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高新科技,我们往往都会想到美国硅谷,却忽略了在西亚,有个仅占世界人口千分之一的国家——以色列。
以色列是人均专利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拥有着众多的发明,包括滴灌技术、语言信箱和小蕃茄。
同时,以色列也是世界上唯一以犹太人为主体民族的国家,而大部分人把犹太人称为“智慧的民族”或者“书的民族”,就是因为他们比其他民族更重视知识的学习,更重视教育。
对于教育的重视、知识的渴求和创新的崇尚,深深地刻在犹太人的基因里。今天我们就通过纪录片《他乡的童年》来了解一下以色列的教育。
01
教育是最重要的投资之一
以色列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弹丸”小国,他却拥有6000多家科技初创公司,是人均诺贝尔奖获得者最多的国家,而这些引人注目的成就,和以色列的教育密不可分。
在以色列,最重要的有三件事:就是教育、教育、还是教育。
在纪录片中,当记者周轶君问道:“政府在教育上的开支占多大比重”时。以色列莫迪因市市长说:“在除掉那些必要的支出后,教育占51%的比重,之后再是福利、文化、体育等等。”
这样重视教育的方式,也使得国家面积不足北京市的以色列,却培养出了超过3.8万名科学家。
同时,以色列被誉为创业公司和创业人才的摇篮,在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机构)上,是仅次于美国的创业国家。
在此片中的开头,就介绍了当地某高中的创业学院,里面一群十多岁的孩子们,个个都是高科技创业公司的CEO、CTO,而且这些中学生从做机器人、写代码、找公关、拉赞助……整个过程都可以独立完成。
虽然做到了很多这个年龄孩子做不到的事情,但是他们也同样需要上学和写作业。
另外,在以色列的幼儿园里,有一幕让十分我震惊。因为过去时刻受到战争的威胁,在以色列学校里有配备防空洞。而防空洞里除了一些生活必需品,更多的是学习设备。
以色列中央统计局数据显示,在2015年以色列教育支出合计934亿谢克尔,占国家GDP的8%(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发达国家都达不到8%这个水平),政府对教育的经费投入,仅次于军费投入。
这里的政治家和有识之士认为,对于教育的投资并不是国家的负担,而是一种最有效的资源。没有自然资源和物质条件不要紧,有了那些培养出的高素质人才,以色列就拥有一切。
02
敢于质疑,敢于提问
在犹太民族,有一个传统:当学生学习的时候,不是去教他们答案,而是教他们问问题。
教会学生问问题的难度很大,在其他很多国家和地区,人们都希望学生们安静一些,都喜欢自己提出问题,传授答案。
但是犹太人相信,问题是全世界最好的东西。
当以色列的孩子们回到家时,他们的家长通常会问“你今天问了老师一个好问题吗?”,甚至有的家长还会追问“有没有把老师问倒了?”
不同的对话,不同的文化,也产生了不同的思维。
我们自古以来讲究的是尊师重道,对于老师所讲的除了专心记笔记,就是不假思索的倒背如流,几乎从来不会鼓励孩子去思考去质疑老师所讲的是否正确,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培养的都是“听话的孩子”、“不假思索的孩子”、“没有自己观点的孩子”。
反观以色列的教育,他们不追求单纯对错的答案,而是从小就鼓励孩子们的发散性思维,鼓励他们挑战权威、质疑一切。
换句话说,我们的教育重在教孩子“会学习”,而以色列强调的则是帮助孩子“学会学习”,他们认为真正的学习应该是以思考为基础,敢于怀疑,随时发问。
学问学问,顾名思义,它由学和问这两个关键词构成。我们的孩子强在学和记忆,弱在问和创新。多年以前,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博士早就指出“要创新,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要创新,需学问;问愈透,创更新。”
细想想,这样的教育逻辑真的是很有道理的。或许我们在家庭教育中,也可以借鉴这样的方式,多鼓励孩子问问题,多鼓励孩子从不一样的角度思考问题。
03
无畏失败,保持自信
中国人几乎人人都会说一句话:失败乃成功之母。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还是很害怕失败,因为失败后会受到家长和老师的批评。
这也使得中国家长总会不自觉的替代孩子做很多,背后的原因都是因为害怕孩子走弯路,害怕他们“失败”。
而在以色列“不害怕失败”可以算得上是一种文化,看似他们是包容失败,但他们鼓励的不是失败,而是再次尝试。
以色列的家长同样也希望孩子会成功,只是对成功的定义是广泛的,不会因为结果的失败而否定孩子的努力。
“大多数以色列人会说,Do your best。如果这样你还是没有成功,我会帮助你,我们再努力一下,第一次没能成功没关系,我认为每个人都需要知道如何应对失败,你不可能永远都成功。”
在20岁以前,以色列大部分的孩子可能都会经历一两次的创业失败,但他们从小就会建立起这种信念:失败不可怕,在失败中站起来,吸取教训后再开始。
其实在以色列,有96%的创新创业公司都会失败(96%已低于世界平均数),但这些孩子还会义无反顾地去尝试。
而一个“创业失败“的人,在以色列社会中并不会受到任何”歧视”,相反,他未来的合作伙伴,或者未来的雇主,会把曾经的失败经历当作加分项。
因为,以色列文化并不把失败视为结局。英雄不是从未失败的人,而是失败了很多次依然会努力的人。
尾 声
世界正变得越来越“近”,大家可以选择自己钟意的教育体系,也可以羡慕传说中的国外教育。
但作为家长,我们应该让自己保有兼听则明的开阔之心,坚持学校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努力让孩子受到更完整的教育。
以色列的教育底层设计以及具体的教育实践,有本民族历史的原因、有国家体制的原因等等。虽然全世界都在关注“以色列的创新教育”,但是,还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全盘照搬。
我们常常思考一个问题,教育的本质是马拉松还是百米赛跑?
然而无论是马拉松还是百米赛跑,教育讲究的总是因材施教,只有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教育。
*文章来源于网络有删改,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699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