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冬游隆中

冬游隆中

从小就喜欢《三国演义》,从那部家喻户晓的经典电视剧到袁阔成老先生的精彩评书,再到原著,后来萌生出一个想法:沿着《三国演义》中的地名线索游历,去长坂坡看看将军赵云七进七出的古战场,去当阳桥看看翼德喝退劲敌的险要境地,去落凤坡看看凤雏先生的归宿……

在湖北襄阳冒着雨夹雪的寒冷天气,还是没忘记去诸葛先生的隆中草庐。

从襄阳市区出发,向西约10公里,有公交车直达隆中草庐景区。走进故园,清新而寒冷的空气伴着各种想像一同扑面而来。古隆中牌坊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八个大字分立两旁。常被普罗大众当作网络个人签名的这一千古佳句,又有多少人知道其出处呢?

坊间大都认为,这句话出自孔明先生写给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原文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然而此话实则为诸葛亮借西汉刘安的《淮南子·主术训》之笔,其原文为“是故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诸葛先生博览群书,借古育人,以德喻志,虽非佳句原创,也担当了将这一宝贵品质发扬传承的践行者,实乃大家风范。

进得隆中草庐,最先映入眼帘的是池水,群鱼游弋,鱼水相衬,色彩夺目。游客多在此地拍照留念。之后跟随路边的指示牌,从躬耕田到武侯祠,从茅草庐到卧龙岗,去向各个景点。

据传说,草庐是诸葛亮17岁至27岁隐居时的读书室,明朝襄简王朱见淑迷信风水,不惜毁坏此处古迹为自己修陵墓。李自成起义后,把陵墓建筑捣毁,后人修了此草庐亭,表达对先贤孔明的景仰与怀念,以此建筑作为孔明隐居时草庐的象征。

而躬耕田,则是诸葛亮在隆中居住时,和弟弟诸葛均一起开荒的田地。然而躬耕田和卧龙岗一直是被襄阳与南阳夺的地点。诸葛亮曾在《出师表》中亲言:“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另“南阳”的地名也在《三国志》《诸葛亮集》《明统志》等多部史书中出现,由此奠定了襄阳与南阳两城市之间的历史性“仇怨”。然而根据查证,今天的襄阳市、南阳市,都承袭至三国时期的襄阳郡和南阳郡区域,特别是现在的襄阳市辖区很大一部分也属于当时的南阳郡,比如,现在很有名的隆中以及隆中隶属的邓县,东汉时就都属于南阳郡,因此很多学者认为,诸葛亮所谓的南阳,就是指地处襄阳的南阳郡。此乃历史千年谜题,考古史学界尚无定论。

三顾堂前,每天定时会上演三顾茅庐的真人大戏,演员都拖着浓重的襄阳口音,以一眼可辨的外形和入戏极深的演技给观众再现三顾茅庐的精彩情节。尽管正值春节假期,天气寒冷、游客稀少,但开戏时,三顾堂前仍围了百余观众。

挑战一下诸葛连弩也是个不错的选择。诸葛连弩是诸葛亮发明的一种特别的武器,又被称作元戎弩,一次能发射十支箭,火力很强,但是体积、重量偏大,单兵无法使用,主要用来防守城池和营塞。而对于我这一介弱女子,手劲不足,着实难以驾驭。

满眼氤氲,山水之景依然秀美。潮湿的空气弥漫在山谷之间,若隐若现的山尖倒映在一泓碧水中。料想孔明被玄德三顾请出隆中的时候,定是分外难舍。

如果说孔明当年拒刘备而守于草庐,甘愿一生耕地,与世无争,谁能料想三国的故事会是怎样?三国演义中说孔明之所以跟刘备走,一是被刘备再三的诚意打动,二是看上了刘备的人品,愿意助其成大事。水镜先生有言:卧龙凤雏,得一人可以得天下。然而,刘备将两人都得到了,依然未能夺取天下。可怜孔明先生算尽天下机关,却算不出眼前人,落得最终七星灯灭,死于战场之结局。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出品

作者:杨萌茵

摄影:杨萌茵

小编:姚大壮

责任编辑:姜蕾 齐征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655377.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