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出身贫民,早年的他投奔项羽门下,曾经多次给项羽出谋划策却并未被采纳,一直未得到重用。后来转投刘邦手下,也一直碌碌无为,只得到一个管理粮饷的官职,空有一身抱负无处施展,而经过萧何的推荐,才让韩信有了转机。可以说,萧何才算是韩信的贵人。
在萧何的举荐下,刘邦将韩信拜为大将军,随后迫不及待的问道:“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韩信也不负所望,立刻就给刘邦制定了“还定三秦”的计策,刘邦听后大喜,将其视为争夺天下的良策。而韩信也自此崭露头角,最终辅佐刘邦一统天下,成就“兵圣”之名。
刘邦从刚开始的小人物最终成为至高无上的皇帝,必定有他独有的心智与手段,韩信的才能他比谁都清楚,随着与楚争霸时逐渐占据上风,刘邦也越发忌惮韩信。最终在战胜项羽之后,刘邦开始了针对韩信的第一步,《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项羽已破,高祖袭夺齐王军。汉五年正月,徙齐王信为楚王,都下邳。”这里面虽然将韩信册封为楚王,但是也是变相得夺走了他的兵权。
夺走兵权之后,刘邦依旧不放心。有一次刘邦听说钟离眛投奔了韩信,刘邦与钟离眛有过节,因此就以此为由将韩信绑了起来,说“有人告你谋反”,把韩信改封为淮阴侯。
有人说韩信之死是死在他不懂政治,不懂得收敛,最终导致了杀身之祸。其实这一点笔者并不赞同,其实在刘邦两次针对韩信之后,韩信就已经明白了刘邦对于他的畏惧。于是装病不再参加政事,这种行为已经是向刘邦服软了。
《史记·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
然而这一切终究是没能躲避刘邦对他的杀意,最终还是被萧何用计诱骗出韩信,随后被吕后诛杀。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一代兵圣就此落伍,呜呼哀哉!
笔者在这里大胆分析一下:韩信之死其实是命中注定的,就是因为他的才能太强了,强大到让刘邦恐惧。不管韩信如何服软如何示弱,在刘邦眼里,只有死人才没有威胁。虽说韩信被杀时,刘邦并不在场,而历史上也并未记载刘邦对此事知情,但是若说吕后诛杀韩信没有刘邦的授意,任谁也不会相信。
而萧何计诛韩信后,刘邦非但没有怪罪他,还加封萧何并赏赐他500卫兵帮助他守卫相府,可谓是“封邑进爵,圣眷日隆”。然而正当萧何认为人生达到巅峰,志得意满的时候,一位门客的提醒直接给他头上泼了盆冷水。《史记·萧相国世家第二十四》记载:
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中,非被矢石之事而益君封置卫者,以今者淮阴侯新反于中,疑君心矣。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如今皇帝在外面风餐露宿,而你却安稳的在城中享乐,不需要冲锋陷阵也不需要担心战事。如此情况下皇上还给你加官进爵赏赐卫队,这并非是宠信你啊!
萧何本就是聪明人,听完之后恍然大悟,惊出一身冷汗,哀叹道:“我大祸临头了!”于是立刻请教这个门客该如何应对,门客道:“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于是萧何立刻拒绝了刘邦的赏赐,并且拿出家中财产冲入国库,对于这个办法,刘邦果然很高兴。
不过只是仅仅如此的话,可不能消除刘邦的疑心。刘邦在外时就经常问道萧何的情况,下人回道:“相国爱民如子,体恤百姓”,刘邦听后默不作声。后来萧何得知刘邦在外询问他的情况,就再次请教门客,问刘邦为何经常询问他的情况。门客答曰:
“君灭族不久矣。夫君位为相国,功第一,可复加哉?然君初入关中,得百姓心,十馀年矣,皆附君,常复孳孳得民和。上所为数问君者,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贷以自污?上心乃安。”——《萧相国世家》
萧何在这里犯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就是君王外出,而相国收敛民心。这对君王而言乃是大忌,因此门客劝萧何做一个“坏人”,让百姓痛恨他,这样反而能让陛下消除心中的忌讳。
萧何最终照做,使百姓生怨,前往刘邦面前告状,萧何虽然被刘邦以此为由关押至牢狱中,可终究是保住了性命,最终被释放后对刘邦保持敬畏之心,行事低调得以安享晚年。帝王权术,恐怖如斯。
历史上有很多这种故事,唐太宗李世民虽然没有屠杀功臣,但是他也是将帝王权术运用至极,尉迟恭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李世民准备将女儿许配给他,这件事在所有人看来都是对尉迟恭的宠信与赏赐,然而帝王心思岂是如此简单?其实是想试探尉迟恭对自己的敬畏程度,尉迟恭就是看了出来,因此拒绝。倘若他真的傻乎乎的接受了,下场绝对好不了。
而这件事之后尉迟恭也是从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主变得对李世民惧怕无比,从此收身养性炼丹去了。
中国式管理大师曾仕强教授曾经说过,中国人的行事作风不是直来直去了,说话办事都喜欢绕弯子,这种现象自古都有。因此,一个人若想混得开,说话做事就得符合这种”潜规则“,很多人就是因为听不出朋友或者领导话中暗含的意思而不受喜欢。
不过,这种东西不是好掌握的,有些人在这方面有天赋,运用起来自然得心应手。但是对于那些没有天赋的人呢?难道只能自甘认命?非也,我们可以通过增加阅历来提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读史。就像文中的故事,刘邦是如何治理臣子,萧何又是如何避免杀身之祸的,看完之后我们在这方面的阅历就有所增长。虽然如今是和平年代,不会再有杀身之祸,但是平日的工作又何尝不是一种战场呢?
“读史使人明智”,因此,笔者在这里推荐大家读《资治通鉴》。
很多人对于这本书不了解,认为只是一部单纯的历史书,其实不然。这本书历来被称为“帝王之书”,是专门为了增长读者权谋的书。司马光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是有侧重点的,他对于“礼”“信”“谋”这些方面的描述从不吝啬笔墨,对于战事方面的讲述就少了许多,而对于战争的前因后果,他的笔墨明显增多。这本书会重点讲述古人做某件事的前因后果,分析如此做的好处。读完之后发人深省,说话三缄其口,做事三思而后行。也正因此,这本书被称为帝王之书,宋朝直接将其视为帝王必读之书,可见《资治通鉴》对人生的帮助何其之大。
不过《资治通鉴》毕竟是文言文版的,如今读起来比较困难。有鉴于此,在20世纪80年代初,由台湾学者、著名文化大师黄锦鋐先生领衔主持,集台湾各大学27位著名教授之力,历时3年,才完成这部《白话资治通鉴》。一经发售,就深受读者所喜爱,译者在翻译时力图贴近、还原《资治通鉴》,不以“现代眼光”作解人,不擅作发挥,旨在让读者读到“干干净净的《资治通鉴》,干干净净的司马君实”。
这样一部简简单单的历史巨著,道理通俗易懂,书内还包含赠送的简明皇帝谱系表和官制简表,无论你是历史爱好者,还是历史研究者,这一套《资治通鉴》都太值得拥有。有读者评论“排版舒适,纸质特好”;“一发不可收拾,想赶快读下去”“读完就比别人多走1300年的路!”。
做为历史爱好者,入手这一套非常划算,因为这一套在头条做活动,一套十大本,原价498,现在头条读者只要208,可以说是很超值了。
爱好历史,家里一定要备这样一套书,没事的事情翻一翻,就会发现看问题的角度会完全不一样。前几天的销量才4000多本,如今已经是6000多本了,数字还在持续上升,可见这本书的受欢迎程度。
大家可以点下面的链接购买,发货速度很快!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721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