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父母发现自己家孩子有这样的习惯,吃饭总会剩一口不吃,又或是总是剩下一点点,就觉得很奇怪,这孩子到底是什么心理?
有位网友留言说,因为每次吃饭总会剩一口再碗里,这个行为已经被家人骂了好多回了。她自己也不知道是为什么,但是这样做了她就觉得舒服了。即使还没吃饱,但就是不想吃了。
为什么有人吃饭总会剩一口?
有过被逼饭经验的朋友都会有这种感受:
被逼着吃饭,已经不是你个人的事情,而是大家的事情,甚至事关父母爱不爱你的高度。
有位网友说:
饭对父母为什么这么重要?老逼我吃。
我不怎么喜欢吃饭,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总是在我耳边念叨——老是饭吃了没,老是一句人是铁,饭是钢。
有时候吃饱了,真的不想吃饭,可他们就是不信,担心我不吃饭会生病。我都快疯了,不吃饭又不会死,真是的。我不饿,也非让我吃。我好无奈啊。
还有位朋友分享说,小时候,被逼着吃饭,一定要吃,不然就被硬塞到嘴里,哪怕是生病了吃不下也要吃。
后来,她有了厌食倾向,她说记忆中一到饭点就难受,一口饭能吃半天。
如何理解这种难受——这位朋友用了‘硬塞’这个词。
强行的突破,就是边界的被侵犯的感觉。
所以,即使是吃饭这种本能的生理需求,因为带了意志的强加,食物就变得像是被污染了一样。
所以她一到饭点就难受,一口饭吃上半天,就是对‘硬塞’的抗拒所做的心理挣扎。
而这种爱的意志的强加,意味着:只有你接受了,才能证明我的爱,在你身上得到了体现。
然而,边界被突破的孩子,并不能,也没有足够的力量可以维护自己的边界,甚至都无法表达出自己的情绪。所以他们发展出了各种各样的防御方式,来表达内在的情绪——比如,有的人出现了厌食倾向。
还有些朋友,他们可能被逼饭的程度不算太厉害,也可以是他们的内心弹性更大些,所以他们的潜意识发现了一个好方法:吃饭的时候,专门要留下一小口。
留下一小口,看起来有点浪费食物的表现,浪费并不是目的,而是终归有一口是自己能说了算的空间。
所以文章开头的那位网友会说,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但是留下一小口不吃的饭,自己就舒服了。
我想,这种内心的舒服感,真的可能不亚于夺回领土主权的快乐。
其实,孩子被逼饭是从小就开始了的。比如,成年人对年幼的孩子不怎么吃饭的行为就非常的抓狂,总是要给孩子喂饭。夸张一点的,追着孩子喂饭,一顿饭可以吃一两个小时的现象。
也许,很多父母这时候会跳出来说:不卫生怎么办?弄脏了衣服怎么办?孩子吃不饱怎么办?
其实,这个时候,我们都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求。
比如,我们是否想过,喂食困难很可能是孩子的一种表达方式,孩子在对养育着说,希望养育着能过更多的考虑他的内心,因为有些东西他吸收不了。因为,进食不仅和我们生理上能吸收和消化的东西有关,而且还和我们情感上是否能吸收和消化有关。
就好比一个人遇到挫折,心情不好的时候,他们也可能吃不下事物,所以我们也会有寝食难安来描述一个人的心理状态。
可见,吃和睡,不仅是生理的状态,也是心理的需求。
尤其是,对于年幼的孩子,他们还不会表达自己的情绪,所以一旦孩子停止吃东西,或者吃得很少,父母就会对孩子吃的事情非常的关注,非常的焦虑。也许,这也恰好是孩子想让父母理解的他的内心有焦虑。但是孩子不会表达,所以他们会通过影响父母的方式,希望父母能够关注到他的内心情绪。
吃饭是人的本能,身体是孩子自己的。
如果我们不能尊重和信任,那本质上就是没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个体,你也更难相信孩子未来成长所需要的意志力。
越是不信任,越是想控制,越是削弱了成长的力量,孩子就越是没法做好一件事。孩子的人生该由他自己去经历,孩子的成长就是自己去体验生活的过程。
正如你爱你的另一半,你可以提醒他该怎么样,我们可以做一些必要的提醒,但是怎么做、做不做,终归是他自己的事情。
作为父母或伴侣,我们能做的就是:
在适当的时候给予他必要的支持;在他做出选择的时候,给他提醒;在他选择出错之后,给他支持、安慰和拥抱。
作者:吴在天,心理专栏作者,著有《把生命活给自己看》《亲子关系对了,孩子的世界就对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726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