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可能是跑法院次数最多的人,走遍各地法院、听过各类案件;
他们,和法院干警一同战斗在第一线,将人民法院与人民群众一线牵;
他们,出门能扛“长枪短炮”,不是在采访,就是在要去采访的路上;
他们,归来笔走风云,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联合“最高人民法院”微信公众号,隆重推出“2019记者看法院”专题策划,邀请一众“跑口记者”讲述2019年采访报道人民法院工作的体会和感受,并与读者一起重温他们的代表作品。
想认识这些“跑口记者”的庐山真面目吗?
想知道记者眼中的人民法院都是什么样子吗?
一起来围观!
这位记者是谁?
中国日报记者 曹音
报道感言
2019年,参与云南瑞丽之行。旅途奔波,舟车劳顿,但见证了基层法官们的淳朴和初心。“带着国徽去审判”虽被更多地解读为司法的“仪式感”,但我认为,这和程序正义是“看得见的正义”一样,是公正司法的“必需品”。
2019年,报道涉外商事审判。从“无所适从地摸着石头过河”到成为“我国司法在世界舞台发声的名片”,历经几代人呕心沥血,见证一路上风雨兼程。它不如命案告破、沉冤昭雪夺人眼球;也不如法律颁布、司法解释引人关注,但它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护花使者”。
2019年,前往青藏高原。在拉萨、日喀则基层法院旁听少数民族法官双语开庭断案;在专家学者旁翻阅字典资料,了解汉语文献的藏语传播。
2019年4月,在西藏日喀则基层法院采访双语法官。
几篇报道,凝聚司法几十年变迁;几次采访,观摩法律人孜孜不倦。尽管法治之路道阻且长,但请坚信,吾将上下而求索。
代表作品
1
最高法:为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司法服务
Nation's courts backing better legal services
中国日报记者 曹音
2019年初,最高人民法院表示,今年将把“优化营商环境,服务高质量发展,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提供有力司法服务”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并准备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中国日报》记者敏锐注意到这一信息,于全国两会期间对最高人民法院涉及这项工作的重要部门负责人都进行了专访,不仅回顾了前期经验,更对今年相关工作进行了介绍。
过去一年,最高人民法院加快推进产权保护法治化进程,依法纠正了张文中案等一批涉产权冤错案件,给企业家吃上了“定心丸”。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姜启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最高人民法院在未来工作中还会继续完善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保护的司法政策,以法律制度保障企业家合法权益,严格区分罪与非罪。他同时透漏,最高人民法院将全面梳理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中对民营经济保护不平等的内容,及时修改、补充、废除。
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2014年,北京、上海、广州知识产权法院相继成立,至2018年底,三个知识产权法院共受理案件90578件,审结74007件。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办公室主任胡仕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知识产权审判的深化和改革,有效促进了知识产权案件审理专门化、管辖集中化、程序集约化,完善了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审判体系。
除此之外,人民法院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按照市场化、法治化的要求,将保障金融债权、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总体要求和具体举措贯彻到执法办案全过程,以实际行动回应新时代对金融审判的新要求。最高人民法院民二庭庭长林文学表示,法院通过依法清理僵尸企业,通过解决经济纠纷,畅通金融和实体经济循环,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通过对三位资深法律人的采访,记者向读者呈现了中国法院今年的工作要务。该报道在全国两会期间刊发,结合最高人民法院2018年的工作报告,可谓是法院过去一年工作的结语,更是今年工作的开篇。
2
少数民族双语法官:用民族语言传递法治声音
Training strengthened for bilingual ethnic legal officials
中国日报记者 曹音
2018年,最高人民法院组织内蒙古、吉林、四川、云南、广西、西藏、甘肃、青海、新疆等9个高级人民法院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分院开展了首批双语法官评定工作。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通过评定的少数民族双语法官为1140人,其中藏汉双语法官337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贯彻落实宪法和法律有关规定,充分保障少数民族群众诉讼权利、促进民族地区长治久安,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和周强院长高度重视民族地区双语法官队伍建设,积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双语法官培训工作。
为深入了解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法官的培训工作,《中国日报》记者自主策划,在专访最高人民法院政治部负责人的同时,亲自前往西藏拉萨和日喀则基层法院,见证了双语法官的审判、调解过程,也通过对他们的采访,了解了他们目前在双语工作中的挑战和需求。
“加强双语法官培养培训工作,是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基本权利和诉讼权利、平等高效解决少数民族当事人矛盾纠纷、推进依法治国战略在少数民族地区落地生根的必然要求。”最高人民法院政治部负责人在接受《中国日报》记者采访时说道。
近五年,最高人民法院联合国家民委采取多项措施,扎实推进双语法官培养培训工作,不断提升法官的政治素质和双语审判能力。比如,2015年4月,与国家民委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改进民族地区民汉双语法官培养及培训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双语法官培养“千人计划”的总目标,为民族地区双语法官培养培训提供了遵循和依据。自2014年起,联合国家民委,每年在相关民族院校举办双语法官示范培训班。2016年8月,联合国家民委,在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设立全国双语法官培训基地。
另外,为了能够系统、长期地将双语法官培训工作做好,提升培训质量和效力,最高人民法院申请立项实施“双语法律文化出版工程”,组织编写汉蒙汉藏汉维双语法官培训教材。目前已有汉蒙双语对照系列法律图书4种、汉藏双语对照系列法律图书10种正式出版。另外,还建立由民族语言专家学者、优秀双语法官构成的双语法官培训师资库。
双语培训在行动。为了解决民族地区人民法院双语法官短缺问题,推进民族地区法治建设,最高人民法院自2014年起开始系统化、大规模地进行双语法官培训和人才培养工作,力求从政策理解、语言沟通、文书撰写、法律专业知识等方面,全方位提升法官在处理民族地区案件时的审判质效。
国家法官学院西藏分院院长朱新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西藏分院作为全国首个藏汉双语法官培训基地,2013年以来,先后开展了全区法院藏汉双语骨干法官培训、书记员双语培训、民事刑事双语法官培训、人民陪审员双语培训、双语裁判文书制作等各类双语培训班15期,1075人接受了培训,确保每个基层法院至少有一个双语合议庭。
最高人民法院政治部负责人指出,加强双语法官培养培训工作,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决策部署的实际行动;是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强民族地区法治建设的重要举措。
“这也是提高民族地区法官队伍司法能力,提高审判质量和司法公信力,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现实需要。”朱新忠说,“同时,对于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基本权利和诉讼权利,实现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维护民族团结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际商事法庭: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courts eye expanded role
来源:中国日报
记者:曹音 | 编辑:冼小堤 陈政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708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