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美国消费者、企业和政府的债务的增长大大超过了美国经济增长和美国整体收入,这就导致债务的还本付息和偿还越来越依赖于更多债务的发行。
在过去几十年中,为美国承担更多的债务并不是问题,尽管投资者的收益率稳步地下降,但仍有投资者(来源于储蓄)愿意提供资金购买美国债券。
不幸的是,美国国债的两个最大持有者(美联储和中国)一度不再积极购买国债。中国连续四个月减持美债,让日本正成为美债最大持有国,美联储的缩表导致持有美债规模大幅下降,但是9月中旬又开始回购美债释放流动性为银行系统提供紧急援救。为美国政府融资所需的国债规模在迅速增长,但是对美国国债的需求状况却是更令人担忧。
投资美债的外国投资者
拥有美元储备的外国政府愿意承担的风险越小越好,这样一来,这些国家的外汇储备通常投资于安全级别最高的美国国债。随着世界贸易多年的增长,对美元储蓄的需求也同步增长,导致外国政府向美国财政部提供了更多贷款。
最近一段时间,外国投资者(包括私人投资者和政府)对美国国债的兴趣有所下降。美国财政部网站的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至今的外部美债增持速度减缓的状况,类似于1979至1982年期间由英国经济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以及1973年至1975年期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
下图显示了外国买家持有的美国国债和公共债务总额。过去几年出现的减持规模是近50年无法比拟的。上一次外国大幅减持美国国债还是在1979年至1983年期间,那时美国国债占GDP的比例不到40%,而目前该比例已经超过100%。很明显,当前外国买家减持美国债务的影响很不乐观。
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
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及其延伸阶段,政府支出和债务发行规模均大幅增加。从2008年到2012年,未偿国债规模已经超过8万亿美元。这是2008年危机前五年2.6万亿美元国债增幅的三倍。
为了刺激经济复苏,为了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美联储采取了前所未有的措施,不仅仅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下调至0-0.25%。还引入了日本式的量化宽松。量化宽松的实施使美联储在公开市场操作中购买了美国国债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在三轮量化宽松之后,美联储购买了超过1.9万亿美元的国债和超过1.7万亿美元的MBS。在高峰时期,美联储持有所有公开交易的美国国债的19%。
2017年10月,美联储开始了资产负债表正常化进程,减持了美国国债和MBS,也就是所谓的量化紧缩(QT),美联储减持了超过20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尽管美联储每个月减记500亿美元的国债和MBS(2019年美联储还连续降息三次),但在9月中旬美国银行系统爆发了急缺流动性的“美元荒”,导致美联储提前终止QT,并再次扩大资产负债表。下图显示了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变化。
美国国内投资者/投资机构
在今年9月之前,美联储正在减持美国国债,而外国不会大幅增持美国国债。整体需求下降的同时,美国财政部正加大发债力度,为高达1万多亿美元的年度赤字进行融资。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CBO)预测,大规模国债的发行将至少再持续4年。
假如外国和美联储没有购买美债,只能让美国国内投资者填补这一缺口。下图显示了美国国债发行量与国内投资者净购买量(国债发行总量减去外国和美联储净购买量)的变化。图中方框中的走势显示,美国国内购债规模的上涨填补了需求缺口。数据显示,在2000年至2015年期间,外国投资者的美债净购买量为51.16%,美联储购债净量为25.82%,美国国内投资者购债净量为23.02%。但是从2016年至今,美国国内投资者净购买量为100.87%,外国投资者净购买量仅为3.36%,美联储净购买量为-4.23%。
美债投资架构的改变导致了以下两个潜在影响:
- 考虑到即将发行的债券数量,是否需要上调利率以吸引国内买家?
- 如果国内投资者被迫购买全部的新发行的美国国债,加上美联储和外国投资者抛售的国债,那么这些资金将从何而来?
根据美国管理和预算办公室(OMB)的数据,2019年美国国债预计将增加1.086万亿美元。如果美联储没有扩表回购国债,外国投资者保持中立,仅在2019年,美国国内投资者仍有可能购买全部1.086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预计未来10年,美国国债平均每年发行1.2万亿美元。根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美国管理和预算办公室和一级交易商的预测,如果不发生经济衰退的话,在未来几年内美国年度预算会轻松翻倍。
假如不出现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美联储很可能要提高利率来吸引更多的国内投资者购买美国国债,购买更多国债的责任将落到国内投资者身上(美联储也不能坐视不管),这可能会导致利率上升,进而降低国民消费。国内投资者不仅仅要减少消费,而且还要将资金撤出其他资产转投美国国债,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美债发行量。
总结
如果外国投资者对美国国债不再感兴趣(尽管这种状况快速出现的可能性较小),美国不得不为自己债务进行融资,要么美联储不断扩大资产负债表回购美债,要么就得由国内投资者购买国债,而且这是不可持续的,将对全球所有的金融市场都造成严重影响。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703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