床前。建文帝问他:“你为何而来,是要来捉拿我回朝廷治罪么?”严震直回答说:“臣奉命到交趾(今越南),回来时,听说你在这里,故来拜见罢了。”建文帝说:“你现在已是新朝的官员了,要好好珍惜。”严震直面色惭愧,流泪拜别建文帝而去,一天下午,他在旅舍里吞金而死。建文帝听到这一消息后,伤心自悔,又怕人发觉,便悄然逸去。五月,建文帝在白龙山结茅舍驻锡。六月,建文帝又患痢疾,没法继续赶路,药物吃了很久也不见效果。程济用柏叶熬水给建文帝喝,仍不见效果。当时更是怕外人知晓建文帝踪迹,大家都不敢出山乞讨,粮米缺乏,建文帝很是忧愁,病也不易好。

十月,建文帝的病终于好了。听说朝廷杀了很多旧臣,建文帝不禁怀念起方孝儒、黄子澄等旧臣来,既而又病了。这时,程济也患了眼疾,愁苦之情难以言状。十二月,大雪,建文帝命杨应能、叶希贤找来朽木烤火。此时,程济眼疾才好,建文帝说:“火一烤,你的病可能又要复发。”于是解下自己的衣物给程济穿上,让程济远离火堆,令程济感激而泣。

永乐五年(1407)正月,建文帝命杨应能、叶希贤、程济三人分别外出乞讨。三月,建文帝的病好了,但却已瘦如皮包骨,程济等无不伤心叹息。

七月,程济外出乞讨,在招提寺旁边遇见郭节、程亨、史仲彬三人,大家都暗自悲泪,却又不敢出声。当时,他们三人来访建文帝,没遇上,怆惶无措时,幸遇程济。当晚,趁着月色,程济将三人引至建文帝所在的小庙里。三人拜于建文帝床前,见建文帝如此憔悴,大家相围而泣,关切地问:“建文帝怎么病成这样了啊?”建文帝说:“从去年到现在,病一直未好。加之朝廷派来的人又追查得紧,根本不敢出山,以致现在这个样子。”三人各自拿出随身之物献给建文帝。建文帝问郭节有子女没有,郭节回答说没有。又问史仲彬,史仲彬回答说:“膝下有一子,今年16岁,已开始出家谋业了。”建文帝又问:“他想当官么?”史仲彬答:“不敢为官哦!”建文帝叹息良久,又留三人在山中住宿数日。因秋高气爽,期间,建文帝带着大家在山中游玩,由近及远,天天如此。八月,郭节、程亨告别建文帝而去,史仲彬继续留在建文帝身边。十二月,建文帝特别祭奠了死去的几个旧臣,并亲写传文痛哭。

《浪穹县志略》。


7.能贤辞世

永乐六年(1408)二月,史仲彬告别建文帝,准备回家。临行前,建文帝说:“从此以后,你就不必再这么辛苦往来了。路途如此遥远,且我在此也很安妥。再过两年,等朝廷的巡查稍宽一些后,我还要到江浙一带游玩,观天台、雁荡美景。”说罢,又流起泪来。接着,建文帝要来笔,题字于扇,赠与史仲彬,自署名为“释文”。

六月,天气亢旱,厨房防火不慎,整个小庙就被烧了,仅人员幸免,实乃是天意弄人呀!七月,程济出山募资重葺,八月告成,主要是得益于当地道士张静的鼎力相助。重建后的小庙,原旧庙稍宽,四周种上竹木,像是一堵绿色的墙将小庙围在中间,建文帝每天居于其中,甚是高兴。一天,建文帝对程济说:“我想在此过老了。”便命程济占上一卦,占得“小过之旅”卦。程济解释说:“这座小庙,不会有多久,便会被毁掉。‘旅之上九’卦说:‘易毁其巢,主人先笑后号啕。’”建文帝听了,心里不高兴。

十二月,金焦、雪庵和尚、黄直访建文帝至,各自都为建文帝带来了礼物,也保证了寒冬腊月的顺利度过。

永乐七年(1409)正月,建文帝起程东行,留杨应能、叶希贤守庙,程济、雪庵、黄直、金焦跟随。三月,一行到了重庆善庆里。杜景贤已不在,先前所建的观音庵也毁了,大家一时难以安身。雪庵与程济等便竭尽全力募集茅草重建,建文帝被茅草割伤,又想离去。五月,一行到了襄阳,但廖平全家已迁往四川。得知廖平一人长期在会稽,建文帝只得又回云南。


杜景贤故居遗址。

永乐八年(1410)三月,建文帝抵达云南先前的小庙,对程济说:“从此我不会再往其他地方去了。”其实,主要原因是,原来跟随逃亡的人大多散了。不久又听说廖平也死了,建文帝连续哀叹数日,也不再问过去的事了。

永乐九年(1411)春,官府把小庙烧了。就在前一天,建文帝梦见牙齿落了,问程济这预示着什么。程济说:“恐怕是外面有人透露了我们消息。”于是,大家出游到山南,日暮才回归,而此时小庙已易为平地。建文帝说:“今又该往哪里去呀?”程济宽慰他说:“且作且行,暂听脚行之便嘛!”

四月,建文帝到达浪穹(今云南洱源县),只见那里沟深林密,绵延数里,山水相环,程济说:“此地很好!”于是,建文帝命杨应能、叶希贤募集茅草建庙。数月后,小庙建成,前立小门,有松林和竹林相围,周边再密植一些带刺的小树和藤蔓作为围墙,中间建一佛堂,旁边列茅屋三间,堂后一室,为建文帝卧室。佛堂右边一间为程济卧室,茅舍后面一间为杨应能和叶希贤的卧室。杨叶二人所住卧室右边再建一堂,以便往来的弟子居住,同时也是存放香烛和供品的地方。

小庙建成后,建文帝又命程济占上一卦,占得剥之坤卦。程济说:“剥尽而顺,是吉卦。但上六的龙战之词,好像带有凶恶征兆。”建文帝又不高兴。

永乐十年(1412)三月,杨应能因病去世,建文帝内心一直很悲痛,茶饭不思。四月,叶希贤也去世了,建文帝痛哭说:“跟随我逃亡的人,杨应能与叶希贤二人与我朝夕不离,前后三次建庙,他们竭尽其力。”说罢,与程济一起又痛哭起来。他们将杨叶二人葬于茅舍东边,垒土两尺有余。

一天,建文帝对程济说:“庙宽人少,还是不太好。”于是收纳弟子一名,取法名应慧,应慧是云南大理人。建文帝因长期思念杨应能和叶希贤二人,患上胃病,有时病发,痛不可忍,程济请来医生医治也没有效果。

十一月,冯漼、黄直又来拜访建文帝,二人泣拜建文帝床前。建文帝问冯漼:“你们怎么知道我在这儿?”冯漼说:“我是遇见黄直后才知道的。”接着,建文帝又问黄直:“你近来又是靠什么维生的?”黄直答:“往来于夔州与重庆之间补锅。”建文帝又问冯漼,冯漼答:“给别人家的小孩当老师。”建文帝有些高兴。话题逐渐转移到杨应能、叶希贤二人身上,大家又不禁久久叹息。当晚,留冯漼与黄直二人住于西堂。

8.痛哭云南萧寺

永乐十一年(1413)正月,冯漼、黄直告别而去,临行前,建文帝说:“以后就不要再来了。”想必是建文帝担心路途遥远,让他们受苦受累。

五月,建文帝南行进入缅甸,程济和应慧跟随。六月,建文帝回到云南,又收纳了一个弟子应智。十月,庙里铸应明钟一口,建文帝亲自撰文铭刻。

十二月,在渡马岭遭遇强盗。先是建文帝从缅甸回来后,每天都想出游,程济说:“眼下形势不好,应多加小心,少外出,以免被外人察觉。”建文帝说:我已作僧人有十年了,人们还能认得出我么?”于是不听程济劝告,坚持外出,程济要求跟从,他也不许,便同应智一道前往渡马岭。结果遇上少数民族的强盗,强盗准备将建文帝挟持而去,好在路上遇上官军,才得以幸免。回来后,建文帝对程济说:“真后悔当初没听你的,我差点就遇难了。”

永乐十二年(1414)春天,建文帝发现自己鬓发已白,对程济说:“我老了,不知什么时候才能超脱这个人世哦?”说完又是一阵叹息。

四月,建文帝派程济外出募集粮食。九月,建文帝向程济学习法术,学了十来天终有所悟,方知先天与后天的道理。十月,应慧去世,葬于杨应能、叶希贤二人坟墓之侧。十一月,建文帝又收弟子辨空。

永乐十三年(1415)三月,建文帝特设灵堂祭奠杨应能、叶希贤二人。因在此前一天,建文帝梦见了他们二人,故醒来后才有此举。

当年夏季,建文帝离开浪穹,向东而行,在路上遇见冯漼和黄直。建文帝问他们来干什么,二人说,是来拜访建文帝的。建文帝当即阻止了他们,于是二人便请建文帝到他们那儿去。在二人寄居的地方,建文帝住了几天就离去了。

八月,建文帝和程济一道游览衡山,回来的路上,去访冯漼。而冯漼则已前往云南了,于是建文帝也赓即回往云南。一天,建文帝投宿萧寺,见寺庙东庑下有两个病重的人,走近一看,居然是冯漼和黄直二人!建文帝命程济告诉僧人,把冯漼和黄直移于东房。建文帝哭着说:“他们两个是为了来找我的呀!”于是要去找医生来医治,但由于此地偏僻孤寂,多远没有人烟,没法找到医生。几天后,冯漼和黄直便去世了,建文帝哭了好久,并出钱请人将二人入敛,葬于寺庙东侧。建文帝还亲自为二人立碑,上刻:“呜呼,两忠臣之墓。”


衡山。

冬十月,建文帝回到浪穹原住的小庙里。十一月,在屋舍东侧立碑,刻下跟随建文帝逃亡而死去的那些人的名字。十二月,令程济外出乞食。

永乐14年(1416)三月,建文帝一天与程济相坐夜谈,看到天上一颗大流星,光芒特别的奇怪,他从紫薇星座边沿出来,穿昴宿星而过。建文帝问:“这一征兆预示着什么了?”程济回答说:“边境可能有战事,朝廷要加兵。”不久,果然听说六师出塞。

六月,建文帝的脚病又发了,主要是因为平时出去游玩劳顿所致。程济到城西去找药,三天才回来,建文帝吃药后就好了。从此,俩人相濡以沫,忘记了师徒之间的尊卑礼仪。

十月,建文帝命程济撰写《从亡传》,藏于山岩中,建文帝亲自作序。所藏位置就是俩人在浪穹住的那个地方的山里面,属云南大理府。

9.郑和下西洋,只为寻找建文帝

永乐15年(1417)二月,建文帝说:“在这里住久了,可能会被人发觉。”于是又往山里走,选址于鹤庆山中,另建一小屋,然后往返于两处房屋之间,因此人们就不知道建文帝住的具体地方了。


鹤庆石宝山。

六月十三日晚,月亮甚是明朗,建文帝叫程济一起在林间徘徊很久,然后对程济说:“想起以往,在宫中四年,哪一个月没有这样的月亮啊?但由于北方兵事,心里从来没有放开过,哪像今天这样清闲啊?但眼下,杨应能和叶希贤都不在了,实在是可惜呀!”说罢又叹息起来。

七月,雪庵和尚的徒弟了空来了,才知雪庵也去世了。建文帝哭着对程济说:“现在又少了一个可以停留的地方了。” 于是,又名程济在小庙旁边石碑上加刻雪庵的名字。

十一月,建文帝东行。先是传言,胡溁知道建文帝长期在云南,事情传到朝廷,朝廷又派太监郑和等人来到西平侯家寻找,并在各处寺庙和道观搜查,然后又派海船下西洋,表面上是以寻找张三丰为名,实际上是为了寻找建文帝。于是,建文帝这才有东行之苦。

一天,程济跟随建文帝到了衡山,建文帝对程济说:“到处都是捕鸟的工具啊!”于是不禁想到自己的人生境遇,便作诗感慨:“我行至东,山深海穷,虎迹蛟从。我行至南,地炎河乾,貐猰巢环。我行至北,黑雾毒霱,燭龙沉色。我行至西,阴雨霏霏,弓矢野施。我悽我惶,何道可行?噫,何道可行?”诗一作完,不禁又悲泪起来。

永乐16年(1418)三月,建文帝回到贵州。五月,命程济开垦菜园,建文帝作《菜根歌》:“菜色青兮,菜根辛兮。菜兮菜兮,似余情兮。”八月的一天,建文帝读《易经》,他占了一卦,问程济:“这是什么意思呢?”程济说:“这是贞吉否凶(祥顺的事到了极点便可能转化为凶兆)。”建文帝略略点头。程济问建文帝:“您能解么?”建文帝答:“不能。昨晚我梦见一条狗挡住我的去路,我用箭射死了它,忽然又看见一只狗在侧边撕咬我的衣服,我便顿时惊醒了。今天便想请上一卦,让你占卜一下。而你却说有不祥之兆。我想,应该不是关于我们僧家的事。衣服是身体的外在标志,戍为狗,而今年的太岁在戍,莫非是我犯了太岁?”程济则宽慰他涚:“服者有服亲身之说。(服者,不一定代表你本人,或许是指身边的其他人呢!)”

永乐十七年(1419)春,建文帝命徒弟辨空、应智等到邻县乞食。六月,建文帝开始看佛教的书,他天生聪明,过目不忘,如《楞严经》《法华经》《华严经》等均能背诵,并各自作有注解,注解后若要署名,必署“文和尚云”。

九月,建文帝命程济编辑整理关于禽术、遁术等方面的书,但最终没有结果。此前,建文帝经常命程济占卦,而且是屡占屡应,故才有辑书之命。但不久,程济就病了,根本没法舞文弄墨。

永乐十八年(1420)三月,建文帝命辨空等出山。六月,建文帝命程济住于寺庙西边偏房,因为原住的正堂后面树林茂密,沒有阳光,地下潮湿。七月,史仲彬来拜访建文帝,建文帝问:“你怎么知道我在这里?”史仲彬说:“我先曾到白龙山,但当年的庙屋就找不到了,于是又到周边各县找。昨天遇见辨空,便和辨空一起来了。”建文帝于是又问辨空:“你怎么认得史仲彬?”辨空答:“先前在雪庵师父那里见过。昨天是我认出了他,但他却不认得我。”建文帝说:“这就是佛祖所说的有缘啊!”说罢,不禁大笑起来。建文帝逃亡十八年来,程济从未见建文帝笑过。而今看到建文帝脸上开始有了喜色,身上也开始有肉了。

建文帝命史仲彬晚上就睡在他床榻侧边。史仲彬向建文帝问起杨应能和叶希贤,建文帝叹息道:“他们二人已经入土了!”于是马上带着史仲彬在堂外祭奠。当晚,建文帝、程济、史仲彬三人睡在床上一直聊到天亮。

八月,史仲彬告别建文帝而还,临行时,建文帝流泪说道:“跟随我一起逃亡的人,大部分已去世了,唯独你还一直惦记着我,时常来看我。我头上两边已开始长自发了,寿命未卜,但它永远是短暂的,我还想再到江浙,续雁宕(荡)之游,不知还能实现否?”史仲彬也不禁流泪道:“建文帝定会长寿的。”建文帝命程济送史仲彬,三天后程济才回。

十月,建文帝命程济跟随他一起入蜀,游览了蜀中诸多名胜,其中在登峨眉山后还留下了诗句:“登高不耐东翘首,但见云从故国飞。”

10.建文皇帝扮老道人游楚

永乐十九年(1421)二月,阴雨连绵十多天,野草疯长,建文帝便命程济除去杨应能和叶希贤二人坟头上的茅草。为此,建文帝作有《愁霖赋》。四月,程济随建文帝进入四川。七月,建文帝又进入广东,游遍海南诸多名胜。一天,建文帝对程济说:“我准备从广东进入江浙一带。”但又考虑到当下已是深秋,冬天很快就要来了,于是又被迫返程。此时,一路上的检查也稍微宽松了一些,几乎是畅通无阻,所以建文帝又想四处遨游。

十一月,建文帝回到云南浪穹,一天,他对程济说:“人们现在都知道我当和尚了,我现在又换个身份,如何?”程济答道:“这个主意不错。”于是,建文帝又开始蓄起头发,扮起道人来,每天就读《太玄经》《庄子》《老子》等书。

永乐二十年(1422)春,建文帝命徒弟辨空、应智等单独主持寉庆山中的寺庙,只因为道士与僧人不能混在一起。四月,建文帝为躲开尘世,避居于寺庙以南四十里的名渌泉,每隔三天,就在两地交换居住一次。十月,建文帝自制冲和巾道士帽,扮成老道人。

永乐二十一年(1423)二月,建文帝叫程济一起游览楚地(湖南、湖北)诸多胜迹,其中登章台山时,作有诗句:“楚歌赵舞今何在,惟见寒鸦绕树啼。”

六月,建文帝游汉阳,登晴川楼,他对程济说:“陈思王有‘太息雾兴,挥泪雨集’的诗句,实在是绝妙的写心之句啊!”于是便也作诗道:“江波犹涌憾,林霭欲翻愁。”


晴川楼。

七月,建文帝因足疾偶发,停留于大别山,日游山中,不知不觉就到了年关。

永乐二十二年(1424)二月,建文帝对程济说:“咱们都去天台玩一下。”于是,大家继续东下。九月,竟在旅途中遇见了史仲彬。先是史仲彬来寻访师爷,在路途中投宿。当时史仲彬头戴黄冠,所投宿旅馆的主人告诉他说:“里面有道士,可一路同行。”史仲彬进入里屋一看,竟是建文帝。这真是天下奇缘啊!

史仲彬在建文帝床前跪拜,建文帝问:“你计划到哪里去?”史仲彬答:“我此程又来拜访师父您啊!”建文帝非常高兴,说:“今天,我们再游天台,明天你和我们一起往东,继续游山玩水。”

大家谈论到洪熙皇帝(明仁宗)继位,又谈到榆木川之变(明成祖朱棣在榆木川暴亡),建文帝点头叹道:“(朱棣)竟也有这样的结局呀!”

十月,程济随建文帝到达吴江史仲彬家,连住两夜后,建文帝便继续东行,史仲彬将建文帝送至杭州才分手。在杭州期间,突闻洪熙皇帝驾崩,建文帝说:“如今,我的心终于可以放下来了!”

十一月三日,建文帝和程济到达宁波,因想渡海而游,于是经过三天后,终于渡过莲花洋。

11. 江浙归来,扮僧再入蜀

1425年正月十五,建文帝在潮音洞拜观音大士,并作《大士颂》,有“以音观音,音何所起?以观观观,妙明无际”之句。当时,潮音洞不少大师都对建文帝称赞不已。建文帝登上盘陀石,作有诗句:“敢言通帝座,天高听亦卑。”

五月,建文帝才开始回走,但却没按来时的路,而是经福建、广东而回。十二月,建文帝命程济外出乞食,辨空、应智二人也给建文帝带来一些供品。

宣德元年(1426)三月,建文帝命程济前往河南寻找王资、金焦等人。六月,程济从祥符县(今属开封)回来,报告建文帝说,王资和金焦都去世了,建文帝又叹息了很久。

八月,建文帝在庙前祭祀,对去世的从亡诸臣表示哀悼。此时,建文帝已五十岁,程济则六十一岁了。在祭祀前,建文帝曾经对程济说:“跟随我一起逃亡的人,或比我年长,或比我年少,然如今都相继去世,仅剩你我二人还在人世哦!”说罢,泪湿沾襟。正是如此,建文帝才有祭祀之举。

九月十一日,惊雷震动建文帝经座,建文帝有些不高兴地说:“雷不藏声,震我经座,看来是有什么罪过。”便叫程济占上一卦,占得“乾之夬”。程济便说:“该卦的‘上九’爻的卦辞是‘亢龙有悔’,说明这座庙将不长久了!”

宣德二年(1427)正月,建文帝命程济将庙堂的后屋毁掉,以遮封杨应能和叶希贤的坟墓,然后移居于寉庆山中的静室。又命徒弟辨空、应智等留守浪穹。四月,建文帝生病了,持续月余不愈。一天夜里,他梦见韦陀菩萨授给了他药物,第二天精神居然好了许多。于是他向韦陀菩萨发誓,要重新剃光头发作僧人。

八月,云南发生匪乱,建文帝命程济跟随他一起入蜀。一天,在暂住的旅舍里,建文帝听见隔壁两人在一一细数“靖难”时事(朱棣发兵攻打南京),其中一人语气中显得很是不平的样子。建文帝暗自对程济说:“忠义自在人心啦!”接着,又听两人说,朱棣称帝后取消了建文帝的年号,下诏把建文四年定为洪武三十五年。其中一人道:“孙子去用爷爷的名字,可以吗?就像人死了还能活吗?”建文帝则暗自对程济说:“我虽还活着,却如同死了一般。”那两人接着又说道齐泰、黄子澄、方孝孺、胡闰等人的死是何等的惨烈,其家属受牵连之众。建文帝则悄悄对程济说:“是我得罪了神明啊!他们都是因为我才遭受灾难的呀!”说罢,又是几行泪下。第二天,建文帝命程济去打听那二人,那二人却早已离去。于是,建文帝又继续赶路。

十月,建文帝投宿永庆寺(今资中县境内),在寺壁上题有诗:“杖锡南游岁月深,山云水月傍闲唫。尘心销尽无些子,不受人间物色侵。”


资中永庆寺。

宣德三年(1428)春,建文帝听说史仲彬在监狱中死去,他流着泪对程济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怎么会有这样的厄难呢?”因路途遥远,建文帝便只能烧香祭奠了。

五月,程济跟随建文帝游神女庙,见寺壁间有诗:“襄王此日知何处?空见朝云暮雨时。”题目是为“有感”。署名为:东海逋臣(建文帝旧臣施道基)。建文帝不禁再次流泪,命程济把“东海逋臣”四字剷去。

七月,建文帝游黄牛矶,他咏诗道:“岭猨夜泣湍波急,树上霜红含泪色。云愁烟惨雨冥冥,野老吞声谈故国。”十月,游汉中, 遇见廖平的弟弟廖年,廖年请建文帝去他家作客,其家人都出来拜见建文帝。建文帝这才知道,廖平当年在逃往会稽途中去世了。一会儿,曾奎(建文帝之子)也回来了,此时的曾奎已三十岁了,娶廖平的妹妹已有三年了。建文帝也不再是当年的那态度,只是对曾奎说:“他日,别忘了廖家对你的恩情啊!”住了几天后,建文帝坚决离去。

12.蓄发再出游,公安夜听黄冠泣

宣德四年(1429)二月,建文帝到达成都,连住两夜后离去。五月,又回到浪穹。六月,建文帝到了鹤庆山中,辨空、应智等都在,建文帝这才知道他原住的寺庙已被山寇烧毁了。便问:“杨应能和叶希贤的墓被毁没?”辨空和应智则答道:“没有。”除此,师父不再问其他的。

九月,建文帝又开始蓄发。十月,程济病了,建文帝显得慌怯无措,每天都说:“能(杨应能)贤(叶希贤)佑济(程济),能贤佑济!”程济感动流泪道:“我若死了,师父您可急往汉中,不可留在此地。”

宣德五年(1430)正月,程济的病好了。之所以患病,是因为云南的气候温和,少雨雪,一天突遇大雪,受了风寒,这才得了病。

四月,建文帝准备扩建寺庙,程济和辨空等便外出募捐,七月,扩建完工。师父很是高兴,将其居室命名为潜志轩,并作有潜志轩诗。

十月,建文帝命众人在寺庙里将死去的从亡诸臣逐一立上牌位,并把被朱棣所杀的方孝儒、黄子澄等也立上牌位。

宣德六年(1431)二月 ,建文帝前往陕西,程济跟随。四月抵达延安,游览周边诸多胜迹。七月,东行入蜀,九月到达夔州,却被路上的风雪所阻,建文帝所带盘缠已用尽,一时不知如何应对。原因是,二人皆戴黄冠,扮成道人,而蜀中却多重僧而不重道,故二人一路上少有资助。一天,路上忽遇一道人,他会煮银法,故才有钱买得衣食。问那道人姓名,那人不说,只说是陇西人。


夔门峡。

宣德七年(1432)正月,建文帝和程济进入楚地的公安县,一天夜里投宿坐在一座寺庙的佛堂左侧。不一会儿,一位道人也来到这里,坐在佛堂右侧,他与建文帝之间不说一句话。又过了一会儿,又来了一位道人,他看了一眼建文帝便去了先来的那位道人身边,两人击掌后,后至的道人说道:“你也在这里?”于是两人共坐。夜半三更时分,两道人仍在私下轻声交谈着什么,接着便传来哭泣声。程济清晨起来去探视二人,但二人早已离去。建文帝很是后悔,只怪自己昨晚为啥没去问他们哭泣的原因。忽然间,发现地上遗有一张残缺的纸,上面写着“郭任梁中节”等字样。程济说:“看来这也像是弃官逃亡的人啦!”建文帝为此特作了《萧寺黄冠夜泣》诗一首:“壬子春正十三日,寺遇黄冠不相识。结蒲炷杖坐西偏,低头不语意自闲。亡何一人复冠箨,发黄面绉多愁颜。拊掌遽驚还叹息,漏分但闻声唧唧。似怀万斛愁难倾,哀猨夜呌寒鸦泣。余肠萦结讵堪言,布衾湿透皆泪痕。晨兴往探讯其苦,两公踪迹云无根。空余蝉断字数个,依稀仿是亡臣名。我欲把毫悉胸臆,水冻笔花写不得。”

五月,建文帝来到武昌,登黄鹤楼仙枣亭,留有“何年化鹤归”之句。八月,建文帝乘船长江而下,到达九江。九月,建文帝游吴山。当时,程济邀建文帝前往史仲彬家,建文帝说:“史仲彬的事情已经暴露了,我们晚些,明年返回时,再去造访他儿子也是可以的。”十一月,建文帝游天台,留住赤城观。

13.广西之游,再欲东行

宣德八年(1433)春,建文帝仍住在赤城。九月,逢大雨,建文帝作有诗,名为《祝霁篇》,实乃有感而发,诗里藏着很多想说的话。

宣德九年(1434)五月,建文帝叫程济一起进入吴江县造访史仲彬的儿子。当时史家的事情基本平息了下来,官府相关的禁令也宽松了些。到得史家,正值史仲彬儿子史晟的妻子分娩,生得一男孩,建文帝给小孩取名为鑑。建文帝在史家留住了五日便离开了,史晟特赠了十余件布衣。

六月,建文帝进入会稽,八月还至夔州,宿安福寺。十月,回到云南鹤庆山中,程济又邀建文帝游广西,建文帝说:“等明年再去吧!”

宣德十年(1435)三月,建文帝前往广西,程济跟随。六月,建文帝不慎中毒,程济用金缐丸帮他解了毒,建文帝特命程济将此解毒药方刻在石头上。七月,程济在市上遇见何洲(建文帝逃亡旧臣),便问他怎么在这里。何洲说,是为卖书才来到这里,已有好几年了。程济便带何洲去见建文帝,见面后,何洲哭了好久。当时,何洲已是七十多岁了,他见建文帝也老了,便劝建文帝回南京,建文帝便从此有了回南京的想法。十二月,何洲便去世了。

丙辰年(1436,正统元年)春,正统改元,建文帝得之消息,很是高兴,便决意东下。八月,建文帝回到云南浪穹原住地,并重新修筑了房屋。

正统二年(1437)二月,建文帝又重新剃发,准备扮僧东行,以避时忌。三月,建文帝命程济与他一起去汉中。五月,建文帝游峨眉,避暑太白祠。


峨眉山。

八月,建文帝命程济占卦,占得归妹卦,程济向建文帝详细解释了卦意后,建文帝问道:“我准备东归,如何?”程济又说:“女子得归妹卦,为吉;男子得归妹卦,恐不吉。”建文帝听而不答。

九月,建文帝梦见李太白赠衣给他,便问程济如何解梦。程济说:“太白金星也,此梦不算吉祥。”建文帝则说:“太白仙去已千余年,而今以梦见我,明明是在启迪我要开启新的生活呀!故他以衣赠我,是保护我也,为何说不吉呢?”十一月,建文帝又回到浪穹。

正统三年(1438)二月,建文帝生病,但很快又好了。四月,建文帝又病了,程济等人很是担心。五月,建文帝很少走动,便派辨空主持潜志轩。七月,建文帝准备往广西走走,但计划未果,因为他身体尚未全愈,程济便劝他再不他往,安心养身。十一月,徒弟应智忽然不知去了哪里,建文帝担心他向外透露了自己的身份和行踪,便决定前往广西,程济跟随。

正统四年(1439)正月,建文帝准备东行,命程济占卦,得观之否卦。程济说:“不宜去,去必有咎。《易经》上说:‘观团之光,利用宾于王,则吉祥,不宜变。’否,所谓否之匪人也,其中,艮巽卦也有所见。艮止而巽入,乃止入之象。大象皆艮,艮为寺人,当遇此兆。”故程济坚持劝建文帝不能东行。

四月,程济劝建文帝回云南,建文帝却不听。先是程济梦见车轮断了,麻雀变成蛤蟆。他认为这是因为占卦不利而梦见凶象,故劝建文帝回云南浪穹。

九月,建文帝想在广东建茅屋而居。程济说:“此地多瘴气,不可居。”但仍劝不动建文帝回云南。十月,运气很差,野鼠竟先后咬建文帝的脚和手。

14.寺壁题诗惹官府,养老京城

正统五年(1440)三月十三日,建文帝对程济说:“我决意东行,你可再为我占上一卦?”程济占得归妹卦,拍案道:“大凶!”建文帝问:“为何大凶?”程济说:“这和前次所占卦相同。归妹卦,是《易经》的最后一卦(第64卦),而师父您今年刚好六十四岁了。三月为土,土被木克,而木已将尽,到了夏天,火旺,则木泄气。木生火,火生则木为灰。火虽为木之子,但子生而母死,您取哪一个?而今太岁干支均为金,火必克之,您夏天出行,不危险么?”

四月,建文帝在寺壁题诗,有“长乐宫中云气散,朝元阁上雨声愁”之句。当时,寺庙里有游僧十余人,他们见其诗,却不知是建文帝所作,便冒然地说是别人所作。五月,有僧人向外传话说,那诗就是他所作,他就是高皇帝(朱元璋)的孙子、懿文皇太子(朱标)的儿子(即建文帝)。消息传到官府,官府便把那僧人与同在寺庙的建文帝一起扣留于衙门。这一消息又很快传到京城,皇上则下诏押入京城。建文帝却又不敢承认自己的真实身份,只叫程济一起跟随。

八月,建文帝和另一僧人被押到金陵(南京),九月又到京城(北京)。朝廷叫御史为他们松绑,那僧人称,自己今年已九十多岁了,死也无惧了,只希望死后能葬在宗陵之侧。御史按年推算,从壬午年(1402)至今,总共才三十九年,建文帝怎么可能将近百岁了?于是认为这其中有诈,便详细审查。

原来,那僧人俗名叫杨应祥,钧州白沙里人,洪武三十七年削发为僧。御史便将此事上奏英宗,英宗便下诏书说:“为首者(指那僧人)以冒认宗室论死,下锦衣狱;从者戍边。”

建文帝原本先有回南京的想法,此时此景,他想:此时若透露自己的身份,或许可以免罪。于是,他就说了实情。御史再次上奏英宗,英宗便派宦官吴亮前来查辨真伪。

吴亮早在建文帝时便已在朝中了,然而,他见了建文帝后,竟已认不出建文帝了。于是,建文帝便向他详细回忆了当年宫中发生的几件事情。吴亮放声大哭,跪在地上不敢抬头。吴亮将此事密告英宗,英宗下令将建文帝迎入宫中,称建文帝为老佛爷,供养于大内中。


北京故宫。

十月,程济已回到云南,得知建文帝已进入皇宫养老,心里自语:“今日终算完成我为臣的职责了。而今皇上(英宗)宽仁,亲亲之谊,应能原此。”于是,程济将建文帝留在云南的小庙毁掉,遣散了寺庙里的弟子,并将杨应能与叶希贤二人的坟塜也平了,将记下建文帝逃亡始末的笔录交给辨空,取名为《从亡随笔》。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726031.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