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考研已经进行了一天了。想着有几个年纪尚小的朋友已经奋战一天了,不由得想起了自己也曾经在这条路上奔走过。
我们考研的时候虽然没有现在有个类似于张雪峰的存在,但也弥漫着一种只有考研才能真正走出自己圈子的论调在。我当时决定考研,多少受到了这样的影响,不过我倒不是嫌弃我的母校杭师大,而只是单纯地想要留在杭州。而留在杭州最好的方式就是继续读书,考研成了首选。而如果考研,整个杭州最好的最令人满意的大学肯定就是浙江大学,所以我几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浙大。
我不是那种天资很高的人,但我一定是最好学的那一个,至少是之一。所谓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不如丘之好学也。无论什么时候,我也是以此来界定自己。我大三决定考研,到真正考试,经过了大概15个月的时间,幸好最后还是考上了的。不过,有一件事让我特别不平但也无可奈何,浙大的同学里有个女孩子,她到了大四,感觉不知道该干嘛,所幸考研吧。人家准备了三个月,也照样考上了浙大。哪儿说理去!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考试那两天的煎熬。第一天晚上肯定要失眠的,稍微有点压力的人睡眠就不会特别好。第二天跟同学们聊天时,大家都有类似经历。好在第二天发挥还好,而且有了前一天没有任何睡眠的疲惫,第二天晚上还是睡了个好觉的。
第二天专业课的考试还是最磨人的。想想也是,我考的专业是西方哲学,本来没几个题,还要给我三个小时的时间答题,我都不知道写些什么。尤其是到了下午全部都是哲学概念解释的那场,有一道我背过的原题,背过不止一次,关于黑格尔哲学的。而我看到那道题时,却无论如何也想不起来我当初背了那么多遍的东西究竟是什么了。即便这样,我仍然没有停下手中的笔,不管三七二十一,拼命把自己所知道的往试卷上填。
考完,终于解放了,第二天一大觉,睡到了中午11点半。
后来成绩出来,还不错真考上了。虽然没有进得自己想问的专业,也没能跟想要的导师,终归还是到了浙大读书了。
研究生那两年多的时间其实是很苦的,不光是各种外在条件的简陋,还有导师各种读书的要求。我记得我每次跟导师吃饭,都会碰一鼻子灰,然后垂头丧气地回来。但也因为如此,我是真的好好读了这几本书。养成了读书的爱好,在那之后多少年,我都保持着读书的爱好。
最重要的是,有了浙大的文凭,当老师特别管用。一方面我喜欢当老师,另一方面浙大的文凭和学习经历也给了我很多的资源。我做的是英语老师,有了哲学背景,我对英语和语文有了全新的认识,而这种新认识带来的就是不一样的课堂效果。虽然因为本硕专业不一致,基本不可能在公立学校教书,但我所在的教育机构里,我一定是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
关键是,我会吹牛啊,有了浙大作为母校的底气,我动不动就告诉同学们要树立高目标,达不到也不会伤心的。而且我经常引用《大学》里的那句话,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后来博士我考了北大,虽然落榜了,但还是可以再吹牛的,我可以告诉他们北大是什么样的,我为什么考不上,甚至说几遍考不上为什么还要考。就是那句话,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
我是真的这样做的,我也希望我的学生这样做。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681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