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明朝第一才子---杨慎

明朝第一才子---杨慎

提到明朝的才子,或曰唐伯虎,或曰徐渭,或曰谢晋。但公认的第一才子,非杨慎莫属。


临江仙


一、显赫出身

俗话说,条条大道通罗马,但有人就出生在罗马。杨慎同学就是那种出生在罗马的人,而且还是出生在罗马的CBD。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来看看他的家世。

其祖父杨春,成化十七年(1481年)进士,曾任行人司司正、湖广提学佥事。

其父杨廷和,那就更了不得了。杨廷和四岁时知声律,七岁时每日读书数卷,为科举做准备。成化七年(1471年),杨廷和乡试中举,时年十二岁。成化十四年(1478年),杨廷和登进士第,时年仅十九岁!及第后,他被选任为翰林院庶吉士。明孝宗时为皇太子朱厚照(明武宗)讲读。正德二年(1507年),拜东阁大学士,专典诰敕。权宦刘瑾被诛后拜少傅兼太子太傅、谨身殿大学士。正德七年(1512年)出任首辅。武宗崩后,杨廷和计除平虏伯江彬,立武宗从弟朱厚熜(明世宗)继位。在朱厚熜未至京师时,总揽朝政共三十七日,革除武宗朝弊政,受朝廷内外称赞,加左柱国。嘉靖三年(1524年),因“大礼议”事件与世宗意不合,罢归故里。嘉靖七年(1528年),被削职为民,次年在新都逝世,年七十一。

您看看这履历,十九岁中进士,少年成名,侍讲东宫,入阁抗瑾,平定叛乱,正德首辅,还当过三十七天事实上的大明王朝一把手,历仕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朝。就连后来的张居正也没享受过这待遇啊。

再说杨慎自己,他自幼聪慧过人,又非常好学,再加上出生于书香门第,所以从小就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七岁时,杨慎的母亲教他句读和唐代绝句,常能背诵。十一岁时,就会写近体诗。十二岁时,拟作《吊古战场文》,有“青楼断红粉之魂,白日照翠苔之骨”的警句,他的叔父兵部侍郎瑞红看了极为赞赏,又让他作《过秦论》,其祖父读了之后,骄傲的说:“吾家贾谊也”。杨慎二十一岁时,参加会试。不料烛花竟落到考卷上烧坏,以致名落孙山。遭此意外的打击,杨慎并没有灰心失望。经过几年的刻苦努力,杨慎终于在正德六年(1511年)二十四岁时,殿试第一,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虽说高中状元难度很大,但毕竟也是大有人在,但此事之所以十分轰动,是因为他中状元的年份有点问题。杨慎同学是正德六年(1511)的状元,而在那一年,他的父亲杨廷和已经是入阁掌控大权的重量级人物。

古人是讲面子的,像杨慎这种高干子弟如果中了状元,不但不是个光彩的事情,反而会引发很多人的议论。可怪就怪在这件事情没有引发任何争议。因为所有的人都认为杨慎是理所当然的状元,他少年时,学名已经传遍天下,这个人还有个著名的外号——“无书不读”,由此可见他博学到了何等程度。于是杨慎中状元就成了很正常的事情,他要是不中,反倒是新闻了。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根据另外一些资料记载,他的这个状元可能是潜规则的产物。据说在那一年殿试之前,曾有一个人私底下找到了杨慎,向他透露殿试的问题,使得杨慎轻松夺得了状元。而那个人就是杨廷和的好同事,内阁第一号人物李东阳。

不管怎么说,杨慎同学的前半生岂止是光彩照人,简直是能亮瞎钛合金狗眼了。有书香世家和官宦世家的双重加持也就算了,偏偏自己又博学多才,你说气人不!杨慎的人生之路就是条金光大道,想不功成名就都难。但是,坏就坏在了但是上,亢龙终会有悔。

二、“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

正德十六年(1521年),正德皇帝朱厚照突然去世,因他没有子嗣,由其堂弟朱厚熜以外藩亲王身份继承帝位,即嘉靖帝。新帝登基后下诏礼部,命令追封自己的生父兴献王为皇考(在位皇帝对先皇的称呼),这便引发了一场皇统与家系的争议。嘉靖朝轰轰烈烈的“大礼议”事情就此拉开序幕。以张璁、桂萼为代表的少数官员主张礼顺人情,将嘉靖帝的生父冠以皇帝称号;德高望重的杨廷和父子和许多大臣则坚决反对,你老爸就没当过皇帝,凭什么也称帝号入太庙。为此,杨廷和被迫辞官归里,杨慎一再上书,表示不愿与张、桂等“无耻小人”同列共事。对此,刚愎自用的嘉靖帝朱厚熜非常生气,他一意孤行,正式下诏改称生父为“恭穆皇帝”。这事是不能被以杨廷和为首的官员阶层所接受的,而在关键时刻,父亲的突然辞官让杨慎大为不解。

杨慎认为,是张璁告了黑状,皇帝赶走了他爹,这个仇不能不报!国仇家恨一起来。于是杨慎强行从他父亲的手中接过了旗帜,成为了张璁的新对手。从此双方开始了你来我往的激烈交锋。

时间在争吵中来到了嘉靖三年七月,朝堂上又是骂声一片,大臣们争相反对张璁桂萼,陈述自己的观点,可是嘉靖已经掌握了对付这些人的办法——不理。无论要骂人的还是想吵架的,他压根就不搭理,等到这帮兄弟们说累了,下班时间差不多也到了,嘉靖随即宣布散朝,告诉那些想惹事的大臣:今天到此为止,明天请早!在嘉靖看来,今天和以往没有什么不同,可是他错了,沉寂的怒火终会点燃,而时间就在今天。

“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

关键时刻,一声大喝响起,中气十足,盖住了所有的声音,明史上最为响亮的一句口号就此诞生。发言者正是杨慎。要说这位仁兄的书真不是白念的,如此有煽动性的口号也亏他才想得出来。

杨慎又一次振臂高呼:“事已至此,大家何必再忍,随我进宫请愿,诛杀小人!”愤青们的热情就此引爆,他们纷纷卷起袖子,在杨慎的率领下向皇宫挺进。于是无论是真心还是假意,下朝的大臣们一个也没走,在杨慎的带领下,他们一起向左顺门走去,沉积了三年的愤怒和失落将在那里彻底喷发。根据史料记载,参加此次集体示威的官员共计二百二十余人,其中六部尚书(正部级)五人,监察院都御史(正部级)二人,六部侍郎(副部级)三人,另有三品以上高级官员三十人,翰林院、詹事府等十余个国家重要机关的官员一百余人。中央一共六个部,来示威的就有五个部长,意思已经很明白了:皇帝你要是再不让步,今天咱们闹腾到底,明天不过日子了!

十八岁的朱厚熜终于开始发抖了,自从他进宫以来,就没消停过,经历多场恶战,对付无数滑头,但这种大规模的对抗他还是第一次遇到。毕竟还是年轻,他压抑不住心中的慌张,准备妥协。于是派出太监向闹事者传话:你们的诉求组织会考虑的,今天就先这样,你们先回去,有消息了马上通知你们!这就是官话,俗称废话。糊弄糊弄小老百姓还可以,但想糊弄这群老油条,门都找不到。这些老江湖们置之不理,依然自得其乐,该闹的闹,该叫的叫。没有人去搭理这几个太监,只是喊出了一句口号:

“今日不得谕旨,誓死不敢退!”

朱厚熜也不是好惹的,既然已经图穷,那就亮刀子吧,对于秀才,还是兵管用。一声令下,锦衣卫开始行动,这帮子粗人不搞辩论也不讲道理,一概用拳头说话,突然冲入人群一阵拳打脚踢,大部分闹事者当场带走关进了监狱。

第二天,朱厚熜开始了全面反击,明代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廷杖之一就此拉开序幕。了年纪太大的,官太高的,体质太差,一打就死的,当天在左顺们闹事的大臣全部被脱光了裤子,猛打了一顿屁股,此次打屁股可谓盛况空前,人数总计达到一百四十余人,虽然事先已经经过甄别,但仍有十六个人被打成重伤,抢救无效一命呜呼,死亡率高达百分之十二,怎一个惨字了得。

但最惨的还不是这十几位兄弟,死了也就一了百了,另外几位仁兄却还要活受罪。比如杨慎先生,他作为反面典型,和其他的六个带头者被打了一顿回笼棍。

棍子倒还在其次,问题在于行刑的时间,距离第一次打屁股仅仅十天之后,杨头目等人就挨了第二顿,这种杠上开花的打法,想来着实让人胆寒。

毕竟是年轻人,身体素质过硬,第二次廷杖后,杨慎竟然还是活了下来,不过由于他在这次行动中表现过于突出,给朱厚熜留下了过分深刻的印象,皇帝陛下还给他追加了一个补充待遇——流放。

杨慎的流放地是云南永昌,大明帝国的西南边陲,离京城远的不能再远了。意思很明显,天边有多远你就给我滚多远,可见嘉靖帝是对他真是恨到了骨子里。


三、贬谪云南,永远充军

从高干子弟到闹事头目、流放重犯,几乎是一夜之间,杨慎的命运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已经不重要了,他目前唯一要做的是收拾包袱,准备上路。

到达云南的杨慎毕竟也还是犯人,接下来等待着他的将是孤独与折磨。但这位仁兄实在太有本事了,人家流放痛苦不堪,他却是如鱼得水,杨先生一无权二无钱,刚去没多久,就和当地官员建立了深厚友谊(难以理解),开始称兄道弟,人家不但不管他,甚至还公然违反命令,允许他回四川老家探亲。其搞关系的能力着实让人叹为观止。杨慎就这样在云南安下了家,开始吟诗作对,埋头著书,闲来无事还经常出去旅游,日子倒还过得不错。

尽管如此,杨慎入滇后,还是一直盼望自己能够被赦,嘉靖六次大赦里,都没有他的名单,不仅不让他回家,还经常不怀好意地惦记:

“杨慎现在在干什么?过得如何?”

幸得杨慎与官员们关系融洽,他们都为他打掩护:

“他一身病,都老糊涂了!”

漫长的30年过去,杨慎已经双鬓斑白,还是没能等到朝廷的宽恕,他的满腔抱负,全都黯然消散在了岁月中。

好学穷理、老而不倦的杨慎,却赢得了文坛的一致美誉。《明史》本传说:“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李贽称他文备众体、诸体皆长;清人纪晓岚认为杨慎的诗“含吐六朝”,在宗唐复古的明诗中别具一格;在现代学者眼中,杨慎也是一位词学大家,宋代吃井水处皆唱柳永词,而明代不吃井水处亦唱升庵词,他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恢复了词体的活力。

就杨慎对传统学术的贡献而言,他主张博学多闻,毕生著作达400余种。后人辑其重要著作编为《升庵集》。而杨慎编撰的《南诏野史》《云南通志》《云南山川志》《滇候记》《南中志》《滇载记》等著作,较为系统地梳理了云南的历史地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此后的云南地方文化研究。

他还在当地发展着教育事业,他首创了少数民族学派"杨门七子"。云南永昌,那个他呆了三十年的地方,真的因为他变成了永昌。从他到来时只有二十多人,著作只有四十多种,到了他快离世时达到了一百多人,著作也是有二百六十多种。

杨慎是不幸的,他的大半生被皇上恼恨,至死都没有被大赦。

杨慎也是幸运的,他活得最真,不随波逐流,也不傻傻蛮干,通过勤学苦读,成为明朝第一才子,诗词被永久传唱。

就如歌中所唱:“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最后,以这首经典的《临江仙》结尾。杨慎,号称“明朝第一博学者”,一生的总结全在其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705644.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